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一小時值多少錢?
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呢?最簡單的辦法是用你的時薪來計算。比如:你的年收入是 30 萬,那麼平均下來,時薪大概就是 142 塊( 8小時 x 22天 x 12月)。
這種做法,聚焦的是「過去」。
你也可以用市場價值來計算。按照你的資歷、能力、經驗,放到市場上,客戶(或者公司)會願意花多少錢來僱傭你?你能為他們帶來多少不可替代的價值?
這種做法比前一種好一點,聚焦的是「現在」。
你還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計算:設立計劃。
譬如:你計劃在一年內,學會某個技能,從而可以得到某個職位,而該職位的年收入是 40 萬。那麼,你的一小時就應該值:40萬 / 12 / 22 / 8 = 189 元。
當然,這是一個非常粗略的計算方式,但原理是沒錯的 —— 它聚焦的是「未來」。
那,還有沒有別的方式呢?
其實是有的。
不過,我們先聊點別的。
前兩天,讀 Sam Altman (創投公司 Y Combinator 總裁)的博客,他講了這麼一段話:(意譯)
童年時,我在經濟上最大的誤解是:人們通過高昂的薪水來致富。
這是錯的:你變得富有,是因為你擁有某種能夠快速增值的東西。
它可能是商業、房地產、自然資源、智慧財產權,或其他什麼東西 —— 無論如何,你需要擁有它的權益,而非單靠出賣你的時間。
——Sam Altman
這段話很真實了。
每個人在年輕時,應該都有過這樣的認知:成功的人生,就是努力進一家好公司,勤勤懇懇,努力工作、奮鬥,然後升職、加薪、衣食無憂……
當然,我們知道,別人這樣告訴你,只是為了讓你安安心心地做一個「聽話的人」,好好工作,安心幹活。
實際上,依靠出賣時間來掙錢,是一件很不划算的事情 —— 可惜,我直到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才意識到這一點。
為什麼說不划算呢?原因很簡單:時間是線性增長的,你想掙更多的錢,只能出賣更多的時間。
就像這張圖:
綠線是出賣時間的工作模式。今天你工作8個小時,獲得了4個單位的成果(A點);明天,你工作9個小時,就會獲得4.5個單位的成果(B點)。如果你想獲得5個單位的成果,那就只能工作10個小時,沒有別的辦法。
大多數靠複製自身技能、賺取「時薪」的人,都是這種模式。包括:重複機械工作,接單,諮詢,講課,演講,等等。
這不是一條長遠之路:我們的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和身體素質,基本都在20來歲達到高峰,後面慢慢衰退。因此,單純依靠出賣時間的方式,不具備長期的可持續性,更不具備積累效應 —— 我們的付出除了換來當下的回報,並沒有多少能夠剩餘下來。
更好的方式是什麼呢?是盡力讓自己的工作模式,從綠線遷移到橙線。
我們看到橙線:今天工作8個小時,獲得4個單位的成果(A點);但明天,工作9個小時,獲得的成果可能不是4.5,而是4.8、5.0。
這部分多餘的成果來自哪裡呢?來自於前一天成果的「積累回報」。
在橙線上,前一天的工作成果,除了換取回報,有一部分是能夠剩餘下來的。它可以成為你投入的一部分,幫助你獲得超額的回報。
這部分剩餘下來的成果,我們就把它叫做「資產」。
什麼是資產?就是你所擁有的、可以幫助你自動獲得回報、提高速度和效率的東西。
這就是所謂的「複利」,它可以幫助我們,從線性增長,轉變為指數增長。
從「出賣時間」的思維方式,轉變為「積累資產」的思維方式,是一個人職業生涯中極其重要的思維轉變。
可能許多人看到「資產」和「複利」,就會聯想到投資理財、被動收入、財務自由……
但實際上,資產可以是任何東西。
舉個例子:許多人問,怎麼樣才能提高讀書的速度,更高效地吸收知識?其實很簡單,書讀多了,自然就快了。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提出過一個模型:E=K/I。
E代表讀書學習的效率,K代表你已有的背景知識,I代表新知識的複雜程度。簡單來說就是:你已有的背景知識越豐富,新知識的結構越簡單,學習、掌握起來就越快。
在這裡,「已有的背景知識」就是一種「資產」。你擁有的背景知識越多,在學習新知識時,它們就能夠自動生效,幫助你降低門檻,消除障礙,提高學習和掌握的效率。
寫作也是。針對同一個大主題,你文章寫得越多,學習、梳理、輸出得越多,就越能夠把相關的子主題和路徑,都給打通、吃透,構建成一張環環相扣、彼此連接的網絡。
這樣,需要產出時,就能達到信手拈來的效果。因為,這整張網絡,都是你的知識「資產」。
底層認知是一種資產。很多人習慣的模式,是用自己熟悉的方法,依託相同的路徑,去解決問題。但這除了鍛鍊熟練度之外沒有任何作用 —— 你只是在自我重複而已。
更有效的是,從表面下沉到底層,去探索方法、技巧、工具背後的原理和認知,學會思考方法、分析框架、思維模型,把「點」串聯起來形成「面」。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我提升」。
同樣,個人品牌也是一種資產。
我常常說一句話:一個人之所以優秀,不在於他擁有多少財富,而在於,把他所擁有的財富都奪走,他能否再度「奪回」它們? —— 這才是一個人能力的佐證。
這裡面,最關鍵的其實就是個人品牌:你能否接觸到更廣闊的觸點、可能性,能否讓別人信任你,能否讓別人願意和你合作?
諸如此類。這些,都是資產,也都是資產能夠為我們帶來的效益。
所以,我想和你分享一點:
不妨問問自己:我的時間,有沒有用在「積累資產」上面?
大多數上班族可能很少意識到:你所做的工作,其實未必具備不可替代性。你只是在不斷複製技能、用熟悉的方法解決相似的問題。這就導致了,你日復一日,除了換取工資回報,剩下的,其實極其有限。
所以,很多人到了三十多四十歲,想再出來創業,卻發現已經很難了。
遠離一線基層,不清楚該怎麼打、怎麼玩;缺乏個人品牌,沒法快速啟動;忽略了學習新鮮事物,導致無法適應新的浪潮……
我見過的大廠出身的創業者,失敗的比例,一點也不低。
甚至,很多自由職業者,也會遭遇類似的問題。
我有一位朋友,有十年管理經驗,前幾年辭職出來做企業培訓師,最多的時候一年有大半年在到處飛、講課,收入相當豐厚,但有一次聊天時,他說:很焦慮,因為這幾年每一天都是在重複自己。
對他來說,講課、培訓的內容都是相似的,沒有任何積累。而案例,10個,50個,100個,幾乎沒什麼差別。
後來他開了一家領導力公司,收入銳減,也比以前辛苦了很多,但在他眼中,這是一件更有價值、也更有積累的事情。
因此,基於這一點,我想跟你分享幾個想法。
也許很淺顯,也許都是常識,但它們是我一直警醒自己、監督自己的標準,也希望能對你有用。
理性上,我們都知道:有許多事情,在短期內未必會有反饋,要長期經營才會有所收穫。但感性上,我們總是容易短視,把目光放在當下的任務上,忙著四處「救火」。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就稱為「時間貼現」(Delay discounting)。
原因也很簡單:一方面,從進化上看,迫在眉睫的事情對我們往往會有直接影響,從而會獲得更高的權重;另一方面,大腦喜歡確定性,而長期的事物往往具備較高的不確定性,需要耗費大量認知資源去儲存和思考。
所以,很多文章會勸告你:不要只顧著當下的任務,也要撥一點時間,去做一些有長期價值的事情。
但事實上,我這幾年越發有一個感受,是什麼呢?
不是「要撥時間去做長期的事情」,而是「若非必要,儘量不做短期的事情」。
這兩者的區別是什麼呢?就在於心態:你是把「長期經營」當做一個嘗試,有空就去做、沒空就暫且放下,還是把它作為發展的主要方向,甚至不惜於去犧牲、捨棄一些「短期回饋」,將更多的時間精力勻給「長期」。
很多時候,後者才能在長期的賽道上,獲得領先。
舉個例子:搭建一支內容團隊,你是會去爭取1個大作者,還是去跟10個小作者獲得合作?前者可能要花上半年,飛上十來次,不斷預約時間,碰面,反覆磨合,討論;後者可能只需3個月,並且毫不費力,簡簡單單走完流程。
實際上,前者一旦成功拿下,能夠為你帶來的收益,很可能是後者的幾十倍。
同樣,我在最開始寫作的時候,也思考過這個問題:是犧牲頻率,爭取出一些深度的文章,還是跟其他所有同行一樣,日更,用頻率來換質量?
前者風險其實很大。大家也許知道,寫作的人,都希望能有幾篇文章膾炙人口,成為「爆款」。但爆款更多時候是看運氣。你更新的頻次少了,出爆款的幾率也就會更低。
但比起短平快的密集、輕便打法,深耕一個領域,給予用戶價值,注重長尾效應,或許見效沒那麼快,也沒有那麼頻繁的正反饋,但長期來看,增長曲線會更加穩健、紮實。
所以,我在 如何管理好時間?看這張圖就夠了 中也提到了:除非一件事情「不做會死」,否則,能拖就拖,能捨棄就捨棄,騰出來的資源,要儘量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它會在未來的某一天,給予你超額的回報。
你會發現,大多數出現在你面前的短期任務和問題,其實沒想像的那麼重要 —— 它們往往來自於別人的期望,來自於臨時的需求,來自於短平快的收益。
不去做它們,你可能會付出一點代價,捨棄一點東西,但你換取來的,是更寶貴的時間。
試著把時間投入長期、困難、不變的事情上,去關注「積累」和「趨勢」,這些才是真正重要,有價值的事物。
很多朋友讀完第一點,可能會說:可是,我每天就是有很多任務要去做呀,我沒辦法拖延和捨棄它們,不然老闆就把我炒掉啦。
分享一個習慣:遇到任何一個問題,我都不會急著去著手處理,而是會思考:
這個問題還會不會再次出現?
我可以如何設計一套流程,或者優化環節、步驟,來避免它再次出現?
比起著手去「救火」,這就是一種更長期的視角,也更加行之有效。
這一點,對於日常工作也是適用的。具體來說:
這些,都屬於「系統」。一旦成功搭建,它就能自己運轉起來,井井有條地將「輸入」轉換成有效的「輸出」,為你節省時間、精力和注意力。
實際上,一個成熟的職場人,絕不應該讓「日常工作」把自己的時間填滿 —— 這是非常失敗的情形。而是應該想辦法,儘量壓縮「日常工作」的時間,騰出空間來做更有價值的事情。
換言之,亦即:通過搭建一個系統,讓日常工作高效運轉起來,儘量減少「人」的干預。並且,把控住系統的關鍵節點,不斷地去優化它、調整它。
從管理的角度講,其實也是一樣的:管理的本質,不是要去「壓榨」和「剝削」員工,而是儘可能減少「人」的因素,把工作落實到流程和系統上,給予團隊夥伴成長與提升的空間。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雙贏。
舉個例子:我去年參與搭建的一個團隊,半年多在業界打出了「專業」「認真」的口碑。我們是怎麼做的呢?其實什麼也沒做,只是從團隊成立伊始,就定下了細緻的規矩,並且上到創始人、下到一位兼職,都嚴格按規矩令行禁止而已。
一旦把一套體系立起來,讓團隊形成統一的氛圍和慣性,大家就會沿著這套模式走下去,無需人為去宣傳、干預和控制 —— 這比不斷鼓吹「企業文化」有效得多。
自由職業也一樣。
如果你是某個領域的專家,與其不斷地去複製你的技能,出賣時間,不如培養一支團隊,把你的技能、經驗教給他們,設計一套有效的協作流程,讓他們去為你工作,你從中獲取收益。
這樣,可以更好地把你的精力解放出來,有暇去專注於更高層次、更廣闊空間的可能性。
記住:搭建系統的目的,是擺脫時間的桎梏,讓自己得以從「出賣時間」中抽身出來 —— 這可能是每一位職場人,都要去好好思考的。
成功的人有許許多多種特質,但其中一定有一條共性:保持敏銳。
什麼意思呢?亦即:對一切新事物保持好奇心,不斷去思考:它會帶來什麼?它意味著什麼?它能夠跟我產生什麼樣的聯繫?
絕大多數的機會,都是從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中,孕育、碰撞而產生的。
這就是我提過的「知識的網絡效應」。
為什麼在這個時代,比起專精一個領域,多方面的涉獵更為重要?就是因為,你接觸到的「觸點」越多,就越能夠把它們連接起來,構成一張網,並從連接之中,發掘新的創新點和突破點。
所以,為什麼要強調「終身學習」?其實重點並不在知識本身,而是,通過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觸點」,保持好奇和敏銳,探索和嘗試新事物。
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提高自己的靈活性,讓自己具備「應時而動」的可能性。
我是一個特別喜歡折騰的人。無論什麼工具,渠道,技能,領域,只要有機會,我都會樂意去嘗試一下 —— 不是為了能夠獲得回報,而是希望保持這麼一種狀態:當我需要的時候,我能夠及時採取行動。
換言之,亦即鍛鍊自己的「手感」,以及對不同渠道、方式的運用能力。
所以,我一直說,隨著你往上走,「對事」的能力慢慢的會變得不太重要,而「對人」的能力,會逐步凸顯其重要性。
原因很簡單,人是社會鏈條的節點。信息,渠道,資源,很多時候都必須通過不同的「人」去接觸 —— 這也是拓展自己與世界觸點的關鍵方式。
具體而言,有一個簡單的模型,叫做 CEAO 模型,可以幫助你去思考:
1)合作(Cooperate):我們可以一起產出什麼東西?
2)交換(Exchange):我需要什麼,如何換取到它?
3)協助(Assist):我可以幫助你完成什麼目標?
4)持有(Own):有哪些別人想要的東西,是我可以去獲取、持有的?
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和敏銳,對「手感」的掌握和可能性,對人的接觸和交易,以及如何把它們串聯起來、「湧現」出創新點和機會點 —— 這些,是我們在業餘時間和整段時間裡,需要去不斷思考的。
這也是推動我們前進和上升的最有效動力。
最後,回到最開頭。
你的時間值多少錢?
這其實不是一個好問題,因為它多多少少,還停留在「出賣時間」的範疇和思考方式。
我希望你能建立起這麼一種意識:我的時間是無價的,因為它意味著積累、成長,以及無限的可能性。
當你開始從「出賣時間」的思維,轉變為「積累資產」的思維,你看待這個世界的視角,也會全然不同。
想辦法讓自己掙脫時間的桎梏,從日復一日的重複勞動中「抽身出來」。
和每一位朋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