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起讀書|金融EMBA讀書筆記•財經商業篇

2023-07-21     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

原標題:E起讀書|金融EMBA讀書筆記•財經商業篇

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海洋中的燈塔,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BRI EMBA、金融CEO(領航)的校友們一直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度、工作責任和精神追求,很多班級、同學會都自發成立了讀書會,相互督促,交流分享,自覺養成讀書學習的習慣。

金融EMBA2020級(15期)B班的讀書思享會採用每月提交一篇讀書筆記的方式,不僅記錄閱讀的收穫,也紀念共同進步的滿滿成就感。夏日暑期,我們從中挑選了他們的讀書筆記與君分享。與好書相伴,與智者同行,願我們都在閱讀中感受到世界的豐富多樣。

《創新與企業家精神》

作者:彼得·德魯克

推薦人:王小剛

這本書詳細闡述了創新機遇的七個來源,定義了企業家精神的含義,並創造性地提出企業家精神能夠幫助企業和個人抓住創新機遇的觀點。分三個主題來討論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創新實踐、企業家精神的實踐、以及企業家戰略。這本書出版30多年來,影響和指導了全世界的管理學者和企業家,被認為是「最具操作性的創新寶典和創業指南」,「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管理學指南」,書中的核心內容對於今天的我們依然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讀書心得

1、什麼是創新

彼得·德魯克說創新是企業家特有的工具,創新是有目的性的,是一門學問。這顯然與我們平時理解的「創新」有干差萬別,他告訴我們凡是能使現有資源的財富生產潛力發生改變的事物都足以構成創新。彼得·德魯克告訴我們創新不一定必須與技術有關,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是一個「實物」,也許僅僅一個創意、一個新的認知就可以成為一個創新,但是有一個前提,就是要為顧客提供新的價值和滿意度,它是通過改變產品和服務,也就是改變資源的產出,並創造了一種新的價值。

創新並不局限於科技創新,它還包含了社會創新或市場創新,這也是彼得·德魯克所推崇的。他一貫強調,沒有科技含量的社會創新或市場創新比起科技創新,不但更容易發現機會,而且工作周期更短、效益更大;而基於新知識,尤其是高科技方面的創新,時間跨度大、風險高、成功幾率小。他還強調,創新是有目的性的,可以通過某種訓練加以實踐,並將它完全掌握後,創新才會有效。

那創新來自哪裡呢?在書中,彼得·德魯克列舉了創新的七種來源,分別是:意外事件、不協調事件、流程改進的需要、產業和市場結構變化、人口變化、認知變化、新知識。這七種創新的來源並不是孤立的,而是像一本書的七個章節,既能獨立成章,也能彼此呼應。在這裡,我們重點介紹三個比較重要和常見的創新來源:意外事件、產業和市場結構變化、新知識。

意外事件。常見的意外事件有兩種:意外的失敗和意外的成功,它們都可能帶來創新的機遇。上世紀50年代,一家瑞士製藥公司在獸藥製造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卻從未研製過任何一種獸藥。原來,這家公司一直致力於為治療人類疾病研製藥物,卻無意中發現這些藥物在動物身上療效也十分顯著。人類服用的藥物需要通過大量實驗、層層審批才能投入市場,而獸藥的上市相對來說要容易得多,這家公司乾脆另闢蹊徑,把研製出的藥物作為獸藥出售,很快就占領了市場。因為這個意外,這家製藥公司成為獸藥領域的全球領先企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面對意外時,我們常常專注於研究意外發生的原因,卻很少看到其中蘊藏的創新機遇。如果能敏銳地發現並利用這些機遇,就可能收穫大好的機會和無限的前景。

產業和市場結構不是穩定的,而是時刻在發生著變化。面對這些變化,積極採取行動的企業能抓住機遇、迅速崛起;故步自封的企業將很快被淘汰。產業和市場結構發生變化有三個預兆:一是超速增長,如果一個產業增長的速度明顯高於人口或經濟的增長速度,那這種超速增長一定會帶來產業和市場結構的變化;二是發生整合,當彼此獨立的產業被新技術、新需求整合在一起,也會對原有的結構帶來衝擊;三是產業的運營方式發生改變,進而給原有的結構帶來衝擊。

新知識和創新的關係。如果說在意外事件、產業和市場結構變化中,我們是被動的迎接創新機遇,那麼基於知識的創新就是我們主動去創造創新機遇了。基於知識的創新有兩個特徵。第一個特徵是需要很長的時間。一種新知識從出現,到可以在實踐中運用,再到真正轉換為市場上的產品,往往需要花費幾十年的時間。今天的產業結構和市場的變化更加頻繁和劇烈,帶來的創新機遇也更多。發現變化、抓住機遇,有助於企業的快速發展和崛起。

2、什麼是企業家精神

既然創新這麼重要,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抓住創新機遇呢?答案就是企業家精神。雖然創新機遇的來源是不確定、不連續的,但企業家精神是系統的、持續的,也是可以被我們掌握的。在這一部分,我們來聊一聊什麼是企業家精神,它和創新有什麼關係。在很長的時間裡,經濟領域的研究都集中在需求、市場和消費者上,忽略了企業家這個群體。事實上,在市場實踐中,是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群體促進著產業革新,推動了社會和經濟發展。那麼,到底什麼樣的人才稱得上是企業家呢?

在德魯克看來,只有創造出了與眾不同的產品、服務、商業模式或者技術,改變了價值觀的人,才稱得上是企業家。比如在步行街擁有一家服裝店的店主、開辦了一家食品加工廠的老闆,都是通過做一些重複、沒有創造性的事情來盈利,他們至多算是成功的商人,還稱不上是企業家。像喬布斯領導蘋果公司給手機和計算機領域帶來突破性變革,甚至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才能稱得上是企業家。

定義了企業家,我們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企業家精神。最早提出企業家精神這一概念的是法國經濟學家薩伊,他認為:「企業家是能把資源從生產力和產出較低的領域轉移到較高的領域,並敢於承擔一切相關風險和責任的人」。企業家往往願意用現在的資源去實現對未來的期望,願意承擔投資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因此,他們也願意擁抱不確定和不連續的創新機遇,用資本去從事創新性的經濟活動。

3、企業家精神和創新的關係

在本書中德魯克指出,企業家精神的本質是有目的、有組織的系統創新,它的表現是企業家的戰略前瞻性、市場敏感性和團隊領導力。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中,德魯克舉了一個企業家精神的例子。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有一個叫做雷·克洛克的小商人。他以批發摺疊床、床單、紙杯等小商品為生,50多歲時還在四處奔波推銷奶昔製造機。有一天,克洛克接到一個訂單:一家沙漠城市的漢堡店要購買6台奶昔製造機,而同樣規模的漢堡店最多能用到兩台。好奇的克洛克驅車數千公里,想親眼看看這家叫做麥當勞的漢堡店有什麼不一般。

結果,克洛克目瞪口呆地發現這家漢堡店有著聞所未聞的經營模式:只提供漢堡、薯條和飲料;備餐效率極高,顧客只需等待三十秒就能取餐。克洛克敏銳地意識到這是餐廳領域的創新機遇,立刻和創立漢堡店的麥當勞兄弟合作,共同經營漢堡店。幾年後,克洛克用270萬美元買斷了麥當勞公司的所有權,並將其打造成全球最大的快餐王國。

在德魯克看來,麥當勞的案例很好地體現出了企業家的戰略前瞻性、市場敏感性和團隊領導力,體現了企業家精神是怎樣幫助個人抓住創新機遇的。克洛克的本職是推銷奶昔製造機,他能敏感地發現來自麥當勞的「異常訂單」,並願意拿出時間和精力到麥當勞現場考察,這體現出了企業家應有的前瞻性思維。

克洛克還具有市場敏感性。二戰之後美國迎來一波嬰兒潮,人口的增加帶來了對餐飲業的巨大需求。和當時大多數環境差、點餐慢的漢堡店相比,麥當勞的經驗模式更符合美國家庭的需要。正式因為敏銳地把握住社會結構和快餐市場的變化,克洛克帶領麥當勞迅速發展壯大,加盟店開遍了整個美國。

克洛克的團隊領導力也同樣出眾。一開始,他遊說了一些富人投資加盟麥當勞餐廳,但這些人只想賺快錢,不遵守經營規則,對麥當勞的發展壯大漠不關心。於是克洛克迅速調整方案,招募了一批有強烈事業需求的年輕人加盟,並明確了組織中每個人的角色,建立了有遠見、有責任心的團隊。

麥當勞兄弟創新了餐廳經營模式,但他們「小富即安」。而克洛克的目標是把麥當勞開遍全世界,他願意擁抱不確定性和不連續性,所以能夠抓住創新機遇,獲得巨大的成功。總的來說,企業家精神是一種願意承擔風險、追求創新的精神。具有這種精神的人,既能高瞻遠矚,又能腳踏實地,更容易抓住創新機遇。

4、怎樣通過企業家精神抓住創新機遇

德魯克在書中提出,想要通過企業家精神抓住創新機遇,可以通過四種戰略來實現:孤注一擲、攻其軟肋、生態利基和生態創新。

第一種戰略:孤注一擲。顧名思義,這種戰略指的是企業選定一個創新方向後,集中全部資源謀求突破。企業採用這種戰略,往往是為了贏得一個產業的長期領導地位。

第二種戰略:攻其軟肋。這種戰略指的是,當企業在沒有機會取得突破性創新時,可以模仿、收購他人的創新,讓其為我所用。

第三種戰略:生態利基。這種戰略指的是放棄那些重大的領域,專注某個細分市場的創新,在一個小領域獲得壟斷地位。運用這種戰略的企業往往規模不大、利潤卻很高,是各個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

第四種戰略:生態創新。這種戰略不僅追求在產品方面創新,還追求在商業模式、服務等方面的綜合創新。

總的來說,孤注一擲戰略是傾其所有,擁抱創新的不確定性和不連續性,成功就是行業老大,失敗就會傷筋動骨。攻其軟肋戰略是通過模仿、借鑑,讓別人的創新經驗為我所用。生態利基戰略是專注於一個細分領域,用專長將創新的優勢發揮到極致。生態創新戰略則是通過系統性的方法,推進立體的全方位創新。

總結

德魯克在這本《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中多次提到,企業家精神不僅適用於企業家群體,也適用於普通人。只要願意,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獲得企業家般的戰略前瞻性、市場敏感性和團隊領導力,更高效地抓住創新機遇、獲得成功。面對書中的創新機遇,企業家需要做的事情:

(1)有目標、有系統的創新始於對機遇的分析,而對機遇的分析則始於對創新機遇的來源進行徹底思考。

(2) 創新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因此,創新第二項要做的事情就是走出去多看、多問、多聽。先分析出要滿足某個機遇所必須的創新,然後,他們走進人群,觀察顧客和用戶,了解他們的期望、價值觀和需求。

(3)創新若要行之有效就必須簡單明了,目標明確。它應該是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否則就會把事情搞糟。

(4)有效的創新始於細微之處,它們並不宏大,只是努力去做一件具體的事而已。創新最好能從小規模開始,便於及時進行必要的調整。

(5)最後一個要做的事情是,一項成功創新的最終目標是在特定環境中取得領導地位。

《創新者的窘境》

作者:克萊頓·克里斯坦森

推薦人:段晉霞

管理學經典著作。市場與客戶是把雙刃劍,彼時的成功與此時的失敗,可能同樣是因為洞察了市場需求和更好的滿足了市場的需求。優秀是一種悖論。

面對市場變化和新技術挑戰,那些管理良好、認真傾聽客戶意見、積極投資技術研發的企業,反而加劇了他們的失敗。而成功的新興企業則致力於發現並看重這種新技術的市場。當遭遇破壞性技術的時候,在連續性技術上不斷探索、精益求精並不能保證避免失敗。同樣的技術對不同的企業具有不同的作用。對有的企業是能力提升,對有的企業是能力破壞。向現有客戶調查新產品的意見,特別是一個破壞性技術的產品活對於現有客戶沒有見過的產品,或產品的使用對象不是現有客戶,這樣的意見反饋只會起到反作用。

企業的決策者在現有的、確定的利益和不確定的、風險表面大於利益的選擇時,都會陷入兩難。所有的企業或者主動顛覆自己或者被別人顛覆。沒有永恆的企業。

面對競爭對手的顛覆,書中給出了五個原則,以此決定何時使用哪種技術,不盲從於客戶,成立獨立機構,制定新的流程和價值觀。1、企業的資源分布取決於客戶和投資者;2、小市場並不能解決大企業的增長需求;3、企業無法對並不存在的市場進行分析;4、機構的能力決定了它的局限性;5、技術供應可能並不等同於市場需求。

《複雜》

作者: 梅拉妮·米歇爾

推薦人:徐楊

讀完《複雜》已經有段時間了,但是對於讀後感卻一直都不敢動筆。心裡是有些感觸的,卻又極難描述,要說也是應了書名了,確實複雜。讀完《複雜》會感受到別樣的思想洗禮,就像是在門口看了一眼複雜性科學的世界。這算是一本科普書,不過為了方便理解和帶入,使用較為浪漫抒情的筆觸來講述。

什麼是複雜性科學?簡單來說,它是研究具有湧現和自組織行為的系統的學科。具備這些特點的系統有昆蟲群落、大腦、免疫系統、經濟、全球資訊網......這些系統都有相同的共性:它們都是由相對簡單的個體組成,個體之間只能進行有限的通訊,整體上卻表現出極為複雜的系統。這個共性就是複雜性科學面臨的核心問題:在不存在中央控制的情況下,大量簡單個體如何自行組織成能夠產生模式、處理信息甚至能夠進化和學習的整體?

這種簡單的個體和問題的連結,最終形成複雜系統的狀況甚至帶給我一種哲學的魅力,就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昆蟲,大腦,免疫系統,經濟,網際網路等等最根本都是一種形式的系統,這樣的特性就是道。複雜從簡單而來,龐大源於渺小,沒有高下。

這本書同時啟發了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隨著生活和事業的不斷向前,我會遇到的問題越來越複雜,我也會慌張。但是在了解複雜性科學之後,就會明白,複雜的問題背後是錯綜複雜的簡單脈絡,解決問題的邏輯和方法也會順著脈絡而來。理解複雜性之後,思考問題,看待現象都會更深入本質,更趨向於尋找元問題,並且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當然複雜性科學還處於前學科時代。本書對於複雜性科學的討論主題寬泛,現代複雜系統科學仍然沒有統一成一個整體,對於複雜性科學的研究和闡述還不夠嚴謹,包括本書作者在一些主題的闡述上也明顯有個人情感的傾向性。當然作為入門讀物,以及對思考方式的啟發來說還是有所益處的。

《置身事內》

作者: 小歡

推薦人:李立

《置身事內》是蘭小歡老師的一本有關中國政府與經濟發展的著作。在最後的章節中,作者這樣闡述到:依託市場經濟的理論來研究中國經濟,有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容易發現問題,覺察各種各樣的「扭曲」和「錯配」。但從發現問題到提出解決方案之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實世界中往往既沒有皆大歡喜的改革,也沒有一無是處的扭曲。

本書以我國地方政府投融資為主線,分上下兩篇,上篇介紹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務、收入、支出、土地融資和開發、投資和債務等;下篇介紹上篇這些因素對於整個宏觀現象的影響,包括城市化和工業化、房價、地區差異、債務風險、國內經濟結構失衡、國際貿易衝突等。本書用非常簡練易懂的結構和語言講述了我們國家的經濟故事。有的現象和道理看完之後覺得非常簡單和順理成章,但在現實社會經濟發展中卻如被蒙著一層沒有看清本質的薄紗,被作者以非常易懂的邏輯講解清楚了。比如:經濟發展是企業、政府、社會合力的結果,具體合作方式取決於各自占有的資源,而這些資源稟賦的分布格局由歷史決定。我國的經濟改革脫胎於計劃經濟,政府手中掌握大量對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的資源,如土地、銀行、大學和科研機構等,所以必然會以各種方式深度參與工業化進程。政府和市場間沒有黑白分明的界限,幾乎所有的重要現象,都是這兩種組織和資源互動的結果。想要認識複雜的世界,需要小心避免政府和市場二分法下過於簡化的判斷。

本書推薦指數五星,主要是看似簡單的撥雲見霧,卻把中國特色經濟發展歷史、現狀成因、所遇挑戰、方向探討都寫清楚了。作為背景常規知識書籍很有必要讀讀。

《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

推薦人:程偉

2023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提出了數字中國的整體框架和建設目標。指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橫向打通、縱向貫通、協調有力的一體化推進格局,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到2035年,數字化發展水平進入世界前列,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1、宏觀規劃,何為基礎

數字基礎設施高效聯通,數據資源規模和質量加快提升,數據要素價值有效釋放,數字經濟發展質量效益大幅增強,政務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明顯提升,數字文化建設躍上新台階,數字社會精準化普惠化便捷化取得顯著成效,數字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數位技術創新實現重大突破,應用創新全球領先,數字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數字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數字領域國際合作打開新局面。到2035年,數字化發展水平進入世界前列,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大成就。數字中國建設體系化布局更加科學完備,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數字化發展更加協調充分,有力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規劃》明確,數字中國建設按照「2522」的整體框架進行布局,即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兩大基礎」,推進數位技術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深度融合,強化數位技術創新體系和數字安全屏障「兩大能力」,優化數字化發展國內國際「兩個環境」。

2、具體細節

《規劃》指出,要全面賦能經濟社會發展。一是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在農業、工業、金融、教育、醫療、交通、能源等重點領域,加快數位技術創新應用。二是發展高效協同的數字政務。三是打造自信繁榮的數字文化。大力發展網絡文化,加強優質網絡文化產品供給,引導各類平台和廣大網民創作生產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產品。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四是構建普惠便捷的數字社會。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以數字化賦能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 普及數字生活智能化,打造智慧便民生活圈、新型數字消費業態、面向未來的智能化沉浸式服務體驗。五是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倡導綠色智慧生活方式。

3、納入組織考核

《規劃》強調,要加強整體謀劃、統籌推進,把各項任務落到實處。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健全議事協調機制,將數字化發展擺在本地區工作重要位置,切實落實責任。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完善政策措施,強化資源整合和力量協同,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健全體制機制。建立健全數字中國建設統籌協調機制,及時研究解決數字化發展重大問題,推動跨部門協同和上下聯動,抓好重大任務和重大工程的督促落實。開展數字中國發展監測評估。將數字中國建設工作情況作為對有關黨政領導幹部考核評價的參考。三是保障資金投入。創新資金扶持方式,加強對各類資金的統籌引導。發揮國家產融合作平台等作用,引導金融資源支持數字化發展。鼓勵引導資本規範參與數字中國建設,構建社會資本有效參與的投融資體系。四是強化人才支撐。增強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數字思維、數字認知、數字技能。統籌布局一批數字領域學科專業點,培養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構建覆蓋全民、城鄉融合的數字素養與技能發展培育體系。五是營造良好氛圍。推動高等學校、研究機構、企業等共同參與數字中國建設,建立一批數字中國研究基地。統籌開展數字中國建設綜合試點工作,綜合集成推進改革試驗。辦好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等重大活動,舉辦數字領域高規格國內國際系列賽事,推動數字化理念深入人心,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積極參與數字中國建設的良好氛圍。

編輯:丹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8effb9be63a6853b5daa77411eef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