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上種出1萬斤土豆?中國人讓4大沙漠之一的它:毫無「尊嚴」

2024-05-04     鋤禾園

原標題:沙漠上種出1萬斤土豆?中國人讓4大沙漠之一的它:毫無「尊嚴」

一提到沙漠,人們往往聯想到的是那漫天飛舞的黃沙和無盡的荒蕪。

然而,在中國的版圖上,有一個沙漠卻以其獨特的姿態挑戰著這種刻板印象,那便是毛烏素沙漠。

這裡,並非僅有荒蕪,更有綠洲點綴其間,鳥語花香成為常態,甚至還能在這片沙漠中見到土豆的豐收景象。

在我國西北部廣袤的土地上,毛烏素沙漠一向以其醒目的黃色標記在中國地圖上。雖然被列為中國四大沙漠之一,但和其他三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屬於自然形成不同,毛烏素沙漠的成因融合了自然與人為的雙重因素。

這事就得回溯到一千多年前了。曾經的毛烏素沙漠,也曾是水草豐美、牛羊成群的宜居之地,遠在秦漢時期,匈奴族就曾在此定居,足以看出當年的毛烏素沙漠生態環境的優越性。

然而,隨著歷史的變遷,尤其是唐末以來戰亂頻發和土地過度開墾,加之氣候變化與地質構造的影響,毛烏素地區的植被逐漸稀疏,並且降水減少,最終演變為了沙漠。這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既包含了自然因素的推動,也離不開人類活動的干預。

隨著荒漠面積的擴張,人類的腳步漸漸向南向東退去。毛烏素沙漠開始了屬於自己的擴張與肆虐。直到明清時期,這一地區已經完全成了一片沙漠景象。到了建國初期,毛烏素沙漠的面積,已經擴大到了4.22萬平方公里。

然而,中國人民從未放棄過治理與改造的努力。自建國時期起,一系列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的措施便在這片土地上展開。更是湧現出了像石光銀等治沙英雄。石光銀小時候,曾經親身經歷過毛烏素沙漠的風沙,他講「毛烏素沙漠的沙子是可以吃人的」!在他七歲的時候,自己就被風沙刮飛,三天後,父親才從幾十里地外將石光銀找回。

這段經歷,讓石光銀從小就立下了治沙的決心。在他的心裡,最堅定不移的夢想,就是「沙漠變綠洲」。於是,一干就是幾十年,石光銀以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為沙漠變綠洲的奇蹟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石光銀團隊研究治沙方案,把毛烏素沙漠的樹苗成活率提高到了80%,用汗水和智慧譜寫了一曲曲治沙讚歌。不過,也正是這些樹苗,讓石光銀在2008年失去了自己的兒子。但傷心之餘,也更堅定了石光銀「沙漠變綠洲」的決心,因為只有實現夢想,才能對得起兒子的在天之靈。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毛烏素沙漠的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高達93.24%,標誌著這片沙漠即將從地圖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生機勃勃的綠洲。

2020年4月,人民日報刊發文章《毛烏素沙漠將從陝西版圖「消失」》,文中指出:毛烏素沙漠從面積4.22萬平方公里,其中一半面積在陝西榆林,而榆林的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這也就意味著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

治理毛烏素沙漠的過程中,人們不僅種植了樹苗,還成功試種了農作物,如土豆。甚至有些綠洲上還有人種菜養牛。據報道,目前毛烏素沙漠每年能產1萬多斤土豆。在沙漠上,還湧現出不少依靠養牛致富的能人。

這些土豆的豐收和養牛的經歷,不僅證明了毛烏素沙漠的治理成果,更展現了中國人民改造自然的決心與智慧。如果您在每年的7月到達榆林,就能欣賞到這裡上萬畝馬鈴薯爭相綻放的「花海」的既視感。如果不是地名在提醒著你,這裡是沙漠。單憑眼前的景色,那是讓你一點都感覺不到沙漠的存在。

如今,毛烏素沙漠已成為了一個充滿生機與希望的地方。它不再是「生命禁區」,而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久久為功治黃沙,誓把沙漠變綠洲。」

在這片曾經的沙漠上,人們用勤勞與智慧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綠洲,書寫了治沙史上的新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6cc41712f3e252b2e52170c3cd3b8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