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漢發現6件「怪壺」,多年後「丟失」5件,僅剩的一件成國寶文物

2023-06-23     奇趣談史

原標題:老漢發現6件「怪壺」,多年後「丟失」5件,僅剩的一件成國寶文物

對考古有研究的朋友或許知道,古有「華夏五千年」之說,但其歷史卻僅能追溯3000多年;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並不複雜,三千多年前甚至還沒有文字,這也是很多學者否認「五千年」的主要理由。說到這也引出了一座城市——武漢,當然,要說的可不是今天疫情下的武漢,而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長征村」;一位老漢犁地播種,無意間挖出6件「怪壺」,被專家買走後又塵封十多年,如今雖是國寶級文物,但有5件至今下落不明。

說這話還要回到1966年初,當時正值春耕農忙時節,武漢蔡甸區長征村的一位老農「王休坤」扛著犁來到村外一處台地;這地方是丘陵高地,當地人稱之為「楊林嘴」,王體坤有塊田就在這片台地上。起初時也沒什麼異常,王老漢照常耕地,可沒一會黃牛不走了,仔細一檢查,犁頭被土裡的什麼東西鉤住了;此時的王老漢仍沒在意,一揮鞭子繼續趕牛往前走,想著借牛的力量把土裡的東西拉出來,誰成想碩大的黃牛居然拉不動。

這時的王老漢才蹲下身仔細觀看,就見掛住犁頭的是個鐵環一樣的東西,沒辦法只好用鐵鍬將其挖出來;也是費了老大勁,挖出來的竟是個奇形怪狀的金屬疙瘩,個頭比家裡用的水桶還大,但形狀卻又不像是桶。事情還沒完,緊跟著老漢又在地里挖出了5件同樣「奇怪」的金屬物件;消息傳出後,附近村民紛紛趕到王老漢地頭觀看,有說是「水桶」的,有說是「銅壺」的,但誰都不肯撿走。

其實這很好理解,湖北自古隸屬古楚國,武漢自然是古楚國的一顆明珠,到今天更是發現了不少古墓;挖出的東西多了,百姓們也知道是冥器,心裡自然覺得「不吉利」,因此看熱鬧的多,想要的卻幾乎沒有。後經村民商議,決定將這6件「怪壺」放在生產隊前面泡穀子的池子裡,之後又被人拿到放置公物的隊屋裡;這一放就是2年,就在眾人幾乎將其遺忘的時候,1968年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大運動,村裡還要組織宣傳隊,需要一批鑼鼓家私。

熟悉那段歷史的朋友或許知道,當時各種物資緊張,就是購置鑼鼓也需要「以銅換銅」,於是有人想起了兩年前的6件「怪壺」;簡單地說,在大隊幹部的主持下,仍是「發現人」王老漢負責將6件「怪壺」挑到城裡換鑼鼓。結果王老漢挑著百斤重的6件金屬疙瘩,走了老遠也沒商家肯換,理由無外乎物件太老、不是純銅等;最後沒辦法,王老漢決定5毛賣給廢品收購站,就在此時,竟有人願意出價「3塊」收購。

來的不是別人,正是漢陽縣(今蔡甸區)文物專家「趙開祥」。實事求是的說,趙開祥也是碰巧路過,見廢品站前一字排開6件怪模怪樣的東西,這才出於好奇上前仔細查看;當時的趙開祥並不能馬上判斷這些「銅壺」究竟是什麼東西,但憑藉專業知識斷定,這些很可能是文物,於是3塊錢買了下來。此後,6件「怪壺」就被收藏在漢陽縣文化館;還是因為大運動,當時的人們無暇顧及這些東西,以至於6件「怪壺」在文化館的閣樓里呆了整整13年。

直到1982年,大運動風潮早已過去,人們也早將閣樓上的6件「銅壺」遺忘;隨著建設需要,老舊的文化館需要拆遷改造,收拾過程重才有人發現了閣樓上滿是灰塵的「銅壺」。這裡還要說明一下,如今發現的可不是6件,而是1件,剩餘的5件早已不知所終;1982年對文物保護已相當重視,再加上陸續發現了一大批大型古墓和珍貴文物,湖北也發現了「天星觀一號墓」等,漢陽縣文化館發現「銅壺」後不敢怠慢,馬上組織專家進行鑑定。

經確認,如今發現的這隻「銅壺」正是13年前6件文物中最大的一件,竟然是3200年前,商代的一種青銅禮器「罍(lei)」;簡單的解釋,「罍」是流行與商周、春秋戰國的青銅酒器,也是一種「非王侯不可用」的祭祀禮器,如今的這件距今至少有3200多年的歷史,其本身就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瑰寶」。不僅如此,這件青銅器身上布滿各式花紋,尤其「鳳鳥」造型更是突出了古楚文化;其珍貴程度難以用數字衡量,因此專家命名其為「鳳紋方罍」,這裡僅簡單介紹。

鳳紋方罍,通高38.5㎝,口徑16.2×14.7㎝,大體為方形器,頸部短直,口沿微侈,圓肩,下腹內收,方圈足微向外撇,罍體橫寬而縱狹;通體飾雲雷紋襯地,自上而下分為五組,第一、二、三、五組為兩兩相對的鳳鳥紋飾,第二組正中加飾饕餮浮雕,第四組腹部飾蕉葉紋,器身四面正中及轉角處均有凸起的扉棱,兩側肩部有獸首銜環。

值得說明的是,據史料記載和文物考證,「鳳鳥」可以理解為古楚人的圖騰,但在迄今發現的早、中期青銅器中少有出現;這件青銅器高、淺浮雕與線刻結合的圖案花紋、華麗外輪廓的附加裝飾,鑄就了這件器物莊重華美的紋飾、典雅大氣的器型,突出了商代王權的神聖。說到這或有懂行的朋友說「古楚應屬於春秋戰國時期,而這件青銅器是商代產物,兩者之間少說也有數百年的時間,是不是專家把文物的時間搞錯了?」

其實在鑑定過程中,專家也提出過類似問題,後經反覆鑑定,最終還是確認它「商代中晚期」的身份;一般來講,商代鑄造的青銅器為紅銅、錫、鉛等金屬的合金,每個地區銅礦開採冶煉出來的紅銅成分各不相同。經無損成分檢測,「鳳紋方罍」的材料與湖北大冶產的銅礦成分非常吻合,其年代約為3200多年前;由此,鳳紋方罍或許能證實,早在三千多年前,晚商的勢力範圍已經擴展至長江流域,甚至形成了早期的荊楚文化。

如今的「鳳紋方罍」早已藏入武漢博物館,並被認定為國寶級文物;如果非要給其確定價值,之前市面上曾有「方罍」拍出1.4億的天價,但品相和年代均不及今天的「鳳紋方罍」,因此專家保守估計,其市場價值至少在3億以上。當然,文物的價值並非體現在數字上,更重要的是佐證歷史,「鳳紋方罍」雖不能簡單地以金錢來衡量,它卻牽出了「盤龍城遺址」;簡單的說,考古隊在二十世紀對「盤龍城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共出土各類文物2000多件,其中青銅器就達400多件,這些珍貴文物不僅為夏商周斷代提供了寶貴資料,也為探究歷史文化遺產提供了實物資料。

說到這或許有朋友還有問題「最初時,王老漢不是挖出了6件青銅器嗎?如今一件的價值就如此之高,那麼其餘5件也應該十分珍貴,專家究竟找到了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468e4e683ddc42508238f94cb3451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