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劇市場遇冷還有必要創新嗎?

2024-10-14     福強牛肉乾

記憶中似乎每年的這個時候,小破站總要抬一個青春劇上來。今年跑去小破站發現果然,抬了了個新劇《明日有晴天》,關注到的人似乎不多,看了幾集就明白了原因。

一個講青少年重病的故事,請了一批沒什麼流量但很貼高中生的青年演員出演,講病房的友情以及年輕一代對生死的看法。我一看,這題材,這故事,這演員陣容,遇冷也在意料之中了。畢竟中國人對於 「病」字來講有種莫名的忌諱,提及都覺得不好,更不用說正兒八經的聊「重病」,還要從孩子的角度聊。

可是,遇冷就代表不應該做嗎?

現在整個市場上,似乎應該「以成績論英雄」的人看不到,但不相干的輿論場卻最喜歡「以成績論英雄」。整個國劇市場大盤預冷,於是一部分人說國劇就是垃圾,一部分人說國劇活該垃圾,一部分人說播不好就是垃圾,但沒有人去分析——到底為什麼播不好,到底應該播什麼,以及到底應該怎麼播?

其實對於創作者來講,大家都很清楚十四億觀眾中,想要獲得很好的播放成績,應該去拍什麼。拍工作壓力,拍情感糾紛,拍鳳凰男,拍小三,拍上位,振臂一呼,大聲討論,更激烈的討伐,關注度有了,播放量也上去了。

還是那句話,我們就應該,只能看這些?

靜下心看的話,其實現在的電視劇播放習慣處於一個混亂狀態——傳統衛視和視頻網站並存,看電視正在從過去的傳統電視習慣轉向視頻網站。可視頻網站和過去不一樣,不僅僅愛優騰三家分立,還有芒果虎視眈眈準備彎道超車,更有小破站不甘於只做番劇,努力涉足電視。更關鍵的問題是——看電視不在像過去一樣變成固定的習慣,每天晚上黃金檔等待播出,而是想看就看。手機里,電腦上,坐地鐵,搭公交,甚至蹲廁所摸魚都能看。

同樣的,更關鍵的問題是:什麼時候有什麼電視看,不知道了。

最近一個很明顯的事,就是新劇播出,如果不是流量出演,自帶粉絲宣傳,觀眾是不知道的。很多人一邊罵流量,可是忘了流量最大的優勢,就是粉絲自帶的宣傳盤啊。

同樣的,沒有流量的新劇,此時短板一覽無餘。大盤預冷,看電視劇的少,如果新劇沒有流量還不能出圈,播放成績不好看就成了註定的命運。

播出成績論英雄沒錯,但不是唯一的標準。

回過來說《明日有晴天》,為什麼這個劇我選擇看下去。這麼沉重的話題,原因在於我曾經也生過病,住過院。我很清楚的知道當CT報告上出現「疑似某重大病症」的時候那種心情。

我還記得當初我在CT報告上看到,直接在電話里朝著朋友哭了出來。後來好在活檢結果很好,醫生打趣我可以放下心了。短短的住院日子,心情就像過山車一樣。

我後來查過青少年重病率的數據,從2013年統計到22年,結論是相較於以前的時間段,可以用「暴增」來形容。也就是說很多病,哪怕你不想看見,它依然存在。

老一輩經歷的事多,對生老病死有自己的態度,可年輕人不一樣,他們會怎麼想,應該注意到,觀察到。因為那是年輕一代啊……

小破站作為Z世代占比極高的視頻網站,能把視線聚焦到這個點上,在意料之中。小破站說實話有的時候給我一種文青范,就是掙錢很重要,理想也不能掉。明日有晴天的製作方有許宏宇出任總監把控質量,又別出心裁的選擇了青少年重病這個角度切入,依然延續小破站的風格,挖掘年輕人中對於現實的認知和思考,整體很有意義。

說實話以播出成績論英雄這件事來講,並不是一個唯一的粗暴的衡量標準,原因就在於,不同的網站所圈定的受眾是完全不一樣的,而觀眾也在變化中。

我們必須承認的一件事,是觀眾並沒有養成新媒體時代固定的收視習慣。電視劇並沒有在他們生命里占據很重要的分量,因此新劇播出能否引起他們的注意,比以前更難。

而不同視頻網站占據的市場份額,決定這件事的難上加難程度。用戶黏性,直接決定沒有流量的新劇開播的成績。有句講句,大家不在同一個賽道上,真的公平嗎?

不過話又說回來,即便是不公平,但有些積累,該做的還是得做。其實小破站的電視劇製作規劃,我一直覺得從生產邏輯上講屬於「異想天開模式」。小破站每年這個時候抬青春劇上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想做自己的廠牌,能夠培養一批屬於自己的觀眾和觀看習慣。但我們必須意識到,電視劇生產,投入大,耗時長。對於觀眾來說養成的習慣要以年計算,其實難度更加的大。因此,像我一樣,還能想起來「誒,小破站是不是上新劇」的人,不一定很多。

即便如此,我還是認為小破站做的東西應該做。哪怕耗費的資金巨大,投入巨大,但只要日積月累,一點點的培養觀眾,總能培養出一批對黏性高,並且養成習慣的受眾。等到那天,才是真的「單純的靠播出成績就能論英雄」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bcd0a229b287ad22327f19f69e99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