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鐵軍:91年美國人稱中國撐不過3年,但我們為什麼沒有崩潰呢?

2024-01-14     八月未完

原標題:溫鐵軍:91年美國人稱中國撐不過3年,但我們為什麼沒有崩潰呢?

疫情三年,中國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尤其是國民經濟一直不容樂觀。這是國家危難之際,網絡上已經出現不少對現狀的唱衰之詞,無一不對中國的未來持悲觀態度。

殊不知,在三十一年前,中國同樣面臨著一個巨大的經濟危機,但中國卻頑強的挺過來,並逐漸成為令世界為之忌憚的「東方雄獅」。

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曾對國人拋出過這樣的問題:現在的年輕人可能不知道91年的中國有多糟糕,但經濟為什麼沒崩呢?

當時的國家經濟為什麼沒崩,中國究竟採取了什麼樣的措施,對如今中國陷入的經濟低迷有何正向借鑑意義?

了解歷史,我們不僅要從中吸取教訓,懂得收穫並運用歷史經驗亦是我們了解歷史的目的所在。

一九九一年,一件史詩級事件在世界炸響,蘇維埃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正式解體了。

蝴蝶扇動翅膀尚能引起颶風,更何況蘇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曾與如今的超級大國美國鼎足並立,它的瓦解,一石激起千層浪,全世界都免不了被波及。

這之中,作為世界上另一個實行公有制大國的中國,亦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在共產主義這條道路上,蘇聯算是中國的前輩,中國不少的決策都是在蘇聯的影響下生成。

當蘇聯解體的消息被傳回國內,民眾譁然的同時,也對我國確立的社會制度制度產生了動搖。

不少人發出疑問,強大如蘇聯都沒辦法把握公有制制度,我們這一個成立不足五十年的新中國就能嗎?

雖然蘇聯的失敗並不能成為我國社會制度的成功與否的答案,但事情來的太過於突然。

除了國內中國面臨的信任危機,失去了蘇聯,中國的國際情況也不容樂觀。

蘇聯尚在時,它與美國龍虎相爭了數十年,美國作為資本主義代表,將這個最大的公有制國家視為頭號敵人,幾乎傾注了所有精力去對付。

而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中國也正好藉此機會得到喘息並韜光養晦,暗暗壯大自己。

同時作為老二的中國因為前蘇聯解體後的小國紛紛投入資本主義陣營,順勢成為第一大公有制國家,一下子就暴露在美國的狙擊範圍下。

原本只是隔岸觀虎鬥,誰知突然之間卻變成池魚被殃及,當時尚不能顯露鋒芒的中國也是既無奈又無措。

很快,美國的矛頭就對準中國,它作為歐美資本的老大,一呼百應,瞬時間,不少西方資本與美國同仇敵愾,在國際上給中國穿了不少小鞋。

美國聯合一眾資本國,對我國實行制裁,美國時任領導人老布希在政策、經濟、文化上公開宣布對中國制裁,意圖徹底孤立中國,徹底擊潰共產主義的最後防線。

政治上的內憂外患已經足以令一個國家陷入低谷,事實上,當時不少國家在面對歐美聯合的制裁都毫無招架之力,沒幾年就資本吞噬。

儘管中國是世界上的大國,文化底蘊豐厚,但由於在工業化時期滿清當局沒有跟上隊,因此新中國當時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根本就不大,手中可以用來反抗的資本也是少的可憐。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中國的政治困局尚未解決,一場這針對中國的經濟風暴緊隨其後。

軍事、政治的制裁尚有轉圜的餘地,對一個國家來說,經濟的制裁才是真正傷及國家命脈的危機。在對一個國家進行經濟制裁這方面,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向來都是手到擒來。

於是,當逐漸雄起的中國進入他們的視線,成為繼蘇聯後他們另一個狙擊目標時,一場對中國經濟的封鎖在所難免。

但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中國蓬勃的生長力成為歐美資本忌憚的重點,他們不會允許中國成長為下一個蘇聯。

為了所謂的防患於未然,大量歐美資本從中國撤離,這對於依靠外資成長起來的中國是致命的打擊。

這一招經濟制裁是歐美國家屢試不爽的,很多小國家因為工業化道路滯後,都是依靠外資注入才得以發展經濟,這些國家自己沒有這方面的話語權但國民經濟又極度依賴於此。

國家失去外來幫助無法自己實現工業化,一般都會導致兩個結果:要麼破產要麼倒退回人工時代。

一九九一年,美國聯合其他資本國對中國的實現經濟制裁,除了大量撤離在中國的企業,還對中國進行了島鏈封鎖。

當時,美國、日本、韓國以及澳大利亞一起打造了三大島鏈,分別是沖繩島組成的第一封鎖鎖鏈、關東島組成的第二封鎖了以及夏威夷群島組成的第三方封鎖鏈。

當然,除了被經濟制裁,當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也對我國這個剛起步的國家造成了不小的衝擊。

這場周期性的金融危機,讓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受到重創,而依附於他們生存的小國家在主體受到打擊後也難以存活,紛紛宣告破產。

正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對著東南亞一些小國經濟的崩潰,我國的經濟也在金融危機的重創新瀕臨崩潰邊緣。

政治經濟的雙重打擊下,中國那段日子確實過得十分艱難,不少國家都在隔岸觀火,靜待中國那一天全面崩盤,然後他們好長驅直入,控制住中國侵占中國的資源。

依靠資本主義發家的國家自然不會相信,中國這樣一個占地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大國,在沒有資本的支持下能安然度過危機,但現實是狠狠打了他們的臉。

中國經濟非但重新站起來了,還可以在沒有他們的幫助下蓬勃生長一天好過一天。這般驚人的生命力,讓資本國瞠目結舌的同時,也開始重新審視中國的市場。

在那段糟糕的時間裡,中國沒有因為四面楚歌的戰局而擺爛,而是採取了積極有效的整改措施,一邊消除人民對國家一意識形態的疑問和動搖,一邊出台一系列政策挽救經濟頹勢。

首先,因為當年蘇聯解體引發在國內引發的各種騷動,以及一些境外勢力的煽風點火,我國的社會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差點動搖了我國的根基。

一九九一年,《解放日報》發表文章,重新申明社會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與計劃和市場的關係。

文章中寫到:「計劃和市場只是資源配置的兩種手段和形式,而不是劃分社會和資本主義的標誌。」它還提出走的步子要邁大些,邁的肯定些。

《解放日報》的文章敲醒了一些因噎廢食的人,給全國人民敲了一記響鐘,此篇文章也收穫了各界人士的廣泛贊同,連鄧公都曾表揚過文章的提出的觀點。

這一招釜底抽薪的,打破了國企的「鐵飯碗」,讓他們重新進入適者生存的商業競爭環境,激烈的市場競爭,很快讓原本一潭死水的國企煥發生機,經營者為了適應市場,改變策略,企業沒多久就扭虧為盈。

政治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經濟。

一九九二年,鄧公南巡開啟南方談話,在此次談話中,他再次向眾人解釋何為社會何為資本主義,以及如何劃分他們,解決了中國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

此次意識形態危機,在國家的及時止損和有效溝通下得到了很好的化解,也正是這次危機,重新確定了公有制在中國的地位和意義,原本差點動搖根基的事件,反倒是成為公有制植入人心的契機。

解決了民心造成的政治困局,接下來就是想辦法解決經濟上的問題。

其實縱觀各國在面對如此經濟衰退的狀況時,無外乎是求助外國借錢或者大量印刷紙幣。

借外債無疑是最笨的方法,無異於飲鴆止渴,還讓自己的把柄落入他人之手,許多國家最後宣告破產都是因為外債越積越多。

而印鈔票雖然能在短期內環節經濟的頹靡,但想要取得長久的效果是很難的,最後往往會導致通貨膨脹,這樣的歷史教訓中國以往都有發生過。

而中國最後選擇的方法是像市民發放國債,以國家的身份向廣大人民群眾借錢,最終得到了幾百億的款項。

要不說中國市場是有巨大潛力的呢,很快我國就靠著龐大的消費人群重振擊鼓,短短几年內就將本金賺回,不但還了人民的錢還給予了一筆客觀的利息。

這無疑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國家經濟由衰轉盛,人民也有了額外的收入,一場經濟風波被巧妙化解。

有很多人認為,發放國債是是一步危險的棋子,是拿國民的財產去賭。其實不然,這是依照我國國民的特性而制定的穩中求勝的方法。

如今疫情當下,百姓和國家的經濟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擊,想要扭轉頹勢必然需要依附在我國國家的基本國情下,不可盲目般抄他國方針,只有做好因地制宜,才能找到最適合我國的解決辦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3686983520d07632c3244af7ceb0c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