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民族瑰寶 綻放時代光彩

2024-08-14     中國教育新聞網

日前,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我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和世界自然遺產提名項目「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9項,居世界前列。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以此次申遺成功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要持續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傳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求。要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用實際行動為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北京中軸線等3處世界遺產為什麼能夠脫穎而出?面對如此豐富的世界遺產寶庫,我們應如何保護和傳承?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北京中軸線是一種「活的遺產」

著名建築學家、兩院院士吳良鏞先生曾說:「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復興,都是從總結自己的遺產開始的。」遺產承載著歷史的發展脈絡,蘊藏著民族的精神基因。守護好這些寶貴資源,就是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脈。

北京中軸線位於北京老城中心,縱貫老城南北,始建於13世紀,形成於16世紀,此後不斷完善,形成了今天全長7.8公里的城市軸線。北端鐘鼓樓,向南經萬寧橋、景山,過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至南端永定門,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壇分列東西兩側,是中國傳統都城中軸線發展至成熟階段的傑出範例。

1951年,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在《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一文中盛讚北京中軸線,稱其為「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認為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是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生的。

在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世界遺產委員會委員國黎巴嫩代表團發言表示,北京中軸線以中心對稱的格局和形式,在嚴謹秩序中突出了差異與變化。作為元、明、清都城以及現代中國首都的核心,北京中軸線見證了中國社會從王朝制度向現代國家的漸進歷史變革。

故宮、天壇之前已經申遺成功,為什麼北京中軸線還要申遺?申遺文本編制團隊負責人、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認為,北京中軸線見證了中華文明重要的歷史發展進程,故宮、天壇與其他各遺產構成要素一起支撐了這一價值,向世人講述中華文明的故事。同時故宮、天壇作為單獨的世界遺產,它們又各自見證和展現了這一歷史進程的特定方面。

「如何把北京中軸線的價值呈現出來,用所有人都能懂的方式講好故事,這是文本編制的難點。」呂舟說,北京中軸線的獨特性就在於它的觀念。它展現出「擇中」觀念在中國傳統都城營建中的長期實踐,表達出通過城市營造與社會治理尋求社會和諧安定的美好追求,為中華文明「中和」的哲學理念提供了獨特的物質見證。它獨具匠心的選址與布局,展現了《考工記》所載的傳統都城理想範式,層次清晰又富於對比、變化的建築形式與視覺景觀展現了中國傳統都城營建對於禮儀與秩序的獨特表達。

時至今日,這條線仍在不斷生長,大興國際機場、鳥巢、水立方等地標性建築都在它的南北延長線上。700年來,北京中軸線從創立到發展、強化,再到延續,體現出中華文明的變化。所以,北京中軸線是一種「活的遺產」。

「申遺是過程,不是目標。」呂舟坦言,文化遺產保護與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是密切相關的,最終要回到人。所以保護是一個過程,需要帶動更多人參與,一方面是保護好物質財富,另一方面則是形成社會凝聚力,喚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社會發展。

北京中軸線申遺歷時15年。在這個過程中,北京市強調以人民為中心,把申遺與人民生活的改善、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結合在一起,讓文化遺產成為社會凝聚力形成的促進因素,通過對文化遺產環境的保護,改善市民的生活環境,在重現北京中軸線宏偉形態的同時促進文化創意的發展,促進中華文明價值的傳播,真正讓文化遺產在人們的心裡「活」起來。

「北京中軸線世界遺產申報的過程,是一個對文化遺產進行整體性、系統性保護的過程,是一個構建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的實踐過程,也是一個國際傳播、國際交流合作的過程。」呂舟表示,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的支持和指導下,他帶領的清華大學團隊自2013年開始,充分利用高校在研究和對外交往上的優勢,持續深入研究歷屆世界遺產大會反映的世界遺產保護的發展趨勢,在把握這種發展趨勢的基礎上,與各國世界遺產領域的專家學者交流、對話,促進了世界遺產領域國際專家對中國文化遺產的認識和理解,為北京中軸線及相關的中國世界遺產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提供了有力支持。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未解之謎

巴丹吉林沙漠位於中國西北乾旱溫帶荒漠區阿拉善高原,是中國第二大流動沙漠,以連綿起伏的高大沙山和沙丘間眾多湖泊而聞名,具有非凡的自然美學價值,也是美麗中國的生動名片。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副教授宋峰認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以符合世界自然遺產的標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由於其美學價值和地質地貌價值。美學價值主要體現在多樣的沙丘形態、巨大高差的高大沙山、世界最高的穩定沙丘、百餘個丘間湖泊、豐富的沙漠動植物、多種的風成特徵以及連續的地貌演化過程所呈現出的三維立體的美學特徵。地質地貌價值則體現在其記錄了沙漠地區最獨特的地貌特徵、密集的丘間湖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多樣的風蝕地貌類型以及獨特的鳴沙等。此次申遺成功是推動巴丹吉林沙漠實施更嚴格保護的契機,有助於提高國際知名度和旅遊吸引力,促進國際合作和文化交流,共同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巴丹吉林的名字有很多傳說。巴丹吉林是蒙古語,巴丹一詞由「巴岱」演變,吉林是數詞,意為60。相傳數百年前有一個叫巴岱的人住在這裡,發現有60個湖泊。航拍顯示,巴丹吉林沙漠有內陸湖泊144個,因此得名「沙漠千湖」。

在人們的印象中,沙漠是極度乾旱的,為何巴丹吉林沙漠之中有這麼多湖泊?宋峰說,這是近20年來爭論的熱點問題。「目前我們姑且認為,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水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入滲沙山,形成貯存於沙山中的地下水;也有來自青藏高原的遠源地下水補給和流經河西走廊的黑河形成的地下水,以及其他地下水的近源補給。但是各種來源所占的比例需要深入研究,因為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水的來源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科學問題。這也是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需要成為世界遺產,進而既能得到有效保護,也能得到更多科學關注與更深入研究之意義所在。」

世界遺產委員會委員國尚比亞代表團在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強調,「巴丹吉林」項目的列入將填補當前《世界遺產名錄》中地質類遺產的不足。

「巴丹吉林」項目申遺歷時7年,從2017年啟動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到2019年被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錄》,再到2020年完成項目申報文本等相關材料並通過專家評審和相關審查,2023年完成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專家的實地評估,最終在2024年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得通過,每一步都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與努力。

「高校是培養生態文明建設參與者和踐行者的搖籃,也是推動生態文明教育理念、教學方式的創新基地。」宋峰介紹,1985年,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教授侯仁之起草了「第663號提案」,建議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並爭取加入世界遺產委員會。1985年12月12日,中國正式成為該公約的締約國之一。此後,北京大學教授謝凝高一直致力於中國的自然遺產、雙遺產的申報、保護、發展和利用方面的科學研究,並開創了自然與文化遺產多學科綜合考察研究的先河,提出了一系列關於世界遺產保護和管理的建議。1998年12月,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成立,這是中國高校首家世界遺產方向的研究機構。

宋峰表示,生態文明教育對於提升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和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應加強教師的生態文明教育培訓,完善生態文明教育內容體系,引導大學生在生態文明實踐中發揮主動性,為生態文明建設培養出更多有責任感、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保護候鳥遷飛之路

你見過鳥浪嗎?成千上萬隻鳥在「頭鳥」的引領下轟然而起,隊形緊密,在水面上、天空中翻滾如雲,不斷變換著造型,場面宏大,令人嘆為觀止。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教授雷光春說,北遷期間,在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中的遼寧丹東鴨綠江口,50萬隻以上的水鳥在此停歇,這裡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鴴鷸類遷徙鳥類種群數量最大的停歇地,可以看到最壯觀的鳥浪。

地球上生活著一萬多種鳥,約五分之一具有遷徙的習性。它們在繁殖地與越冬地之間沿相對固定的路線季節性周期往返,每年經過的路徑集合被稱為候鳥遷飛通道。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候鳥的重要棲息地,這條遷徙通道由西伯利亞—阿拉斯加經東亞、東南亞和南亞,一直延伸至大洋洲,縱貫22個國家,是全球鳥類多樣性最豐富、瀕危物種比例最高的遷飛通道,為數千萬隻水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

2019年,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24年,作為擴展項目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擴展了5處提名地,包括上海崇明東灘、山東東營黃河口、河北滄州南大港、遼寧大連蛇島—老鐵山和遼寧丹東鴨綠江口。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正旺認為,此次擴展是對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系列遺產地完整性的重要補充,涵蓋了遷徙候鳥的關鍵棲息地,包括重要的覓食地、營巢地、越冬地、夜宿地和高潮位棲息地,共記錄了562種鳥類,包括白鶴、白頭鶴、東方白鸛等45種全球受威脅鳥類。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系列遺產地共同為途經該生態區的絕大多數受脅鳥種提供了生存保障,構成完整的棲息地網絡,為該區域乃至全球生物多樣性的有效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

雷光春介紹,以遼寧丹東鴨綠江口為例,鴨綠江口候鳥棲息地是候鳥南遷時到達黃(渤)海的第一站,候鳥連續遷徙7000公里後在此停歇和補充能量,這裡也是北遷過程中在黃(渤)海補充能量的最後一站,這一棲息地的保護狀況決定了候鳥能否順利完成其數千公里的遷徙,因此在國際上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生態好不好,就看鳥多少』,鳥類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態環境質量及其變化的重要指標。」張正旺介紹,中國是鳥類物種多樣性十分豐富的國家,有超過1500種鳥類,其中800多種是遷徙候鳥,許多物種的遷徙距離超過1.5萬公里,遷徙時要途經多個國家和地區。因此中國鳥類的保護,不僅可以維持我國的自然生態平衡和穩定,而且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在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世界遺產部主任白德曼高度評價中國堅持不懈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遺產申報取得的成就。澳大利亞作為觀察員國專門要求發言,表示中國的提名保護了本地區共同的候鳥,這些候鳥都會因此歡笑。

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就為保護候鳥設立了「愛鳥周」,陸續建立了山東黃河三角洲、上海崇明東灘、遼寧鴨綠江口等一系列以珍稀候鳥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並實施了朱䴉、東方白鸛、黑嘴鷗等瀕危物種的拯救工程。通過30多年的保護工作,朱䴉的數量已從1981年的7隻增加到9000餘只;東方白鸛的數量從1980年的2500隻增加到一萬多隻;黑嘴鷗的繁殖種群數量從不足3000隻增加到2.5萬隻以上,這些物種逐漸擺脫了瀕臨滅絕的險境,為世界瀕危鳥類的保護作出了傑出貢獻。

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傳承。作為高校教師,雷光春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濕地教育,引領的「濕地使者」行動已開展14屆,有近300個大學生環保社團通過答辯成為「濕地使者」,5000多名師生直接參與濕地保護活動,足跡遍及黑龍江、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多個流域。他說:「一批又一批的『濕地使者』會肩負保護濕地的使命,將保護理念持續傳遞下去,濕地中萬鳥齊飛、水土共生共榮的景象也會一直傳遞下去。」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秦昌威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世界遺產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共有18個項目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很多都是中華文明的標誌性歷史遺存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成果,體現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未來中國將深化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會員國的交流合作,推動更多文化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積極與世界分享中國遺產保護的理念與經驗,在世界遺產保護能力建設等方面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實實在在的支持,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國教育報》2024年08月14日第2版

作者:本報記者 卻詠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d8e9aa53cb2668dc0fa757b7d8a60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