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總是在育兒路上感到焦慮,心理學家表示:育兒焦慮有這些原因

2019-10-01     蘭芝媽咪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小王是一個二胎媽媽,剛剛二胎誕生一個男寶寶的她在很多人眼中應該是一個幸福的寶媽,但是最近她現在每天都處於焦慮當中。

小王的大女兒,這個暑假之後就要開始上小學了,小王現在雖然正在產假,但是卻絲毫都沒有休息的餘地,因為她一直想幫女兒找到一個靠近她單位的學校,方便以後的照顧。

小王的兒子現在還不到半歲,但是卻要離開她的身邊。因為她的丈夫和老人們都建議讓小兒子送回老家讓公婆帶。

而丈夫因為和自己因為工作,倆個人長期分居

現在她最擔心的就是兒子,因為她擔心兒子的年齡太小,她也不想和孩子分離。

所以每天她都在這種擔心和焦慮中,又不知道要怎麼辦才好。

很明顯,現在小王的狀態正處於一種育兒焦慮。

育兒焦慮

從心裡學的角度來說:焦慮是指一個個體對於即將要面臨的、可能會造成危險或者危險情境所產生的一些消極的情緒狀態。

育兒焦慮,其實是指父母在有關孩子方面問題總是會有著深深的焦慮。

這種育兒焦慮在媽媽身上表現的很明顯。而每個媽媽因為深陷在焦慮當中,無法進行正常的生活。

媽媽產生焦慮的原因

1.社會方面造成的原因

對於男女的期待始終不一

有的媽媽在生完寶寶的之後就選擇辭去工作,專門在家培育孩子。

但是這樣的選擇卻要接受社會上的各種嘲笑與質疑:

「在家陪孩子之後就不掙錢了?」

「沒有一點私人時間,家庭主婦的生活真的幸福嗎?」等等,這種質疑一直都在摧毀著媽媽們原本回歸家庭的熱情。

之前張泉靈就曾經歷過記者這樣的採訪:你認為女性應該怎樣平衡事業和家庭的關係?

張泉靈直接表示:我很討厭這個問題,因為從這個問題的本身就可以看出它背後對於女性就是偏見!

一直以來,對於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偏見都是存在的,古時候人們認為女子只要在家好好的相夫教子就可以了,即使對於其他的「才情」都不了解也擁有著很大的「德行」。

而時下還會有人覺得「長得好看的女人,一定什麼都不會」等等。

社會對於女人一直都有偏見。

自古以來社會印入人們的印象當中的就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是男性的附屬品。但是隨著時代的交替,現在的社會已經趨向男女平等,所以女性自我的追求也越來越多。

《焦慮的現代人》裡面有一句話:男人在成長中會慢慢知道自己想要得到什麼,而女性則通過愛來獲得幸福。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現代的社會對於男性和女性還是存在著不同的期待和要求。

因為女性天生就有著生育的「優勢」,所以很多時候,女性的責任要比男性更加重一些。

但是現代社會的發展,女性們也慢慢的想要追求自我的實現,只是當初的一種「優勢」最後反倒是成為了一種「拖累」,束縛著女性追求自我的實現。

而女性也在這種生育和自我當中徘徊不定,最終變成了一種焦慮。

孩子教育方面的焦慮

前一段時間和朋友聚會聊天,談及了給孩子報培訓班的話題。很多朋友意見都很統一:給孩子報輔導班越早越好,報的課外學習班越多越好,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一番討論下來,讓人都格外的同情現在的小孩,小小年紀就要學那麼多東西,而大多數在座的父母在小時候一直「散養」,只是那時候的孩子要比現在的孩子要開心很多。

另外曾經有一篇報道就是從有一個小學生才8歲,但是他已經學會了很多的「才幹」小小年紀已經學習了十一門課程,但是其中令人感嘆的是:現在的小學生還沒有要求學習十一種課程。

還有現在還存在一種現象,那就是很多課外教程,就算是教授這些課程的老師們,也回答不出這些課到底是幹什麼的。

而很多家長也為了這些教育感到焦慮,即使他們清楚的明白,那些教育機構其實是一種「綁架式消費」。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很典型的「劇場效應」,是說在一個電影院因為一個人站起來導致後面的人為了清楚的看到電影播放的什麼內容,也不得不站起來,最後看到整個電影院的人都站了起來。

「劇場效應」同樣適用於教育問題上面,很多家長順應「潮流」讓孩子去課外班。其實身為孩子的父母們,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真的適用於現在的教育方式。

而母親也應該反思一下:是否在間接性的助長了這個現象。

2.家庭方面造成的原因

現在經常看到的一種家庭模式,那就是很多家庭當中「父親」這一角色總是缺席狀態。

性別研究專家沃倫·法雷爾表示:「每個家庭都向一個國家擁有著強大的力量,但其中當家作主的永遠都是女人,雖然男人們嘴上總是說自己是一家之主,只是很多時候,他們往往表現的像一個來到妻子城堡的遊客。」

而這種經常性的「缺席」,讓很多媽媽都覺得自己是在「喪偶式育兒」。

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雖然父親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總是很少參與或者是不參與,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家庭當中不可缺少父親這一角色。

而父親的缺席有時也和母親過度的對孩子進行保護(總是認為父親做得不好)有關。

3.個人

認知思維出現錯誤

哲學家愛比克泰德認為:真正妨礙人們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們對事情的看法。

專家們認為,患有焦慮症的人們他們的思維認知程度往往和正常人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因為他們總是將可能發生或者是無法確定發生的事情,想像出最差的結果。

而這種認知思維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母親這一角色對於潛在的危險更加敏感、對於事情的發展動向也更加消極。

有一個母親表示,自己孩子曾經得過一次咳嗽,那天晚上她心裏面心亂如麻,生怕孩子會因為咳嗽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

其實從心理學上,這個母親的心理被稱為恐懼心理,並且有著反應性恐懼。

對自己有著超高要求

弗洛伊德認為人有三種追求:對本我的追求、對自我的追求、對超我的追求。

而文章開頭的小王就存在這三種追求,她的最終追求也就是朝我追求是:能夠讓孩子呆在自己身邊,並且能夠顧全工作。

另外小王還有一種分離焦慮。

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的初次焦慮體驗就是來自於與母親的分離。當一個孩子在見到陌生人的時候,他從內心就會感覺到焦慮、孤獨、害怕,其實這從根本上來講就是一種擔心和母親分離後對於未知的恐懼。

從上述的例子就可以表明,媽媽們經常會有些莫須有的擔心,比如說:擔心孩子、擔心丈夫、害怕離婚等等,其實這些擔心大多數根本就不會發生。

媽媽們只有了解到自己焦慮的原因,才能更好的遠離焦慮。

正確認識焦慮

現在社會中很少會有人不焦慮的,但是適當的焦慮會給人們帶來益處,過度的焦慮卻會壓垮人們。

一些心理學家在進行有關於焦慮方面的研究時,會將焦慮的等級劃分為三個:

當人處在低級焦慮狀態時,會沒有緊張感,身心都會處於過度的放鬆。這樣往往有可能會導致差的結果。

當人處於中等焦慮狀態時,會有一些適當的緊張感。這個時候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很有可能達到最好的結果。

當焦慮水平達到高等的時候,會有過度的緊張。這樣的情緒往往會給人們帶來過度的興奮或者過度的焦慮。從而讓人們感覺到身心的疲憊。此時做一些操作,會帶來比較差的結果。

有一個家庭,孩子因為冬天而患上了肺炎,母親在聽從醫院的建議之後就給家裡面定下了條例「三要一不」

睡覺之前洗手

進家門之後要首先洗手

飯前飯後要洗手

不能用其他方式代替洗手

條例制定之後,父親和孩子都叫苦,覺得母親這一做法有些小題大做了。

但是後來父親和孩子慢慢發現:家裡面孩子感冒的次數減少,每個人的生活習慣都變好,並且夫妻兩個人因為孩子的事情也很少出現焦慮。在一方面也換來了成功。

從中可以看出這位母親在面對有關孩子焦慮的時候,沒有選擇進行逃避,而是主動的面對。

德國精神病專家認為:沒有焦慮的生活,就像是沒有恐懼的生活一樣。都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所以有時候面對一些焦慮是對生活有利的,而且是生活所必須存在的。

丹麥哲學家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認為:人活著並不是為了拖動鎖鏈,而是為了張開雙翼

而適當的焦慮的存在更加有利於人們的發展需求,這對於母親同樣適用

如何緩解媽媽們的焦慮?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解決

1.正確定位媽媽在家中扮演的角色

媽媽們一定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角色定位。到底是將自己擺放怎樣的角色地位?是一個「全職家庭主婦」的角色?還是「職業女性」?亦或是兩者兼顧?並且是否為了這個定位努力經營。

《我家那小子》其中有一期節目邀請了朱雨辰和他的母親,在節目中朱雨辰母親的表現讓人印象十分深刻,「為了不讓孩子上火,她堅持每天早晨起來為孩子熬梨湯」並且很驕傲自己在家庭當中的作用「一個全職家庭主婦」,而且表示也希望自己未來的兒媳也能像她一樣。

只是現在這個社會已經鼓勵人們趨向於多元化的發展,所以無論女性是選擇回歸家庭還是重返職場都是令人尊重的選擇。

心理專家曾指出:從人類的發展史上來講,母親在一個家庭當中的作用是無法割替的,母親產生焦慮則整個家庭都會產生焦慮,母親快樂則整個家庭都會快樂。

所以在家庭模式當中,夫妻二人是彼此合作的關係。

2.改變媽媽對於家庭和生活的認知

改變認知的前提需要了解「南風法則」

法國作家拉封丹認為:南風比北風更有威力。

古有「蘇洵教子」:在孩子玩耍的時候,蘇洵躲在角落裡面讀書,故意引起孩子的興趣,之後孩子逐漸被吸引,慢慢的也有了閱讀的興趣,最終培育出蘇軾、蘇轍兩大家。

而蘇洵教育孩子的方法就是:喚起孩子主動學習的興趣,讓孩子本身就想要學習。這樣的做法是值得家長進行學習的。

很多母親把時間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但是並沒有達到很好結果,反倒是換來了很多的焦慮,其實讓孩子自由的發展也不一定是一件錯事。

3.改變家庭當中夫妻的相處模式

媽媽們應該意識到:在一個家庭當中,無論是生活當中的瑣事,亦或者教育孩子方面的問題,夫妻兩個人都具有著責任。

歐巴馬在育兒方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曾經在演講當中就曾說道「可能我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總統,但是我一定是一個很好的父親,即使在百忙的工作當中也從未缺席過一次女兒們的家長會。」在育兒方面,米歇爾也從不吝嗇對於歐巴馬的稱讚。

從中可以看出男人回歸家庭,有時還需要來自妻子的讚美,這樣會讓他們更加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在一個家庭當中當一個男人主動的承擔起「父親」的角色,會更有利於建造出一個完美的家庭。

一個家庭的建成,是需要在家庭當中每一個成員付出的,因此為了給媽媽們減銷焦慮,每一個成員都應該懂得付出。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SCLjW0BMH2_cNUgn5_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