豪賭2000萬?得知「鄭欽文們」的培養成本後,我沉默了

2024-08-10   電影番茄

已經有很久,中國人沒有在奧運會的網球場上揚眉吐氣了。

自2014年李娜退役後,中國網球雖然也出過彭帥,張帥,王薔,段瑩瑩、鄭賽賽等國際排名前100的選手,但在奧運這種場合,卻少見鋒芒畢露。

這十年間,「中國網球」鮮被人提起,但沒想到,今年巴黎奧運會的紅土網球場上,又再次颳起了只屬於中國的年輕風暴。

先是張之臻王欣瑜這一對「臨時組合」,在前期不被看好的情況下,一路過關斬將,闖入決賽。

雖然決賽不敵對手,在混雙比賽中只拿到了銀牌,但這在我國已經創造了紀錄。

再是鄭欽文,同樣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一路殺到了決賽,更是在半決賽中打敗世界第一的斯瓦泰克,強勢闖入決賽,並斬獲金牌,再次創造只屬於中國網球的歷史。

鄭欽文、王欣瑜和張之臻,也因為場內外表現,在這次奧運會頻頻出圈,無論是採訪,還是他們在賽場上張揚自信、充滿活力的表現,都給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這些年輕的95後、00後網球運動員,不管從氣質還是性格上,都跟我們傳統優勢項目的運動員有點不一樣。

他們大多可愛、純粹,運動似乎就是享受運動本身,且不懼任何挑戰,不會畏首畏尾,敢於表達自己、表現自己,一點都沒有「偶像包袱」。

鄭欽文在賽場上回懟對手球迷擾亂其發球局的那句話,爆火自媒體,大家都在評論,這姑娘性格強勢、有個性。

那到底是什麼,影響了運動員們的特質和行為?又是什麼,能讓這三位網球運動員,在我們不擅長的領域一路闖關,震驚世界?

這,或許和他們本身的性格有關係,但細究一下不難發現,鄭欽文、王欣瑜和張之臻有個共通點,他們都是「運動員個體戶」。

那什麼是「運動員個體戶」?

其實就是不靠國家傳統的體校系統和模式培養,而是由家庭或父母,直接作為教練或培養人,通過個人資源,培養出來的運動員。

他們的培養模式本身,就跟我國傳統的體育人才培養,有很大出入。

大家都知道,直到今天,我國的大多數職業運動員,走的還是傳統的地方體校、體工隊再到國家隊的垂直選拔模式。

這種選拔模式既有優勢,也有劣勢。

優勢自不必說,可以達到「集中選優」,在一眾優秀的苗子中,選擇最好的苗子集中培養,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承擔了運動員的培養成本,讓孩子們可以毫無顧忌的專注訓練,追求體育運動的極限。

但這樣的選拔模式也有劣勢,這些劣勢,主要反映在個體身上。

集中選拔背後,是極為殘酷的淘汰率。

曾斬獲兩屆奧運冠軍的跳水冠軍林躍就曾在採訪中直言,他們一批99個孩子,最後只出了他一個奧運冠軍,其他的選手,幾乎都被淘汰掉。

在一些優勢項目中,這種現象更甚,比如桌球,有些被淘汰的頂尖選手,會選擇改換職業,或者出國打球。

教練實行的都是傳統的「三從一大原則(從嚴、從難、從實戰出發、大運動量)」,以出成績為終極目標,但在這樣的培養模式下,運動員們的個體需求,很容易被忽視。

這就造成了我們大多數運動員,性格內斂謙遜,總覺得自己還有提升的空間,自己不是最好的,像張怡寧那樣自信的大魔王,少之又少。

尤其在賽場上,沒有拿到冠軍的時候,往往容易自責、自卑,甚至情緒失控。

但這幾位網球運動員的培養模式,則恰恰相反。

我們說的「運動員個體戶」,其實更像是「散養運動員」。

在進入職業隊伍之前,他們大多都是業餘訓練,這裡的業餘,並非是指他們訓練水平的「業餘」,而是大多數訓練的嘗試,都是以運動員的興趣愛好為先,以他們的個人需求和個人職業發展為目標的。

這些散養運動員,主要的培養人,其實是父母,或者父母斥資聘請的專業團隊。

在訓練過程中,教練雖然要求嚴格,執行計劃標準完善,但十分尊重他們的愛好,並且會更關注到他們的情感需求。

他們能在職業體育道路上披荊斬棘,靠的不僅僅是榮譽感,更是自己對這項運動的興趣,以及父母親人對他們的投入和鼓勵。同時,他們的訓練,也並未放棄學業,很多散養運動員,都可以同時完成高中甚至大學的課業。

所以,在當下的賽場上,我們能看到,他們周身的各個方面,都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

現如今,奧運賽場上,我國的「運動員個體戶」,已經越來越多。

在巴黎奧運之前,其實早就有「散養運動員」出圈了,比如谷愛凌

谷愛凌就是標準的「運動員個體戶」,她是由自己的家庭斥資培養,由父母聘請專業教練或送進專業俱樂部進行練習,最後成功登上滑雪世界之巔的。

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在選擇滑雪前,谷愛凌還曾選擇過籃球,她回北京時,總是參加籃球課外班,還幫她入選了舊金山學校的女子籃球隊。

成名後,她的母親谷燕,也成為了她的唯一專屬經紀人。

谷愛凌的性格,就跟我們這三位網球小將很像,她在鏡頭前自信活潑,在社媒高調張揚,這讓她在北京冬奧會上吸粉無數,商業價值劇增。

此次巴黎奧運會上,鄭欽文、王欣瑜和張之臻,無疑就是谷愛凌的「翻版」。

先說鄭欽文,她的父親鄭建坪是一名田徑運動員,鄭欽文從小就繼承了父親的運動基因,6歲時父母親想要給她選擇一項她感興趣且擅長的體育運動。

在嘗試了羽毛球、桌球等多個項目後,2008年,鄭欽文因為北京奧運會喜歡上了網球,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既然女兒喜歡,鄭建坪就下定決心,讓女兒去練網球。

到了10歲,鄭欽文在網球上,已經表現出了極高的天賦,父親敏銳發覺,女兒在網球上,可能會有所建樹,甚至成為職業網球運動員。

於是,他找來了李娜的啟蒙教練夏溪瑤,作為鄭欽文的教練,之後又找到余麗橋,為鄭欽文指導網球。

這時候,鄭欽文每天用半天時間訓練網球,用另外半天學習學業。

2014年湖北十四運,12歲的鄭欽文拿下兩枚金牌,憑藉出色的表現,她進入了北京匠心之輪網球學校,師從李娜的阿根廷籍教練卡洛斯

訓練了兩年,鄭建坪覺得,國內的教練和環境,已經無法滿足鄭欽文訓練的需求。

於是,14歲的鄭欽文,隻身一人遠赴歐洲和美國,在更高更專業的平台,接受更為完備和職業的訓練。

也是在此後,鄭欽文一步步走上了職業網球運動員的道路。

2019年開始,鄭欽文在巴塞隆納訓練,並結識了現在的教練里巴

也是在這一年,鄭欽文在法網和美網青少年組打進四強,這時候她最高的世界排名,已經來到了第六位。

一個網球天才少女逐漸成型,2020年之後,鄭欽文開始奔波於全球,參加各種網球公開賽,老父親鄭建坪悉心培育的花骨朵,也開出了絢爛的花朵。

現如今,鄭欽文的單打世界排名,已經來到了第七位,拿到了冠軍無數,已然成了當下中國女子網球的領軍人物之一。

可以預見的是,鄭欽文的傳奇還將繼續書寫。

與鄭欽文一樣,王欣瑜和張之臻這對組合,也有相似的精力。

00後的王欣瑜,老爸是王鵬,王鵬曾是中國網球女隊的教練,是真正專業對口的教練加父親。

王欣瑜的母親,是曾入選浙江女籃,王欣瑜也繼承了父母優秀的運動的基因。

因為王鵬對網球特別關注,也注重培養女兒這方面的愛好,所以6歲時,王欣瑜就開始接受比較專業的網球訓練了。

一路走來,王鵬對女兒傾注了極大的心血,幾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

從少年組到成人組,從國內到國外,王鵬始終注重對女兒網球技巧和興趣的培養,同時也沒有丟下文化課。

雖然上了高中後,因為比賽訓練的緣故,王欣瑜的學業影響不小,但數學和英語始終沒有落下,王欣瑜的英語水平一直很高。

2018年下半年,王鵬才決定讓女兒走上職業網球的道路,並聘請塞爾維亞籍教練斯洛維奇共同執教女兒,這才有了女兒現在的成績。

今年5月,王欣瑜剛剛殺入溫網16強,她的職業運動員道路,才剛剛開始。

而最新的世界排名中,王欣瑜排第16名。

王欣瑜的搭檔張之臻,這個開朗陽光的大小伙子,經歷也如出一轍。

有意思的是,為了培養兒子張之臻的網球興趣,他的母親秦唯還曾有過網球版「孟母三遷」的佳話。

張之臻三四歲就接觸網球了,他的父親張衛華曾是國足後衛,也是職業運動員。

也因此,張之臻有了職業運動員的基因和土壤。

為了兒子好好練球,張衛華夫婦曾三次搬家,就為了兒子練球能近一些,「在廚房窗口就能看到兒子訓練」,秦唯說到這裡的時候,總是很驕傲。

2013年,年僅17歲的張之臻,成為當時全運會史上,最年輕的網球冠軍選手。

隨後,張之臻出國進行專業訓練,2021年,他成了第一個打入溫網正賽的中國內地男選手,小天王梅德韋傑夫曾對他讚不絕口。

曾經種下的種子,在巴黎奧運會上開出了花朵,這三位「運動員個體戶」經歷相似,同時也證明了,個體運動員也可以做得更好、為國爭光。

當然,話說回來,培養個體運動員們的代價卻不小:三個必要條件,缺一不可。

第一個,是優秀的家庭傳統和職業運動基因。

目前為止,我國優秀的運動員個體戶,父母中都有一方,曾是職業運動員,他們從孩子小時候,就有意開始培養孩子的運動興趣。

一般在普通家庭中,這樣的環境很少能滿足。

第二個,是有敏銳的天賦洞察力和人脈關係。

父母一方,必須有可以敏銳發現孩子運動天賦的能力;同時,他們還要有普遍的社會人脈資源,可以聯繫並幫助孩子,找到更好的教練或機構,進行培養或訓練。

第三個,是頗有家資。

拿網球運動來說,作為一項小眾的、國外優勢的運動項目,要培養一個專業的網球運動員,價格不菲。

有專業人士進行過測算,鄭欽文、王欣瑜和張之臻的培養費用,每個人都超過了2000萬人民幣。

7月,王欣瑜在溫網拿到了22.6萬英鎊(人民幣約210萬元)的獎金,但這筆巨款,對父親王鵬來說,不過是培養王欣瑜花費的九牛一毛。

在興趣培養階段,網球課一小時一般是500左右,一年的花費就要接近40萬。

聘請專業的國內教練,一年的花費在50萬左右,加上各種專業的裝備和食宿條件,一年大概要超60萬。

網球運動員一般都要出國培養,這三位也不例外,歐美的網球學校價格高得離譜,比如美國的尼克網球學校,一年學費就要8萬美金,加上食宿及父母陪同,三年大概需要300萬人民幣左右。

進入職業賽場後,不僅要聘請專業的教練,還要聘請體能師,康復師,營養師,陪練等等團隊成員,一年的費用,大概在200萬到300萬人民幣之間。

當然,這些還都只是按照最低的標準來計算,實際要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因此,這些運動員父母前期投入的資源和努力,是普通家庭無法承擔得起的。

普通家庭的孩子,如果要走職業運動員的道路,依舊免不了要走傳統的培養模式。

不過,話說回來,無論如何,能看到中國的網球選手在巴黎霸氣爭金奪銀,對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揚眉吐氣的。

他們的純粹和可愛,感染者每個中國人,也是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名片。

他們大都二十出頭的年紀,職業生涯才剛剛開始。

奧運冠軍,這只是開始,「鄭欽文們」已走上了運動員的另一條大路!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