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培養國家重大戰略急需人才擺在突出位置

2024-10-18     中國教育新聞網

編者按:在今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系統闡釋了教育強國的科學內涵和基本路徑,並發出了「朝著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紮實邁進」的號召,為建設教育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圍繞落實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精神,重點突出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關注高質量人才培養,從今天起,我們特推出系列評論,敬請關注。

在今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他指出要「正確處理支撐國家戰略和滿足民生需求」的關係,這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指明了方向。在隨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也表示,把培養國家重大戰略急需人才擺在突出位置,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快培養和儲備國家戰略急需人才力量具有深遠意義。因此,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類人才素質」。在未來一段時期,加快建設國家戰略急需人才力量,對我國推進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也是助力我國在未來可能面臨的國際秩序大變革中處亂不驚並占據優勢的關鍵之舉。把培養國家重大戰略急需人才擺在突出位置,頂層設計的風向標已經非常明確,而具體如何突出,需要找准落腳點、關鍵點和突破點。

要把培養國家戰略急需人才力量的落腳點放在學科專業布局調整和人才培養模式更新上。我國高等教育邁入大眾化進程以來,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很多地區和高校學科專業布局在戰略規划上有很大改進空間。近年來,此問題已經得到教育頂層設計層面的高度關注,在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彰顯學科專業布局的前瞻引領方面有較大動作。尤其是今年以來,我國增設國家戰略急需專業布點1673個,撤銷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布點1670個,調整力度空前。高校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適應國家戰略和市場需要的重要牽引。未來我國還應進一步加大力度,提高本科專業建設與國家戰略急需的適配度,提高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專業建設與區域發展的適配度,提高本科專業建設與學生全面發展的適配度。

要把培養國家戰略急需人才力量的關鍵點放在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上。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樑、當主角。2023年8月,為引導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服務高質量發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對黨的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制度性的規定和安排。但青年科技人才在成長過程中仍面臨多重挑戰,還需要繼續加大政策保障、評價改革的支持力度,助力他們更心無旁騖地聚焦實踐中的重大研究方向,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挑大樑、當主角。另外,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也離不開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的支持和保障,這既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也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破解創新發展難題的「生力軍」。因此,要不斷更新人才發展與評價觀念,創新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讓更多青年人才在新領域、新賽道的職業選擇中有更強的獲得感,讓各行各業的青年人才都能脫穎而出、百花齊放。

要把培養國家戰略急需人才力量的突破點放在教育科技人才評價機制改革上。近幾年我國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力度很大,尤其是《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出台以來,在教育界反響較大並取得階段性成果,但改革還需繼續深化。比如我國專利申請量已經連續多年位居世界前列,但專利整體轉化率偏低,遠低於科技已開發國家。另外,存在較為注重短期性評價的情況,項目申請與結項周期都比較短,科研人員往往難以提前部署關鍵技術預研、研發國際先進的原創性成果。因此,要進一步改革教育科技人才評價機制,全面改善國家戰略急需人才成長的制度環境。比如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戰略科技人才機制,學習「兩彈一星」工程的成功經驗,對「高精尖缺」的戰略科技項目給予特殊長期支持政策。當然,更重要的是遵循人才發展規律,健全國家戰略人才分類評價機制,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發百花齊放,以高水平的科產教融合有力支撐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落地生根。

當前,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主戰場,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迫切需要把培養國家重大戰略急需人才擺在突出位置,打破傳統壁壘,促進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科技研發的創新與變革,實現教育、科技、人才資源的共享與高效配置,並為國家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人民幸福提供強大支撐。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處理支撐國家戰略和滿足民生需求的關係,加快推動我國向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邁進,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有力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

(作者系華南師範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18日 第02版

作者:陳先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a0f4612d5f6da4a197bd01887b29d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