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熱下寒,一定要先打開中焦

2019-12-26   大國醫說

上焦有火,咽喉腫痛、口乾口臭、口腔潰瘍、胸悶煩躁頻繁發生。下焦有寒,腹痛腹瀉、手腳怕冷、尿頻、大便稀溏也層出不窮,其實,上熱下寒多是由於機體氣機不通暢所致。機體的正常運行,都要依賴氣的升降出入,只有氣機升降出入正常,氣血才能周流不息,營養全身。

三焦如何劃分?

肺在五臟的最上部,就像古代出行的車棚一樣,覆蓋著全身臟器。所以肺有『華蓋』之稱。心與肺都位居於上,故都為上焦。

脾胃在中間,像大輪盤一樣起到樞紐的作用,屬於中焦。另外肝、膽也位於人體中間部位,也屬中焦。

腎、膀胱位於身體下方則屬下焦。

氣機如何運轉?

中醫認為五臟分布在身體不同部位,各自有各自的職責。脾氣向上升,胃氣向下降。在這個旋轉的過程中,脾胃就相當於大家長,起到樞紐的作用,調控全局。

肝氣隨脾氣由左向上升,膽氣則隨胃氣由右向下降,就像左右護法一樣調暢身體氣機。

心在五行中屬火,火是需要向下走的,因為心的上方為肺,肺有肅降的功能。心火依靠肺的肅降功能,隨著膽、胃二氣向下走入腎經。因肺經偏涼,心火才沒有在上方燒起來。

水火既濟,腎主水,心火向下,使腎水溫暖,腎水不至於過度寒涼。腎水上承於心,使心火不至於過度旺盛,中醫稱之為『水火既濟』。

這是身體氣機的一個循環過程,只有這個循環道路通暢,才可以出現上下不熱不寒的健康狀態。

如果脾虛,不能樞紐氣機,此時脾氣不升,胃氣不降。循環道路不通暢,導致肺氣不能向下走,火自然瘀阻在上焦,而下焦得不到溫煦則呈現下焦寒涼,繼而形成上熱下寒。

因上焦有熱,只要身體一有風吹草動,上焦必然「引火出洞」出現咽喉腫痛、口乾口臭、口腔潰瘍、胸悶煩躁不安等症狀。

因下焦有寒則會出現腹痛喜暖、手腳怕冷、尿頻、大便稀溏等症狀。

此種情況一定要先打開中焦,中焦氣機調暢,火慢慢就會降下來。氣機通暢,腎水得到溫煦,下焦自然也就不寒了。

中焦氣機不通多是由於脾虛,無力運轉氣機,或是由於積食瘀阻氣機所致。

調理方向:

脾氣虛

多因飲食失調,或勞累過度,或思慮傷神,或稟賦不足、素體虛弱,及他髒病變的影響,致脾氣耗傷,運化失常而成。

治則:健脾益氣。

食滯中阻

或暴飲暴食,或恣食生冷粗硬,或偏嗜肥甘厚味,或嗜濃茶烈酒及辛辣過燙飲食,損傷脾胃,以致食谷不化,阻滯胃脘,升降失司,胃氣壅塞。

治則:消食導滯,行氣消痞。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