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界S7隻是「開胃菜」 華為智選車聯盟才是王炸

2023-11-11     E電園

出品 | 搜狐汽車·E電園

作者 | 李林澤

編輯 | 蔡欣宇

不造車的華為,卻用它獨有的方式,將本就已經跨入紅海的智能電動車市場,推向了一場更慘烈的競爭當中。伴隨華為智選車業務的重新爆發,無論是在產品力打造還是跨界營銷宣傳上,都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11月9日,華為智選車業務迎來了新成員,與奇瑞合作打造的新品牌——LUXEED智界,首款產品智界S7同步公布了25.8-35.8萬元的預售價。

合作雙方對於智界品牌都有極高的期許,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表示,智界S7是華為智選車業務首款轎車,由華為與奇瑞強強聯合,共同打造,將為轎車市場用戶帶來全場景智慧出行新體驗。

奇瑞方面認為,智界是深度技術融合的品牌,將具有新能源品牌先鋒豪華的設計與高性能的智慧體驗,相當於電動化的寶馬。值得注意的是,華為在此次活動中還帶來了智慧出行解決方案新戰略,智選車業務成立生態聯盟的建立,對於華為來說意義更為重大。

【·智選車生態聯盟建立】

在整個發布會的前半段,余承東將重點放在了華為智慧出行解決方案上,包括鴻蒙座艙、智能汽車數字平台、ADS 2.0智能駕駛、能底盤系統,以及安全性能,相當於把華為入局汽車行業所作出的努力進行了總結。

背後的核心目前其實就是標準化和規模化,有助於智選車業務的統一。

早前華為就一直想推動更深層次融入問界的銷售領域,今年3月AITO汽車在多平台的宣傳文案中,一改之前「AITO問界」的說法,轉而換成了「HUAWEI問界」。近期,又傳出了「華為將全面接管問界銷售體系,並對銷售策略、工作流程進行把控」,這些更深層次介入汽車行業,把華為多次推上風口浪尖。

雖然兩次事件華為都緊急出面闢謠,但找尋新的方式來統一銷售渠道,一直是華為所期待的,智選車生態聯盟的建立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無論是問界還是智界,以及後續的江淮X界和北汽X界,都可以放在同一渠道銷售,避免消費者認知障礙。現在一提到鴻蒙就會想到華為,無論是什麼新品牌,只要進入聯繫到鴻蒙,消費者就知道是華為,減少了認知壁壘,有助於後續「X界」品牌的宣傳,進而讓用戶感覺到「X界」就等於華為。

余承東表示,「用華為過去三十多年在ICT領域的智能汽車增量零部件產品、技術解決方案以及華為終端過去十多年消費者業務積累的質量管控、銷售服務、品牌營銷等優秀經驗,深度賦能合作夥伴。」

此外,集中在同一渠道銷售,能避免各個品牌的內耗,還可以靈活調用內部資源。余承東表示,「與華為合作做智選模式的車企並不衝突,有的做SUV,有的做轎車,有的做MPV,有的做B+級的車,有的做C級車,有的做D級車,每個車廠做的產品是不重疊的,希望能夠組合起來,共同發揮作用」。

雖然目前問界和智界品牌區隔較大,一個主攻SUV,一個聚焦轎車。可隨著江淮以及北汽的入局,產品陣容會在2024年快速增長,並且想要達到規模化銷售必然要進入到大眾化市場。

各自為戰難免會造成「X界」與「X界」的對比,放在相同的銷售渠道售賣,銷售人員能更好地為消費者解讀各個產品的區隔和亮點。甚至在智選車業務產品構建完善後,華為能夠根據市場地區的差異,可在統一的銷售渠道下,調整主要售賣產品。

比如在一線城市,用戶消費能力高,注重多人出行以及智能駕駛體驗,那麼就能在渠道中主要售賣問界新M7或者2024年推出的江淮百萬元級MPV。新一線、二線城市注重體驗創新和性價比,那麼問界M5和智界S7就是非常好的選擇。三、四線城市更看重價格,可能交給後續產品。

憑藉華為強大渠道能力以及對於消費市場的把控,減輕了新品牌構建渠道的壓力,及時調整銷售策略。

【·智界品牌 兩個「理工男」的聯手】

華為與奇瑞兩個在各自領域擁有雄厚技術實力積累企業的合作,是智界S7最大賣點。

有了華為加持,智界S7的亮點肯定繞不過智能化。正如余承東早前預告的,這款車是首款搭載鴻蒙座艙4.0的產品,在個性玩法、高效性、智慧能力、流暢性、安全隱私等各方面進行了全方位升級,助力用戶實現高效便捷的用車生活。

智能駕駛領域,HUAWEI ADS 2.0高階智能駕駛系統我們已經在問界M5和M7上看到了,城市NCA以及最近大火的AEB技術實力都得到了驗證。最讓人驚喜的莫過於首發泊車代駕,讓車自主找車位泊入、車自主找人,徹底將用戶從停車、尋車的繁瑣步驟中解放出來。

在問界銷售的這兩年間,華為對於整車設計、配置分布和用戶駕乘體驗也有了新的認知。在智界S7上,華為首發途靈智能底盤,搭載多模態融合感知系統、HUAWEI DATS動態自適應扭矩系統、HUAWEI xMotion智能車身協同控制系統,將智能控制與百萬級機械底盤相結合,實現有別於傳統汽車的智能駕控體驗。

內飾布局上也能看到華為更多的「小心思」,把問界M7上的零重力座椅也搬進了智界S7裡面;圍繞主駕、副駕和後排需求進行不同取向的空間營造;超過奔馳E級加長版的車內使用空間;副駕上下雙層儲物格等。

此外,智界S7還基於800V平台打造,800km+的CLTC續航,四驅版3.3秒最快零百加速時間、充電15min增加400+km續航里程、12.4 kW·h百公里電耗等,動力層面也是拉滿,已經具備了當前一款中高端新能源車該有的全部。

有意思的是在價格公布環節,余承東表示,「目前四個版本的價格都是虧損的,需要後續上量來形成規模效益,才能扭虧轉盈。」可現實是,這個價位區間還有小鵬G6、智己LS6等多個「好手」存在。

回顧華為終端以及問界M7的大火,其實也是在與相對競品的較量中,擁有一定的價格優勢。華為的確是一塊金子招牌,不過智界作為全新入局的品牌,想要達成余承東所說的規模效益,可能還要在價格上「狠狠心」。

【·「不造車」與盈利平衡】

伴隨隨著雲、大數據、AI等技術與製造行業的深度融合,推動行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是車企轉型的重中之重。在此前多年,汽車行業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既能提供高階智能駕駛系統、智能座艙、智能車載光、智能汽車數字平台等一系列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又能給予主機廠超強的銷售輔助。

即便風頭正聲,華為也需要面臨一個核心的問題:盈利。汽車不同於常規電子產品,是一個長周期的產業,巨額投資是無可避免的。自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成立以來,華為累計投入已達30億美元,研發團隊達到7000人的規模,而今年上半年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收入為10億元。

既然華為內部多次明確「不造車」,又需要在汽車行業獲取到利潤,就必須儘可能加大與主機廠之間的合作,擴大市場份額和影響力,並在消費端獲取更多用戶。

華為的強大有目共睹,但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會讓主機廠加強對於華為的戒備。除了像上汽那樣看重「靈魂」的企業外,不少主機廠其實都會擔心華為後續會真正入局造車,屆時雙方將變成直接競爭對手,而自己還需要依賴華為發展。

目前,華為與主機廠們的合作模式分為三種,包括零部件供應、HI模式,以及智選車模式,余承東將這三種比做成基礎版、Pro版,Pro Plus版。

其中,零部件供應雖然沒有HI和智選車名聲那麼大。不過華為已經上市了30多款智能化汽車零部件,包括MDC(自動駕駛計算平台)、雷射雷達、鴻蒙車機OS、AR-HUD、智能電驅、動力模塊等產品,也是汽車業務盈利的主要構成。

隨著智選車聯盟的建立,表明華為將一直保持供應商這個身份,用實際行動落實「不造車」。後續的盈利模式也確定為從軟硬體銷售,以及渠道提成為主,也給其他車企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希望引入更多車企入局。

余承東「幫車企賣100萬輛車」的小目標,能在2025年成為現實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fd46a8b6a2cc921997515d6bfed48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