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鼎年 題圖 張宇塵
中央電視台10頻道、3頻道的「動物世界」,是我頗為喜歡的欄目。其中,角馬過河讓我百看不厭,我也曾反覆欣賞過火烈鳥,特別驚嘆它們的美麗、奇特、優雅,它們的合群、和諧、默契,它們的組織性、集體性、紀律性。每當從電視里看到數以萬計、蔚為壯觀的火烈鳥,集聚於湖面的壯麗場景,就想如果有生之年能去實地親眼目睹一番,那豈不是人生快事!
非洲肯亞之旅,終於圓了我這個許久許久以來的夢。我們因下榻於費爾蒙肯亞山狩獵度假村,離博高利亞湖也就20分鐘路程,這對於遼闊的非洲大草原,就等於是在家門口了。導遊掐好時間,讓我們16點30分去看火烈鳥。去後才發現,湖邊上已有幾十輛越野觀光車,湖邊上密匝匝圍滿了遊客,好傢夥,長槍短炮,齊刷刷地對著湖面、對著火烈鳥,那大炮筒、三腳架等設備,真的是一流,像我們拿手機拍攝的,簡直是小兒科中的小兒科,連菜鳥也排不上。
我在湖邊轉了一圈兒,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全是中國遊客,一個其他國家的人也沒有。那天,博高利亞湖邊凡不是中國面孔的,就是開車的黑人司機。喔,還有四個看湖的管理人員也是黑人,難道博高利亞湖被中國遊客承包了?看火烈鳥成了中國遊客的專利?
那四個看湖的管理人員,在離水面二三十米處打了木樁,用繩子拉著,不允許任何人越雷池一步。這是怕驚動、影響了自由自在的火烈鳥,要知道,這是它們的家園,我們全是不速之客。因為距離遠了點,用手機拍攝的清晰度不夠,只有那些高檔照相設備,可以用望遠鏡鏡頭把畫面拉近。
博高利亞湖面積約有30平方公里,屬於碳酸鈣湖,不是淡水湖。說得通俗、明白些,就是帶有鹽分的湖,加之湖的周邊有眾多的溫泉,這就催生了湖水中藍綠藻、硅藻的瘋狂生長,這正是火烈鳥喜歡的食料與環境。於是,大量、大批的火烈鳥集聚於此,形成一景。
我在網上欣賞過火烈鳥的照片,群居有群居的壯觀,個體有個體的特色,關鍵是要把與眾不同的一瞬間,定格於你的鏡頭之中。三分之一靠耐心,三分之一靠運氣,三分之一靠設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業餘拍攝,畢竟與專業拍攝不可同日而語。
我饒有興致地觀察著火烈鳥:長長的脖子、長長的腳,脖子常呈S形,嘴也是彎曲的,上下喙大小不一,下喙猶如一個大的湯匙。最有意思的是,它在水裡覓食時,不像多數鳥類用尖嘴啄食,或叼起來吞食,而是把下喙倒轉過來當撈網使用,在水裡來來回回過濾藻類。我一直有一個傻傻的問題,火烈鳥吃魚蝦嗎?如果吃魚蝦,那幾萬隻火烈鳥聚在這湖裡,再多的魚蝦也不夠它們吃啊。如果只吃藻類,能填飽肚子嗎?看來火烈鳥的食量有限,也或許藻類的營養價值很高,含有大量糖、蛋白質、脂肪、無機鹽,各種維生素和有機碘。藻類中還含有蝦青素,火烈鳥的紅色羽毛就與蝦青素有關。假如沒有藻類大量、快速地繁殖,怎麼能保證如此眾多的火烈鳥的生存呢?
一般說來,猛獸獨居的多,而群居的動物或鳥類,通常都是生性怯懦、膽小,群居有一種天然的安全感,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方式。有人說,火烈鳥群是世界上最大的鳥群,我信。走南闖北的我,見過麻雀群、鸚鵡群,成千上萬已算誇張的了,而火烈鳥是幾萬、幾十萬。我們那天在博高利亞湖看到的大約有幾萬隻吧。肯定不是最多,但已夠開眼界、飽眼福了。
火烈鳥因為羽毛有點橘黃色、粉紅色,當幾萬隻一起列隊於湖面淺灘,遠遠望去,那一抹橘黃、那一片粉紅,宛如旭日東升時或夕照晚霞時的雲彩,美不勝收。估計有人偏愛這種色澤,誇張為烈火燃燒,也就起名為火烈鳥。還有人把火烈鳥形容成象徵自由、火熱的愛情,象徵追求自由、揮灑青春等等。
我在湖邊轉了一個小時,百分之九十九的火烈鳥都很安靜地站著,連移動也極少。而對於遊客來說,特別是對於攝影家來說,最想拍攝的就是火烈鳥起飛的鏡頭,為了那一刻,似乎都在耐心地等待。有幾位沒有耐心的中國大媽,乾脆在湖邊跳起了廣場舞。大約17點30分,多數的導遊在招呼自己車上的遊客,說要返回了。有些沒有拍攝到理想火烈鳥照片的遊客,一臉的不情願,可惜旅館離此地較遠,無可奈何地只好悻悻返回。湖邊的遊客所剩不多了,大約不到一百位,18點的時候,那四個看湖的黑人過來,慢悠悠地把繩子收起,下班回家了。哇,原來等的是這一刻,剩下的遊客舉著相機、手機,開始一步步向湖面移動,當走到不能再走近時,那火烈鳥終於起飛了,眼前是鋪天蓋地的紅色,那是精靈之舞啊,壯觀至極。我連忙拍攝視頻,興奮莫名。那些被導遊叫走的遊客,假如知道半小時後有這難得的一幕,怕要後悔一輩子。
有趣的精靈織巢鳥
關於織巢鳥,我曾聽說過,也從畫報上見過照片,但從未親眼目睹過。這次到非洲肯亞,在去草原保護區的路上,不斷看到公路兩旁的樹上有鳥窩,少的一棵樹上五六個、八九個,多的時候十幾個、幾十個。我很想讓司機停下拍張照,但我估計這樣的鳥窩,在肯亞應該很多,總能拍攝到的,何必急於一時呢。
國內也有鳥窩,在有些地方還很多,但國內的鳥窩一般都建在樹杈上,用樹枝搭建,也有建在屋脊上、屋檐下的。而這裡的鳥窩明顯是編織的,位置在下垂的樹條上,那鳥窩隨風搖擺,給人靈動飄逸之感。
根據我有限的知識,我知道這就是傳說中的織巢鳥窩。第一次近距離觀察,是在馬賽馬拉保護區的大門口,那兒有一排刺槐樹,每棵樹上或多或少都有幾個到幾十個織巢鳥的窩。凡顏色灰黑的就是老巢,可能已廢棄不用,新的都呈金黃色或草綠色,因為用的是今年的草莖、乾草與其他材料。我在另一處的一棵樹上,見過上百個織巢鳥窩的,可以說鳥窩疊鳥窩,挨著擠著,密密匝匝,可見織巢鳥是一種喜歡群居的鳥。
我特意觀察了織巢鳥的窩,大部分如梨狀,也有像葫蘆瓢形狀的,上頭細小,下面略大,窩的開口處一般在下方或邊上,有的纏繞在一根樹枝的頂端,有的纏繞在幾根樹枝中間,獨家獨戶的居多,也有兩居室、三居室的,不知是兄弟,還是閨蜜?也能見到連幢別墅,甚至類似貧民窟那樣完全擠在一起的。我沒有見過織巢鳥如何織巢,但可以想像,這種鳥很聰明,也很能幹,用小嘴叼了草莖,就可以穿來織去編出一個巢來,如果說禿鸛、禿鷲的鳥窩是粗獷的,那織巢鳥的窩就是精緻的、小巧的。如果風大的時候,這鳥窩必搖來晃去,如果有鳥蛋或雛鳥,不是很危險嗎?但聽說織巢鳥很有智慧,它們會銜若干小石塊,放置在窩裡,就像船的壓艙石似的,以防止相對輕盈的鳥巢被大風吹翻。
我很想見識一下這草原的小精靈,看看它們的真面目,結果發現織巢鳥與我們中國的麻雀相類似,形狀、毛色、大小都大同小異。但有人告訴我,與中國麻雀相似的應該都是雌鳥,雄性織巢鳥的羽毛還是蠻漂亮的,這符合動物界、鳥類的一般規律,雄性的漂亮無非是為了吸引雌性,爭奪配偶。
鳥兒一般是膽小怕人的,但織巢鳥似乎並不怕人,此話怎講?國內的鳥窩大都搭建在高高的樹上,與人類保持一定距離,以免受到傷害。而馬賽馬拉保護區門口是遊人最多的地方,選擇在這兒織巢,膽子一定很大,讓我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