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車:進展越快,壓力越大

2023-05-25     每日汽車觀察

原標題:小米造車:進展越快,壓力越大

5月24日,小米集團發布新一季財報,2023年第一季度集團總營收達到595億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8.9%,而且已經是連續第五個季度下滑。

不過好的一方面是,經調整後凈利潤達到32億元,相較2022年同期增長13.1%。另外,隨著小米持續向高端化努力,集團整體毛利率也創下了歷史新高,達到了19.5%。

至於外界關心的造車業務,在第一季度財報中僅用「投資11億元」進行了簡單描述。

小米第一季度的成績總結為一句話,就是規模小了,利潤升了。不過資本市場對此反響不佳,昨日財報公布後,小米股價呈下跌趨勢,隨後集團總裁盧偉冰面向媒體召開電話會,更詳細地回應了造車進度、自研晶片、大模型等在內的一系列熱點問題。

回看小米官宣造車以來對外界的多次放話,「進展超預期」可能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眼。

在昨天財報公布後的電話會議上,小米總裁盧偉冰也有類似表述,他談到,造車業務會按照原計劃進行,在時間進度上將符合或略超預期。同時,小米汽車今年還會按計劃進行冬測和夏測。

在此之前,雷軍曾在今年兩會上公開表示,小米汽車已順利通過首次冬測,預計會在2024年上年半年量產。之後雷軍更是親赴上海車展現場,造訪了眾多新能源車企展台。此舉也被外界稱作「為小米汽車取經」。

根據現有信息來看,「小米汽車進展超預期」並不是自我吹噓,去年冬天以來,小米路試車的照片在網上曝光,這說明小米汽車已經完成了產品定義和整車開發,進入了量產前的各項測試環節。

從曝光的路試車來看,小米首款車可能定位於中型轎車,至於售價方面,此前有媒體報道稱最高上限超30萬。

選擇20-30萬的中高端市場入局,意味著將直接面臨眾多成熟品牌的競爭,不僅有精於成本控制的特斯拉,還有品牌實力雄厚,三電自產自銷的比亞迪,而在2024年,新勢力品牌也會下探至這一區間,長安、吉利等傳統品牌也有重點車型布局。

在造車進度之外,關於小米汽車技術投入、人才組織、工廠建設的進度,也是外界關心的焦點。

產品技術方面,小米汽車雖然入局較晚,但相比於造車新勢力早期,如今的新能源車產業鏈已經相當完備,近年來,小米靠收購或投資的方式,幾乎布局了整個造車產業鏈。

據不完全統計,小米已經投資了50多家汽車供應鏈企業,涉及領域包括三電技術、自動駕駛、智能化、雷射雷達等,可以說深入到了電動車製造的各項細枝末節中。

而在人才組織方面,首先有雷軍親自帶隊,後續又有於立國和胡崢楠兩名汽車老兵加盟,前者曾任北汽極狐總裁,主持創立了極狐品牌,後者曾是吉利研究院院長,負責開發了吉利浩瀚平台(SEA架構)。

雷軍還在今年2月的小米投資者日上表示,小米汽車研發團隊已召集超過2300人,儘管小米還在造車初期,但這個數字已經是目前理想汽車研發團隊近半的人數了。

至於很多人關心的造車資質和工廠建設,目前來看都不會成為難題,今年初曾有媒體爆料,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小米獲取了寶沃的生產資質,同時,小米造車工廠也在建設中,一期工廠預計今年6月份竣工,另外還規劃有二期工廠,預計年產能30萬台。

所以從目前的進度來看,小米汽車如期面世的確不會成為問題,甚至還有提前的可能,但整個行業的快速變化,卻在朝著不利於小米的方向發展。

今年的汽車市場瞬息萬變,有老牌自主車企血拚新能源市場,也有新勢力車企稍不留神就悄然掉隊,對於很多品牌來說,造車已經不是問題,更難的是把車賣出去,明年的小米也會面臨同樣的難題 。

根據業內的預測,2024年小米汽車推出時,新能源車滲透率很可能會超過50%,這意味著市場份額正在被快速瓜分,對小米來說,儘快把第一款產品送到牌桌上,快速落地疊代,才有可能獲得繼續出牌的資格。

而從整個小米集團的全局利益出發,在智慧型手機市場緊縮、手機營收占比不斷下滑的情況下,小米集團能否持續為小米汽車輸血,恐怕也要打上一個問號。

今年年初,雷軍還在小米投資者日上回應了 2024 年汽車量產是否太晚的質疑,他認為汽車是百年賽道,只要看好汽車產業,任何時候都不晚。但小米汽車一次次喊出「進展超預期」的口號,表面上看,似乎是小米造車要提前圓夢了,而更深層次的意味,也許是小米感受到了來自市場上空前的競爭壓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eea679e02d434d3ced277834b5d5d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