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鬼市開市的時間節點在天明之前,至於起點有的是三更,有的是五更,並無一等。其實鬼市各地都有,只不過北京的鬼市更出名,就連老北京人也覺得這裡陰森森的,卻又很嚮往想去探險獵奇撿漏。
那麼,為什麼這裡的夜市開得那麼早,這鬼市為什麼在太陽出來之前就消失?
難道這夜市真的見不得陽光嗎?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北京的鬼市。
鬼市這個詞彙最早見於《新唐書西域傳》,原書說,西海有市,貿易不相見,值直物旁,名鬼市。
這句話換成白話來說,就是說在很早以前,東羅馬帝國就有一種交易的場所,它的獨特之處就在於買賣雙方不需直接見面,賣主把商品放在路邊,任由買主留下金銀取走貨物。
因為賣方不在現場,因此稱之為鬼市。
從這個典故可以發現,最初的鬼市並不是起得很早天亮即散,而是特指賣主不在現場,因此得名。
後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鬼市開始出現變遷,當初只是為了規避繳納交易稅,因此上便早早開市,天明即散,這其實就是後來人們常說的黑市。
再往後發展,鬼市開始以賣舊貨為主。
比如家裡不能再穿的衣服,把破舊的一面遮掩摺疊起來,賣給急需的人們。
比如有的把舊皮鞋塗上黑色的墨汁,有的把快要散架的家什捆把捆把,釘上釘子,勉強拿出來賣。
也正是知道自己的物品有瑕疵,所以才選擇在夜間交易。其實這裡的鬼就是賣主心裡有鬼,這才是名副其實的鬼市。
其實,賣主心裡有鬼不僅僅是以次充好,更是由於有很多的物件來路不正。
比如小偷順來的東西,不能正大光明買賣,再有就是民國初年有很多的皇親貴族的紈絝子弟,偷偷把家藏古玩珍寶拿出來換錢,正是因為這些物件是見不得光的,所以也只能在鬼市交易。
再往後,鬼市的主打開始往古玩方向靠攏,尤其是北京天津等地,古玩已經是蔚成風氣。比如這個時候北京的德勝門以北,宣武門以西,潘家園,天津的天寶路,都是鬼市的常常出沒的地方,更是淘寶人追夢的聖地。
鬼市不僅是開張早,收攤早,更為關鍵的是這裡的規矩很多,也很奇葩。
這首先就是去鬼市不能這樣說,而是叫趟鬼市,這個趟字可不簡單,是一個動詞,既有試試水的意思,更蹚雷的意境,這也是鬼市的規矩之一。
來到北京的鬼市,你很難聽到熙熙囔囔的叫賣聲,大家都是鴉雀無聲,比划著指頭,做著手勢,甚至用當地的俚語來替代自然數數字,以防止生意被別人攪黃了。
其實用手指頭商量價格自古就有,尤其是在買賣牛羊的場合,一般人都不會大聲小氣地議價,而是人們把自己的手放在對方的手裡,用手指來告訴對方自己的出價,這裡面也繁衍出很多的數字文化。
比如,用五個指頭來代表五個自然數,超過五個數,就要用繞六,捏七,叉八,勾九等手勢來議價,彼此心領神會。
你可以想像一下,在大柳樹這個地方,原本就是荒無人煙,很難說是誰起的頭,大家不約而同打著手電筒,深一腳淺一腳來到這塊很不平整的場地。
更詭異的在於,賣家把自己的物件擺放在地上,隨身帶來的馬燈雖說都亮著,但是燈捻很小,猶如墳頭上的鬼火。
難以相見,在這樣的氛圍之下,人們還是興趣盎然地討價還價。
說到議價,在鬼市是不能大聲商量價格的,而且是看貨不問價,更不能問人家這東西是怎麼來的,這犯賣家的忌諱。因為大家都知道,能夠起早貪黑來到這裡賣東西,沒幾個能擺上桌面的東西,這也是鬼市的規矩之一。
鬼市雖然路子很野,但也是講求面子的地方。
比如你不打算買這東西,就不要問價。
然而你只要與賣家握著手開始還價,這就意味著你打算是要買貨。假設說這一會你放棄交易,扭臉就走,這是非常丟人的事,里子面子全都沒了。
在鬼市不存在出攤位的問題,這裡講究的是先來後到,非常有秩序,因為不存在攤位費的問題,因此上賣家早早來到這裡,久而久之便形成五更出攤天明散夥的奇葩畫境。
在大柳樹鬼市裡,你可以買到任何可以想像的東西,這完全應景這樣一句話,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在鬼市淘不到的。
這裡完全沒有門類檔次之分,你可以在這裡買到舊鞋舊衣服,甚至是黃馬褂。
至於溥儀的刷牙缸是不是貨真價實,這就要考量你的文化底蘊和運氣。要是在這裡打眼的話,是不存在七天自動退貨的,因為交易一旦成功,賣家便不知蹤影。
趟鬼市隨身攜帶手電筒顯然是標配,甚至是鑑別你是不是外行的標識。當然隨著科技的發展,鬼市的馬燈已經被充電燈所替代,然而來趟鬼市,手電筒還是必帶之物。
不過在用手電筒的時候也有講究,這就是照貨不照人。
當然這裡面也有禮貌的問題,更能夠給賣家帶來安全感。
在趟鬼市的過程中,也有很多的規矩,比如不能擠著看貨,一見到有人在和賣家互動,這個時候就不要往前湊,靜靜地呆在一邊,等這位交易完成後再跟進。
當然除了不能問人家的出處之外,更不能問進價,這不僅是商家之大忌,更是一種不成熟的幼稚,會很沒有面子。
鬼市是長期歷史經濟文化的一種積澱,是一種獨特的社會現象。能夠從遠秦開始綿延到今天,由此可見鬼市的旺盛的生命力,也彰顯人們對於鬼市的認同感。
當然隨著社會文化經濟的發展。
鬼市也是與時俱進,但是鬼市特定的歷史氛圍畢竟是時過境遷。今天人們來趟鬼市,懷古的情懷要遠大於淘寶的追逐。
對於鬼市這一社會經濟文化現象。今天應該加強保護妥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