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帶我回中國嗎?」
最近,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火了,正片上線5天,單單抖音同名話題的播放量就超過10億次,央視網、新華日報等官媒也紛紛點贊。
《逃出大英博物館》以擬人化的手法,講述了小玉壺逃出大英博物館後,偶遇在海外工作的中國記者並在他的幫助下回家的故事。小玉壺的一句「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我迷路了」引爆了不少網友的淚點。
浪漫的幕後故事、極佳的製作水平,以及出色的內容立意吸引了不少網友的點贊。有網友辣評:「天吶,自媒體都在拍這種題材了,內娛還在糾結一碗白粥。」
據新榜旗下數據工具新抖、新紅、新快統計,《逃出大英博物館》預告片發布以來,作者「煎餅果仔」「夏天妹妹」近7天內在抖音分別漲粉269萬、114萬,在小紅書分別漲粉27萬、39萬,在快手分別漲粉63萬、43萬,累計漲粉超555萬。
《逃出大英博物館》或許還很稚嫩,但卻拍出了許多網友真正想看的故事。今天,我們來聊聊《逃出大英博物館》是怎麼火的?它對於短劇創作又有著怎樣的意義?
抖音獲贊超1356萬,《逃出大英博物館》火了
《逃出大英博物館》的產生更像是一場接力。
1月11日,「何香蓓Betty」以頗為複雜的心情拍攝了在大英博物館的見聞。視頻在抖音發布11天後,網友「有理言之」留言,希望拍一部動畫,讓擬人化的文物逃離大英博物館回家過年。
1月23日,「小柴爆米花」轉載了這個腦洞。第二天,「煎餅果仔」留言:「等我。」此後,便開啟了一場於他而言「盛大的、浪漫的、震撼的大洋彼岸中華文物奔赴之旅」。
「煎餅果仔」並不是傳統的導演,而是一位短劇達人,甚至在一開始,「煎餅果仔」並沒有顯露太多創作才華。
查看「煎餅果仔」的抖音帳號發現,在2021年之前,「煎餅果仔」的多數視頻以展示顏值為主,直到2021年下半年開始,「煎餅果仔」才開始以演員身份,嘗試青春年少、家國情懷等劇情。
2022年,「煎餅果仔」開始和「夏天妹妹」合作,拍攝的視頻也慢慢有了「劇」的感覺,並先後創作出了《小貔貅》《送業績的小狐狸》等古風短劇。
這個時候,「煎餅果仔」和茫茫多的短劇達人並沒有什麼不同,直到那一句「等我」。
關於《逃出大英博物館》,「煎餅果仔」曾發文表示,最初他只是覺得這個故事拍成視頻一定很有趣,但當他認真翻閱資料創作劇本時,「一種無名的強烈情感堵住了咽喉」。
他覺得這個故事的重量讓他不能將就。在確定故事大綱後,「煎餅果仔」和「夏天妹妹」不約而同想到:「去英國拍吧。」
為了這次拍攝,「煎餅果仔」和「夏天妹妹」在流量最好的時候停更了3個月。「煎餅果仔」曾說:「有些事情就得靜下心來做。」他覺得:「(這)是承諾,也是自媒體人的熱忱,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計成本的赤誠之心,更是中國人骨子裡的『爭口氣』。」
8月26日,《逃出大英博物館》預告片發布,8月30日,《逃出大英博物館》第1集上線。
故事從「夏天妹妹」飾演的小玉壺開始,小玉壺本是一盞收藏在大英博物館的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為了回家,小玉壺流落英國街頭,恰巧碰上了「煎餅果仔」飾演的中國記者。在經過懷疑、猶豫後,「煎餅果仔」最後對小玉壺說:「回家。」
雖然剛上線2集,但在許多網友看來,《逃出大英博物館》沒有什麼腦殘的戀愛劇情,有的只是想讓文物回家的熱忱。隨著劇情的推進,網友們也慢慢發現了《逃出大英博物館》的一些巧思:
小玉壺之所以臉上髒兮兮的,是因為在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大多沒有玻璃罩,可以被人隨意觸摸;
小玉壺之所以強調「是盞,是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是因為在大英博物館,許多中國文物以編號命名,沒有人知道它們真正的名字;
小玉壺到男主家中後之所以感嘆「這麼大的柜子(房間)只睡兩個人啊」,是因為在大英博物館,中國文物因為數量太多,要好幾個擠在一個柜子里。
聽到男主的名字叫「李永安」後,小玉壺之所以念叨「永安,永安」,是因為大英博物館裡有一件藏品是家國永安;
……
還有網友猜測,《逃出大英博物館》之所以選擇小玉壺為原型,是因為其他藏品都是「被人套著麻袋偷來、搶來、騙來的」,只有她是被大英博物館收藏的現代工藝品,記得回家的路。
這種程度的用心得到了網友的認可,一條高贊評論寫道:「這誰還分得清是電影還是短視頻啊,牛!」
巧合的是,《逃出大英博物館》發布前後,大英博物館失竊案的新聞開始在國內發酵,環球時報正式向大英博物館提出要求:「請把所有通過非正規渠道獲取的中國文物無償歸還中國……」
有網友評論:「沒有一個人能笑著走出大英博物館。」據中國文物協會統計,自鴉片戰爭至今,共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海外。大英博物館官網介紹,館內現有約2.3萬件中國文物。
至於這些文物的來歷,正如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所寫:「勝利者裝滿了口袋,攜手回到歐洲……而我看到的,是一次偷竊行為」。
《逃出大英博物館》承載了國人希望文物回家的渴望,正片一經發布,迅速登上微博熱搜榜前10,多家官媒點贊。
近日,不少網友在《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基礎上,想出了更多腦洞。
多位達人也發布相關視頻:「香香的香香」等3位達人用擬人化的創作手法,共同創作了漂泊在外、滿身泥濘但依然思念家鄉的文物,目前抖音獲贊超94萬;「老闆羅成」用蛋糕復刻了現存於大英博物館的元代青花雲龍紋梅瓶,表達了對文物回家的希望,並表示:「外國人驚嘆於他們的精美,誰又敢直面他們的來歷。」該視頻目前抖音獲贊超61萬。
截至發稿前,《逃出大英博物館》2集正片在抖音累計獲贊超1356萬,預告片在小紅書累計獲贊超111萬。《逃出大英博物館》真火了。
《逃出大英博物館》並不完美。
如果用傳統影視的標準衡量,《逃出大英博物館》在製作、表演上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間。
如果按照短劇的標準衡量,暫停商單3個月,親奔英國拍攝,這些成本大部分短劇創作者可能都沒辦法承擔。高昂成本帶來的稀缺性是《逃出大英博物館》爆火的原因之一,但這也帶來了可複製性上的「不完美」。
另外,按照業內規定,達人上傳短劇前都需要在相關部門備案,但目前《逃出大英博物館》的2集正片並沒有標註備案號,可能存在違規風險。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逃出大英博物館》如果只有3集,是定義成平台規定下需要備案的短劇,還是達人正常發布的短片,仍有待商榷。
但無論如何,正如多位短劇從業者的評價,《逃出大英博物館》在內容立意、選題策劃、視頻表達上都非常出色。
《逃出大英博物館》或許會是短劇的新方向
《逃出大英博物館》能火,是故事、製作、熱點綜合作用的結果,但除此之外,我認為更重要的原因是,《逃出大英博物館》將短視頻的潛力極大發揮了出來,同時也有更高的視野和格局,就像人民文娛的評價:「小短劇也有大情懷。」
什麼是短劇?在我看來,短劇的產生基於兩大前提:
第一,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大大降低了創作門檻,讓短劇成為一種人人可參與的內容表達形式,擁有了數量龐大的潛在創作者。
第二,短視頻平台的發展大大方便了創作者和觀眾之間的交流,從靈感、創作到傳播討論,短劇是創作者和觀眾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逃出大英博物館》之前,根據玩家的不同,短劇可以粗略劃分成3個流派。
流量派:這類短劇往往以網文為藍本,藉助「窮人乍富、豪門落難、扮豬吃虎、復仇雪恥、穿越重生」等已經被網文反覆錘鍊過的套路,讓觀眾獲得極強的爽感,進而賺取收益,本質上是一種「視頻化的網文」。
對流量派來說,短劇並不是一種創作,而是一門流量生意,是吸引流量的一種商品。他們就像做付費小說一樣,通過「短劇創作-流量投放+短劇分銷-觀眾付費」的模式賺取收益。有業內人士爆料,某成本40萬元的小程序短劇,曾靠著這套玩法,營收達1億元。
達人派:劇情段子一直是最具流量的一類短視頻,短劇興起後,或許是為了更完整的作品表達,或者是為了賺取平台分成、品牌廣告,不少達人選擇將段子拉長變成短劇。
對達人派來說,短劇從來不是重點,達人才是核心,是豐富達人人設、拓展商業變現的一種內容形式。如果太過注重達人,這類短劇的趣味性、藝術性通常會比較差。嚴格意義上,這類短劇更像「有劇情的達人MV」。
影視派:短劇興起後,一些傳統影視公司開始涉足短劇主意,認真的會重新撰寫適應短劇節奏的新劇本,不認真的直接將傳統長劇剪成短劇。
因為在資金、經驗上的優勢,目前業內的精品短劇大多來自影視派,但影視派短劇採用的仍然是傳統影視的創作方法,更像「更短的長劇集」。
檸萌影業出品的短劇《二十九》劇照
短劇畢竟是個新鮮事物,從創作方法到相關規則的建立,一切都在探索中。在我看來,雖然各有各的優勢,但流量派、達人派、影視派這三類短劇更像是半成品。相比之下,《逃出大英博物館》反而有了一絲短劇真正該有的樣子。
因為故事源於網友的期待和腦洞,讓《逃出大英博物館》真正做到了「從群眾中來」。不同於此前的短劇大多聚焦屌絲逆襲、獵奇擦邊等題材,《逃出大英博物館》有著「讓文物回家」這樣的家國情懷。此外,從顏值達人一步步成長為短劇達人、短劇導演的「煎餅果仔」,也讓《逃出大英博物館》有了一種更為清新的故事質感。
相比傳統影視,短劇的優勢在於:不像傳統影視創作因為不低的門檻極大限制了創作者數量,數量龐大的短劇創作者能帶來更具創意和活力的故事;不像傳統影視創作者更多為投資人、採購部門領導負責,需要靠「討好」觀眾生存的短劇創作者幾乎不會產出「古裝醜男」這類反常識內容。
短劇不應該僅僅是一種流量商品、達人附庸、更短的長劇集,而應該是傳統影視之外,一種新的更具活力的視頻表達形式。
導演任長箴曾表示,當導演們不坐地鐵坐計程車甚至專車的時候,就沒有生活了,傳統影視創作者拿不到生活的細節,但短視頻創作者拍的每一個鏡頭都是生活的細節。在我看來,短劇從根本上重塑了創作者和觀眾之間的關係,有可能探索出一種更具生命力的內容創作方法。
此前業內雖然出現過不少爆款短劇,但《逃出大英博物館》卻讓短劇第一次實現了流量破圈。9月3日,中國電影頻道的點評發布3小時後,話題#六公主談逃出大英博物館火出圈#登上抖音熱搜榜前4。
《逃出大英博物館》發布後,不少達人在抖音發起話題#大英博物館擬人化#,他們結合各自的內容特色,創作出大量小玉壺的同伴。這些頗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進一步喚起了網友對文物的關注、對歷史的思考。
這種短劇和觀眾之間的豐富互動和情感共鳴,或許才是短劇真正該有的樣子。
短劇會有屬於自己的《萬萬沒想到》嗎?
從電影、電視劇到網大、網劇,再到現如今的短劇,本質上是視頻表達權不斷下放的過程。
10年前,當創作權「壟斷」在電視台手中的時候,網劇《萬萬沒想到》靠著優酷等新興長視頻平台殺了出來,現在,以《逃出大英博物館》為起點,短視頻平台或許也將擁有屬於自己的《萬萬沒想到》。
事實上,類似《逃出大英博物館》這樣體現短視頻創作活力的例子還有很多。
看了「璟天JT」「含亮老師」的視頻,你會發現精彩的武打動作從來都沒有失傳。
圖源:「璟天JT」
看了「牛戰士歷險記」「劍客范十三」的視頻,你會相信復刻瑰麗的想像是每個人都可以嘗試的事情。
圖源:「牛戰士歷險記」
看了《古相思曲》,你會覺得網友的腦洞也可以支撐起一個精彩的故事,創作並不高貴神秘,也不像某知名編劇說的,觀眾批評一些劇集是因為不懂創作。
B站精品網劇《古相思曲》的創意源自UP主「三千魚」的腦洞
正如網文催生了《凡人修仙傳》《詭秘之主》《慶餘年》等一批優秀作品一樣,基於技術、媒介的變化,新一代的視頻創作者或許也能摸索出新的創作方法,創作出更受觀眾喜歡的作品。
最近在「煎餅果仔」的評論區,除了討論《逃出大英博物館》外,同樣講述文物故事的《啞舍》成為出鏡率最高的網文。在不久的將來,或許某個達人也會說一句「等我」,將《啞舍》拍成短劇,續寫短劇的下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