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蠢,活該倒數第一!」哈佛博士:暴躁的父母,需懂這5個字

2020-03-08   曉語文

「這麼蠢,活該倒數第一!」哈佛博士:暴躁的父母,需懂這5個字

螞蟻老師


今日復工,家裡無人照看孩子,主任便把兒子小坤帶到了辦公室寫作業,沒多久,辦公室就傳來一陣激烈的爭吵聲。

「怎麼這麼蠢,這道題剛講完,又錯!」「你看看你,在班上墊底了還不努力,活該倒數第一!」隔著牆壁都能夠聽到主任的嘶吼,主任依然喋喋不休:「不許哭!重新做!」

「我寧願出去被病毒感染也不要呆在這裡!」只見小坤哭著衝出了辦公室。主任氣急敗壞對著小坤的背影吼:「你敢下樓就再也別回來了!」看到這一幕,我們趕緊把小坤攔下,安慰了好久,他的情緒才緩和下來。

其實,這樣的場景不止一次了,平日裡小坤一放學就會來辦公室寫作業,可每次寫作業,就是一場嘶吼「大戰」。主任對小坤是「愛之深、責之切」,只是,用這樣的言語來訓斥孩子,我卻不能贊同的。

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兒女,但是,是什麼讓親子關係逐步惡化?又是什麼讓深愛的彼此開始互相傷害?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們不正確的溝通方式。基於此,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了「長頸鹿語言」溝通高效法。



一、什麼是「長頸鹿語言」?

「長頸鹿語言」又稱「愛的語言」,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是教育領域和非教育領域解決爭端的最好溝通方式。用「長頸鹿」打比方,是因為長頸鹿擁有一個大大的心臟和一個長長的脖子,長頸鹿的脖子可以讓它看得更寬廣、更高遠。

實際上,「長頸鹿語言」就是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里,沒有批評、命令和責備,只有尊重孩子的需求,「蹲下來」和孩子平等交流。

簡單來說,如果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習慣性說出「你真笨」、「你好自私」、「你怎麼總是這樣毛毛躁躁的」、「怎麼這麼沒用」等諸如此類的評判語言,就已然讓孩子遭受到了一種「語言暴力」,這種「暴力」的溝通方式容易造成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心靈隔閡。



二、為什麼暴力語言會影響孩子?

(一)語言暴力會改變大腦結構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發現:

言語暴力影響大腦胼胝體(管理兩個大腦半球間傳遞動機、感覺和認知信息區域),海馬回(管理大腦情緒區域)和前額葉(管理思考和決策的大腦區域)區域。

孩子的大腦和身體一樣,不斷在發育,大腦有很強的可塑性,它會根據當下的環境來選擇合適的方式重組。

在孩子大腦發育期間,如果一直受到父母的責備、辱罵等暴力語言,這些負面情緒會讓孩子長期受到壓抑,導致皮質醇分泌發生改變,應激素水平增高,從而影響孩子的認知能力和記憶功能。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雅頓在《大腦整理術》一書中指出,由於長期的應激反應,大腦會分泌應激激素皮質醇來應對緊張情緒。海馬體中的皮質醇過多或持續時間過長,海馬體受體自身就會關閉,緊接著萎縮,持續的前額葉過渡活躍可能讓兒童患上焦慮症和抑鬱症等精神疾病。



(二)語言暴力會讓孩子沾染上壞脾氣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孩子的臭脾氣簡直和他爸一模一樣。經常情緒失控的父母大多脾氣暴躁,而這種情緒也最容易影響孩子。當孩子遇到不可控的局面時,潛意識裡也會用發脾氣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情緒。

不難發現,身邊脾氣暴躁的父母背後都有一個易怒的孩子;性格溫柔和善的父母背後都有一個善解人意的孩子。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隔壁有位叫嵐嵐的7歲小女孩,隔著窗戶經常都能夠聽到媽媽的咆哮聲:「說過多少遍了,怎麼總是磨磨蹭蹭!」嵐嵐每次哭得嘶聲裂肺,可是情況並沒有好轉。

班主任多次和嵐嵐媽媽溝通,孩子在學校經常亂發脾氣,逼急了還對同學惡語相向,孩子都不願意和她交朋友。媽媽幡然醒悟,生活中,嵐嵐通過發脾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不止一兩次了。

社會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變色龍效應」,也稱「無意識模仿」。為了適應外界環境,變色龍能自動切換身體的顏色。孩子和父母朝夕相處,耳濡目染之下,便會無意識地模仿父母的神態動作、行為和表達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著孩子。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父母行為過程是樂觀積極的,孩子受到的就是正向的引領。相反,如果是暴力消極的,久而久之,孩子也會沾染不好的習慣。


(三)語言暴力會造成孩子「習得性無助」

朋友的孩子小青正上六年級,馬上要小升初了很著急,於是給小青買了一些參考書,準備寒假帶著小青在家安心學習。但才剛剛過去兩天,小青明顯就不耐煩了,學習不專心,一會要看電視,一會要去喝水。

媽媽很苦惱,便在旁邊用激將法刺激小青:「你看看小明,口語說得多好,你連個單詞都拼不好。」「你學學你們班班長,你每天只曉得玩!」

媽媽沒有想到的是,小青不但沒有配合,反而滿不在乎:「我反正學什麼都學不好。」結果,整個寒假,媽媽購置的書被小青堆到角落,再也沒有翻開,媽媽很是焦急。

正如蘇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里說:小孩絕對相信父母說的關於自己的話,並將父母說的話變為自己的觀念。

小青媽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習慣好,用「別人家孩子」的例子,希望給孩子一種心理暗示,結果不但沒有起到激將作用,反而讓孩子失去了自信。這種現象,心理學稱之為「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 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一個概念,指由於受到多次的懲罰和失敗,而導致人長期陷入沮喪消極的情緒當中的一種狀態。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的自我認知,很大程度上都建立在別人身上,尤其是建立在父母的評價上。父母對孩子有很高的期望,當發現孩子的行為和自己理想中相距甚遠時,便控制不住情緒的對孩子嘲諷和謾罵。

長此以往,這些負面性的語言,讓孩子產生了錯誤的心理暗示:「我很笨」、「我什麼都做不好」、「我沒用」,認為就算再怎麼努力,也不會成功,不敢去嘗試,破罐子破摔,最終導致孩子自信心的缺失。


(四)語言暴力影響親子關係

語言暴力還會傳染壞情緒,當壞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爆發,形成連環的「踢貓效應」。

所謂「踢貓效應」指的是產生壞情緒後,會不自覺尋找弱於自己的一方發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而產生的循環連鎖效應。美國著名作家哈里斯這樣說:「踢貓效應」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溝通模式:爸爸對媽媽發脾氣,媽媽又會不自覺把孩子當成出氣筒,孩子憤怒不滿情緒又會遷怒到父母,最終影響的還是親子關係。


同事的女兒晴晴正讀高中,洗碗的時候不小心打碎了碗碟,當時同事一頓痛批:「一個碗都洗不好,你到底能夠做好什麼!」多次被痛罵的晴晴心裡很不服氣,一氣之下一把抱起在旁玩耍的弟弟,把他重重摔在地上。

同事更加生氣,對晴晴破口大罵,導致晴晴對她產生了強烈的不滿和怨恨,嚴重到她生病晴晴都不願意去醫院照顧,親子關係一直處於冰點。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做錯事情,父母的第一反應是指責孩子:「說過多少回了還是這樣!」「怎麼總是這樣笨手笨腳的?」「你能做好什麼事情!」「你簡直就是個廢物!」很多時候父母不經意的「暴力」說話方式,無形中給孩子帶來了很多傷害。「暴力溝通」是親子關係中最大的殺手。




三、如何正確和孩子溝通?

(一)控制「動物腦」,開啟「理智腦」

每個人都有情緒上頭的時候,和孩子相處,家長也會忍不住發火,事後雖然會後悔自己的行為,但是下一次遇到孩子不聽話,情緒失控還是說來就來。長此以往,便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

不難發現,在很多的爆發中,90%是情緒,只有10%是問題。帶著情緒講道理,孩子不僅聽不進去,還容易引發親子矛盾。

哈佛大學醫學博士丹尼爾·西格爾認為,人有兩個大腦,一個是動物腦。主管日常生活中基本需求,比如餓了要吃飯,睏了需要睡覺,受到攻擊會反抗或者逃跑等等。另一個是理智腦,主管人的情緒調控、人際關係、直覺思維、自我意識、理性判斷、道德品行等等,它是大腦的統領,也叫理性大腦。

如下圖,丹尼爾·西格爾將手掌模擬為大腦,手握成拳頭狀時,拳頭的整個表面代表人的大腦皮層,四指指間處為前額葉皮層。


哈佛大學醫學博士丹尼爾·西格爾模擬的「掌心」大腦

前額葉是情緒司令,人一旦處於生氣、悲傷、恐懼的情緒中,前額葉的腦蓋便會打開,「理智腦」的「蓋子」一旦打開,主管本能的「動物腦」就無法理性思考,大戰就會一觸即發。

早上,哲哲還在夢中,媽媽走進房間:「快點起來,馬上要上課了。」哲哲還迷迷糊糊的。媽媽早餐做好後發現哲哲還沒過來,跑到房裡看到還在賴床的哲哲氣就不打一處來,衝過去直接把被子掀了,抓起哲哲一陣咆哮。

哲哲被罵醒,又生氣又憤怒,哇哇大哭。結果,上課沒趕上,時間也耽誤了,兩個人互相埋怨對方半天。


這種場景在家庭中很常見,當哲哲媽衝進去掀哲哲被子的一刻,她的前額葉「蓋子」就被打開了,被吵醒的哲哲帶著憤怒情緒,「蓋子」也同時打開。兩個人都同時處於「動物腦」狀態時,戰爭就爆發了。顯然,此時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時候。

心理學上有一則理論叫「淬火效應」。在鍛造金屬零件時,常常會把加熱的金屬放入到冷卻劑中進行冷處理,這樣零件的性能更好,這個實驗心理學家稱之為「冷處理」。而在「非暴力溝通」里,它被稱之為「積極暫停」。


情緒爆發時,管理情緒的前額葉「蓋子」會打開,此時,「理智腦」已被「動物腦」占領。一旦意識到「動物腦」出現,就趕緊撤離「戰場」,用「積極暫停」的方式把自己從憤怒的邊緣拉回,讓「動物腦」的「蓋子」關閉,等待「理智腦」恢復後再來妥善地解決問題。

「積極暫停」後,就避免了雙方因情緒導致的失控,溝通起來會輕鬆容易很多,也更有利於親密關係的建立。


(二)嘗試溝通,同理共情「枕頭法」

和諧的溝通能讓父母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而和孩子平等有效的溝通,則需要共情和換位思考。

美國大學教授羅納德·阿德勒《溝通的藝術》一書中提出換位思考法——「枕頭法」。


羅納德·阿德勒的「枕頭法」

因它的思維形狀像一個四四方方的枕頭,故得此名。「枕頭法」是一種思維方式——遇到問題,先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換位思考,用不同的角度試著了解對方的觀點,從而達到共情的目的。簡而言之,「枕頭法」是先放下自己的立場,多角度換位思考。

「枕頭法」的每一個邊,代表一方立場,四條邊加一個中心立場,就構成了溝通過程中五個立場,分別是:

(1)我是對的,你是錯的

(2)你是對的,我是錯的

(3)雙方都對,雙方都錯

(4)這個議題不重要

(5)四個立場皆有真理

楊女士給正在讀初一的兒子報了作文、英語和書法三個假期課外班,一個月1萬2的補習費,是楊女士近三個月的工資,這對於打工的她而言是筆不小的數目,但是現在競爭這麼激烈,不能讓兒子輸在起跑線上,她寧願省吃儉用。

可是楊女士的兒子小凱知道要去補課班後大發雷霆。結果,好好的談話變成了一場爭論,母子倆吵得不可開交:楊女士不理解孩子為什麼不了解她的苦心,小凱也不理解媽媽為什麼報班不徵求他的意見。


立場一:我是對的,你是錯的。寒假就是用來休息的,不是用來補課的。更何況她都沒有徵求我的意見,直接就報了班,有考慮我的感受嗎?這根小時候強迫我練琴有什麼區別?平日裡學習我就沒有休息時間,好不容易放寒假了,我就不能緩一緩嗎?

立場二:你是對的,我是錯的。媽媽給我報補習班是關心我的學習,想提前為我的高三打好基礎,順利考上大學。假期我容易鬆懈,媽媽也想因此讓我多學一點知識,尤其是知道她花了幾個月的工資讓我去補習,我很內疚,真的不想她那麼辛苦。

立場三:雙方都對,雙方都錯。我有充分的理由理解媽媽很擔心我的高考,但是我她也有充分的理由在做決定前考慮到我的感受。當然,寒假也要有一定的學習規劃,我對媽媽給我報班大發雷霆,有些反應過度,但是,她不尊重我給我報班也是不對的。

立場四:這個議題不重要。我認為其實在報班這件事情上糾結沒有必要,我們本來是可以好好溝通的,媽媽是因為愛我,我也是心疼媽媽,把這件事情鬧得這麼僵,破壞了我和媽媽的關係,不值得。

立場五:四個立場皆有真理。在前面四個立場換位思考後,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我和媽媽都冷靜了下來,且溝通後更加了解了彼此內心的想法,最終我們到了解決辦法,主要補習我的弱項科目作文和英語,書法我制定了計劃在家裡練習,這樣也能夠減輕媽媽的一點負擔,媽媽很支持我,我和媽媽和好如初。

「枕頭法」幫助楊女士和兒子小凱理清了思路,本來鬧得不可開交的一場「大戰」,在他們轉換角度換位思考後,拋卻存量,試著去改變自己,接納不同的聲音,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氛圍,最終達成共識。

總而言之,良好的溝通需要建立在換位思考的基礎上,同理心共情是溝通的關鍵。


(三)「海沃塔」教育,引導孩子思維。

我們知道,猶太人,是世界上公認的最聰明的民族。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僅占世界人口的2%,但獲得諾貝爾獎的猶太人卻占23%。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現象?

當然只有教育能做到。

海沃塔(Havruta),是猶太人家庭傳承的一種學習方式,也可以理解為,是猶太人精英教育家庭里父母和孩子的聊天模式。海沃塔(Havruta)在希伯來語中是「共同學習」的意思,核心理念為「夥伴式」聊天。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群體間的相互提問、回答、探究的方式對某個問題頭腦風暴。在猶太人家庭里,從出生到臨終都處於「海沃塔」學習氛圍。愛因斯坦、畢卡索、拉斐爾、馬克思、扎克伯格,都曾受益於「海沃塔」教育。

「海沃塔」是一種「有意識聊天」,他們的聊天不是相互嘮嗑說家常,是有含金量的聊天,更是父母和孩子的一場場深度對話和頭腦風暴。它包含三對核心因素:傾聽和表達,探索和聚焦,支撐和挑戰。


(1)傾聽和表達(listening and articulating)

傾聽是「海沃塔」的基礎。傾聽,是父母不評判接納的傾聽,且建立在雙方平等交流的基礎上;表達,則是鼓勵孩子暢所欲言。

姐姐哇哇大哭跑進臥室:「媽媽,弟弟搶我的書。」正在辦公的媽媽看到兩姐弟又吵架了,劈頭蓋臉訓斥姐姐:「你是姐姐,應該讓著弟弟,把書給他就是!」姐姐哭得更傷心了。

「不要欺負弟弟」,這樣的回覆,我們稱之為「評判式回答」。直接給孩子下了定義,實際上扼殺了孩子表達的慾望。反之,媽媽蹲下來詢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跟媽媽說說好嗎?」這樣就打開了「海沃塔」第一步——傾聽,不帶評判地接納孩子,尊重孩子,對孩子無條件的愛,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需求。


(2)探索和聚焦(wondering and focusing)

「海沃塔」的探索,是有邏輯、有營養的探索聚焦,是通過父母來引導聊天方向,有條理、有深度的交談,旨在培養孩子的思考力。還是以先前的例子:

媽媽先安撫大哭的姐姐:「弟弟拿走的是你最喜歡的那本書嗎?你現在一定很難過吧!」(換位思考,關注孩子的情緒)

「就是我最喜歡的那本!」

「你能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情嗎?」(傾聽孩子的聲音)

「弟弟看我看書津津有味,要我把書給他看,我不給,他就跑過來搶。」

「我猜弟弟有原因的,換做是你,為什麼一定要那本書呢?」(聚焦問題,頭腦風暴)

「可能弟弟看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也想我分享裡面的故事,我沒同意,他很傷心。」

這個過程中,媽媽引導孩子去探索,通過聚焦的方式來啟發孩子看待事物的本質。


(3)支撐和挑戰(supporting and challenging)

「海沃塔」的支撐和挑戰是培養孩子的辯證思考能力。支撐,是進一步找證據驗證自己的想法;挑戰,是引導孩子反駁自己的想法,通過不斷提問「為什麼」,啟發孩子進行全面深度的思考。

回到之前姐姐告狀的事例中,媽媽可以接著問:「為什麼你認為不把書給弟弟,他很傷心?」通過不斷問「為什麼」,啟發孩子深度思考,在一次次的提問和反饋中,發散孩子思維。

「海沃塔」的關鍵是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內在聯結。在猶太人看來,「海沃塔」的一問一答,有腦力碰撞帶來的樂趣,有親子關係的融洽,也有父母給予孩子無限的愛和尊重,在這樣氛圍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擁有獨立健全的人格,也為未來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表達讚美,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

馬克·吐溫曾說:「只憑一句讚美的話,我就可以多活兩個月。」

這句話雖然誇張,但足以說明讚美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為了證明這個觀點,心理學家赫洛克找來一群志願者,分成4組來進行試驗。分別命名為「受表揚組」「受訓斥組」「受忽視組」「控制組」。經過一段時間觀察,他發現,即使面對相同的任務,態度不同,結果大不一樣。


受表揚組,完成任務直線呈上升趨勢,其它三組則效果不理想。這就是著名的「赫洛克效應」。它告訴父母:對於孩子的行為,應予以積極的肯定,適當的表揚比批評效果要好。

回到開篇的「長頸鹿語言」,父母如何讓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到尊重和愛呢?用「赫洛克效應」來說就是:對孩子的任何行為都給予反饋,尊重、信任、理解、激勵、包容的反饋。

當然,表揚孩子也是有技巧的,一味地說你真棒「」,「你真聰明」,不如不表揚。

法國學者羅瑟林波認為,人一旦知道自己什麼地方做得很好,就會努力把這一方面做得更好。表揚愈具體,愈能達到鼓勵的目的,而這,正是著名的「波什定律」,它提醒我們:表揚孩子要言之有物,越具體越好。


怎樣具體表揚孩子?

(1)表揚孩子的行為。當孩子向你展示她剛剛掃完的地時,可不要一個勁地夸「真能幹」,「能幹」只是結果,可以夸:「你今天主動幫媽媽掃地,真暖心,幫了媽媽很大的忙呢!」在表揚孩子的同時,表揚孩子能夠主動做這件事情的行為,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有助於孩子更好的成長。

(2)表揚孩子的努力。當孩子取得好的成績高高興興回家時,可不要一個勁地夸孩子「真聰明」,「聰明」是天賦,無需努力就能得到。可以夸:「這都是這個月來你努力的結果,真為你自豪!」「這次考試你仔細檢查了,真細心!」在表揚孩子的同時,讓孩子嘗到通過自身努力而成功的滋味,可以讓孩子清晰明確成長的方向。

(3)表揚孩子的細節。當孩子向你展示她剛剛畫好的水彩畫,可不要一個勁地夸:「真好看」。「好看」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孩子孩子不知道具體好看在哪,這樣的表揚是空洞無效的。找到孩子畫畫的閃光點,可以這樣夸:「哇,你畫的蝴蝶好像真的在翩翩起舞呢!」「星星好像在眨著眼睛。」有具體的細節誇獎,會潛意識刺激孩子的創新意識。

正面管教里,德雷克斯說過:「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不恰當的表揚,會讓孩子沮喪失落,正確的表揚,才是孩子成長的助推器。





總結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說: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乃至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靈創傷。」

在父母打擊責備下成長的孩子,會缺乏自信、自我否定,反之,在父母鼓勵讚賞下成長的孩子,會樂觀開朗、勇敢堅強。父母的語言里,藏著孩子的未來。

因為是父母,所以,我們每一句話都要好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