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我是行動的理想主義者——對於中國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動與建設

2022-10-08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朱永新:我是行動的理想主義者——對於中國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動與建設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中國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剛式的斥責和鞭撻,雖痛快卻無濟於事。對於中國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動與建設,只有行動與建設,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顛覆性的批判與重構。——朱永新

朱永新:我是行動的理想主義者

原創|舒晉瑜

來源|中華讀書報

朱永新是閱讀的「超人」。

作為新教育實驗的發起人,二十多年間,朱永新孜孜不倦,身體力行在各個領域全力倡導閱讀。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個美麗的精神家園。」朱永新說,閱讀雖然是個體行為,但每個個體行為匯聚起來就會成為一個國家行為,成為一個民族行為,繼而造就一個國家的精神境界。

作為讀書人的朱永新,他讀陶行知、葉聖陶、杜威、蘇霍姆林斯基等大師著作,孜孜不倦地連續寫了十幾年的讀書筆記,帶領父母、老師們和大師對話;他曾經以每天讀一本童書的速度,連續讀了2000多本,每篇寫下讀書記錄發布在自己的微博上……幾十年間,朱永新一直遵循父親的教誨,每日晨起讀書、寫作,著述等身,他的成長得益於父母的言傳身教,在從事教育幾十年間,他更深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之後,作為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朱永新除了提出把家庭教育作為師範院校的一門課程等建議之外,還主編了一系列相關圖書,「名家憶父母」(《母愛的學問》《父愛的力量》)陸續由團結出版社推出,希望以此作為禮物,獻給天下父母。

2012年,朱永新被新聞出版總署任命為「全民閱讀形象代言人」;2020年,朱永新榮獲「IBBY-iRead愛閱人物獎」。

朱永新獲得2022年一丹獎——新教育之光,點燃教師以教育家情懷育人的聖火

閱讀如太陽和明月——專訪朱永新|中國的「閱讀傳教士」

朱永新和孩子們

閱讀是教育的基礎。

20世紀90年代初,

朱永新就有針對性地推出了學生必讀書制度

中華讀書報:您是從什麼時候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並確定以閱讀作為重要的事業?

朱永新:1993年擔任蘇州大學教務處長期間,我就發現大學生不讀書的情況比較普遍,甚至中文系的學生連四大名著都沒有讀過。於是,我在蘇州大學推出了學生必讀書制度,組織專家開始研製大、中、小學生的書目。隨著實驗的深入,我們越來越深刻地發現,閱讀應該是教育的基礎,而閱讀的關鍵首先就在於「讀什麼」。

中華讀書報:從1995年起,您開始組織專家研製各類書目,推出中國幼兒、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等一系列書目。這些書目的確定,會有爭議嗎?

朱永新:在做大學生推薦書目時發現,培養大學生閱讀習慣已經有些晚了,於是就想從中小學開始。我們還發現,學生不讀書與老師有密切關係,所以又增加了教師書目,後來拓展到父母、企業家、領導幹部的閱讀書目……當然,做書目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很多人認為閱讀是個體化行為,沒必要推薦書目;在推薦書的時候,哪些書選、哪些書不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爭議是必然的。

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針對我們的書目提出嚴厲批評的。曹文軒先生多次評價說,我們的書目可能有遺珠之憾(因為數量嚴格限制),但絕對沒有魚目混珠。我們用了很大心思,最早的大學生書目,開了幾十次會議,換了兩個團隊,討論了上千本書才確定;討論小學生書目,二十多個人花了兩年多的時間。

我跟團隊說,書目本身當然仁者見仁,但有兩條要求:第一,我們選的書必須是自己讀過的,不能道聽途說;第二,某本書沒選上,你要告訴我理由。

我認為推薦書目對大部分人來說是需要的。尤其現在每年有幾十萬種圖書出版,一般的老師、父母和孩子選書就如大海撈針。書目是人們閱讀的重要指南。同時,選書要有標準。現在很多書目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自洽的、嚴格的、統一的評選標準。我們會考慮文化的差異性、體裁的多樣性,同時兼顧考慮經典性與可讀性等。

中華讀書報:那麼,不同層次的「基礎閱讀書目」選擇的標準和理由是什麼?

朱永新:我一直認為,閱讀的高度決定精神的高度,讀什麼書會成為什麼人。所以,根據自己的職業和興趣,選擇一些能夠幫助自己成長和發展的書籍,是我們每一個人必須努力學會做的事情。選書是一門技術活,需要視野、眼光,也需要情懷、經驗。比如《中國幼兒基礎閱讀書目》,我們主張第一是追求和展現真、善、美,要有價值引領;第二是以兒童為中心,不能離孩子太遠;第三是以故事為中心,要有吸引力、想像力,要充滿趣味;第四要以繪本為中心,對一般兒童來說,圖畫是他們的世界;第五是以共讀為中心,共讀、共寫、共同生活。針對不同年齡層次,「基礎閱讀書目」中選了相當多的經典。經典是時間幫我們大浪淘沙選出來的,對形成我們共同的價值觀有重要意義。

每做一個書目之前,我們都要制定原則和選擇標準,我要求反覆打磨,最好的書不能逃脫我們的眼睛。

如果說,20年前的「新教育」

還只是朱永新的一個夢想,

如今他的夢想已經成為現實

中華讀書報:從2000年開始您推動「新教育實驗」。如何理解「新教育」?

朱永新:和學院派不同,新教育是開放型的實驗,是把原理、方法拿到教育一線去實踐、檢驗、豐富、完善,我比喻為熬「石頭湯」。鍋是我架起來的,各種原料是大家共同給予並且一起熬制的,我和學校師生一起參與,一起推動新教育向前發展。新教育有「十大行動」「五大課程」,都是不斷豐富完善起來的。新教育最根本的核心理念就是「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幫助一個人擁有豐富幸福的人生,成為更好的自己,圍繞這個宗旨不斷推動新教育實驗。

比如在調研中發現,中小學所有學科中,語文學科之外幾乎沒有閱讀,我們重新發現了學科閱讀的價值和意義,公布了小學數學、科學、中學物理、化學、藝術等不同學科的閱讀書目,從2016年開始研製了中小學所有學科的教師、學生的基礎閱讀書目《中國中小學學科閱讀書目》。2019年開始的《中國中小學項目研究閱讀書目》,就中小學生進行項目學習提供閱讀書目,首批已經啟動航空航天、大氣科學、電影、戲劇等二十餘個書目。

這三大系列書目為兒童閱讀提供了地圖,而且每個書目之中、三大系列之間,又形成了由淺入深的閱讀梯次,為兒童閱讀的後續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中華讀書報:「新教育實驗」發端於江蘇常州一個鄉村學校,至今全國已有八千三百餘所學校加入。這不僅是一次教育行動研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視為一次閱讀革命。在最初的時候,您大概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多人參與,形成如此大的規模吧?

朱永新:沒想到。最初計劃以科學嚴謹的方法在一所學校紮根做。當時我在蘇州做副市長,我在第一所掛牌的新教育實驗學校的開學典禮上有個講話,這個講話很快在網際網路傳開,幾十所學校一下就加入了實驗。因為比較契合教育的規律,行動的門坎低,一看就懂,一做就有效,所以有比較好的拓展。

中華讀書報:2002年,在新教育實驗開始不久,您曾在教育在線網站發過一個「朱永新成功保險公司」的帖子,要求新教育教師堅持寫作,每天用心記錄自己的生活,記錄自己與學生的交流,記錄自己的閱讀與思考。您已經堅持了20年,統計過自己的著述嗎?同行的教師中,有多少人堅持下來了?

朱永新:沒有確切統計,我每天早晨5點多起床,有固定的閱讀和寫作的時間,一天一千字,一年就應該有36萬字以上。同行也有很多人在堅持,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事實證明,堅持下來不容易,但凡是堅持下來的老師基本都已經成為佼佼者。《中國教育報》每年評選「推動讀書十大人物」。從2005年開始,10人中每年都有1—4名來自新教育實驗學校,沒有一年例外。有人專門研究過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發現他們的寫作能力超出一般的科學家20倍。新教育今年的年會是研究寫作問題,我們要重新發現寫作的意義和價值:不止是語文,應該上升到人生的基本能力。

中華讀書報:您將少年兒童閱讀推廣體系化,解決「為什麼讀」「讀什麼」「如何讀」「如何推廣」「如何實踐落地」「評估反饋再實踐」等諸多實際問題。為什麼您能做得這麼實際有效?

朱永新:第一,有比較好的專家團隊,二是對閱讀本身做了深入細緻的研究,專業是很重要的。

閱讀為什麼重要?我在《我的閱讀觀》里講到五條,而且從不同層面反覆對這一問題進行論證。我曾經說過一個有點極端的觀點:「不讀書不是人。」人有閱讀的能力和權利,沒有其他任何生命能夠閱讀;如果一個人不使用這樣一種被賦予的特殊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脫離了人的本質特徵。

我從不同層面闡釋了閱讀的價值,接下來就是解決「讀什麼」的問題。傳統的閱讀講「開卷有益」,現在則是「擇卷有益」的時代了。

現在「如何讀」的問題還沒有全面展開,還有很大空間,每個領域都值得探索——比如親子共讀怎麼做——還沒有形成非常系統化的推進策略。不過,我們有一個總體的藍圖和工作方案,我剛修改完成去年新教育的主報告,準備出版《新閱讀教育論綱》。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能忽視行動二字的力量!

遇見美好,向美而行——新教育實驗通識與實踐五十講: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以學術研究的成果參政議政,

用做學問的方法當政協委員,

是朱永新多年踐行的原則

中華讀書報:《語文閱讀與成長》(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被收入「名家論語文叢書」,和您一貫的教育主導思想一致。您在此書中倡導教師閱讀,以閱讀立人。二十多年來您一直倡導閱讀,話題常說常新;同時您也寫作了很多關於閱讀的圖書,諸如《改變,從閱讀開始》《書香,也醉人》《我的閱讀觀》《造就中國人:閱讀與國民教育》等,每篇文章、每本書都有新的觀點。您的「新」來自哪裡?

朱永新:無論寫作還是演講,我要求儘可能不重複自己,希望有新觀點、新材料。這樣就給自己很大的壓力,需要不斷閱讀,在不斷地和偉大作品對話的過程中不斷刺激、豐富思維與想像,有新的思考。如我最近在首屆全民閱讀大會上的演講中提到,我們是網際網路時代的新移民,年輕人是原住民。這就是我前段時間讀了有關網際網路時代的書籍受到的啟發。

中華讀書報:《書香政協滿庭芳》是您的履職實錄。此前您還出版有《我在人大這五年》(2008—2013)、《我在政協這一年》(2013至2017五卷)《使命與擔當》《春天的約會》等著作。您覺得這樣的記錄對於自己、對於業界有怎樣的意義?

朱永新:最早是2008年出版《我在政協這五年》,2013年出版了《我在人大這五年》。2013年之後,每年用一個主題出一本。2021年整理出版《協商的力量》,根據政協的主題來凝聚書的內容。2018年的時候,我把從2008到2017在人大、政協的履職情況整理成10本小書,在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見證十年》。從2019年開始,在團結出版社繼續出版每一年的履職實錄。

這樣的記錄,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對自己來說,一是自己生命活動的記錄。這個記錄跟我鼓勵教師寫作一樣,要寫得精彩,首先要活得精彩、做得精彩;對業界來說,普通百姓很難有機會了解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履職情況。有一年我去哈佛大學,在圖書館看到一本《我在政協這五年》,非常吃驚。他們說這很正常,過去了解政協的活動只能看《人民日報》。你的著作是個人檔案,鮮活、有意思。《我在人大這五年》把我在人大每次常委會的發言都記錄下來,因為都是原生態的,可以看到人大代表的履職過程。全國政協副主席何維說,這是民間的兩會史、政協史。全國政協副主席邵鴻說,這樣的記錄本身對其他政協委員也有意義,可以說是政協委員的教科書。

《書香政協滿庭芳》記錄了我在2020年一整年的政協履職過程,包括「兩會手記」「年度提案」「調研手記」等,把政協委員閱讀的故事記錄下來,本身就很有意義。

中華讀書報:閱讀快、寫作快,您的高效是有目共睹的。感覺您像是不知疲倦的超人,一直處於高速運轉中。

朱永新:如果不喜歡也很難堅持,不享受不可能堅持幾十年。閱讀和寫作是我最享受、最堅持的兩件事,慢慢變成一個習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中華讀書報:在「調研手記」中,記錄了您去甘南藏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等偏遠地區冒雨調研的實錄,有力量、有分量、有很強的說服力。能否談談您在調研中印象比較深刻的故事?

朱永新:每一次調研都有值得記錄的故事。記得有一次去廣西的貧困山區,我遇到一個四十多歲的貧困戶。我問他:「你為什麼不出去打工?」他說:「不會說普通話。」我們聽他講話還要配個翻譯。一個人的語言能力能影響家庭的經濟收入,所以我提出要加大貧困地區中小學的普通話教學。

再如,我去了雲南某貧困地區的一所學校,這所學校里沒有圖書館,書全放在食堂邊的倉庫里。我看到三四年前政府採購的書還打包在那裡,就問這些書為什麼不讓學生看。學生遇到一本好書不亞於教師給學生上一堂課,讓學生有好的學習資源非常重要。每到一所學校,我都會去看看圖書館,發現的問題都成為我提案的重要內容。孩子們不僅需要營養餐,更需要精神正餐。

堅持公益性才有公信力。

這是閱讀推廣的底氣和前提

中華讀書報:在推動閱讀的過程中,是否也有一些質疑的聲音?這些聲音會構成阻力嗎?

朱永新:當然有。有人懷疑我是否為了盈利,懷疑我提倡建立「國家閱讀節」是否作秀,懷疑閱讀的重要性。但是,我是學教育的,知道閱讀的意義和價值。我堅持閱讀的公益性,想用行動來說話。這麼多年做閱讀,絕對不是為出版社、為自己推銷圖書。我們要努力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身正不怕影子歪,時間會說明一切。

中華讀書報:推廣閱讀也是公益事業,需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同時又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公益性、專業度和公信力。

朱永新:必須堅持公益性才能有公信力。這是基本的前提。我們有八千多所新教育的學校,堅持不收費;給貧困學校送書,幫助教師和孩子們得到好書。還有一些公益性活動完全免費,包括童書評選活動、邀請名家義務在網上做公益講座,自己籌集費用,成立基金會支持項目開展。

中華讀書報:在《書香政協滿庭芳》中,您也提到,有時候「的確感到身體的疲倦」。能夠將新教育實驗堅持下來,應該是使命感和責任感的推動吧?

朱永新:開弓沒有回頭箭,做一件事情,要善始善終。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我在本職工作上要做第一名,不管分管什麼工作。只有把本職工作做好了,才能做其他事情。這是我給自己的底線。好在,我非常幸運的是,無論在大學、政府還是民主黨派,我的工作與專業、本職與業餘,是高度重合、互相交叉、彼此促進的。

中華讀書報:有沒有疲憊的時候?

朱永新:同時從事那麼多活動,推動新教育,接受採訪、閱讀寫作,雖然時間有限,但這些都能承受。真正感到疲憊的時候是得不到理解。比如聽到朋友說我沒有把主要精力用在本職工作上,真的很委屈。其實我任何時候都絕對是本職第一,因此絕大多數活動都安排在周末、節假日。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於閱讀,把別人睡覺、喝酒、聊天的時間用於寫作。

《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

朱永新主編「名家憶父母」獻給天下父母

中華讀書報:編選《母愛的學問》,切入點是什麼?今天重提母愛的教育意義,您認為有怎樣的重要性?

朱永新:一直想編寫一本關於母親與教育的書。因為母親在一個人的生命中起著關鍵的作用。這個問題在傳統教育中就有許多論述。今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公布。作為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的理事長,我希望為父母選一些學習資料,作為實施《家庭教育促進法》的禮物,藉此普及家庭教育的理念,希望大家學好用好《家庭教育促進法》。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家對於母愛的理解有偏差,我們提出了「智慧愛」的概念。魯迅說,愛孩子是母雞都會做的事,本能的愛反而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發展。一開始我收集了很多感人的文章,但仔細讀後發現很多文章雖然很感人,但教育意義不大,沒有講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只好忍痛割愛。我是從教育的角度編選的。

中華讀書報:您如何看待母親的教育力量?

朱永新:我認為,對於母親來說,在教育上特別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要意識到自己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不可替代性。第二,要儘早給孩子朗讀,講故事,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與興趣。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閱讀本身也是建立親密感,培養孩子對聲音的敏感、對閱讀的興趣的重要途徑。第三,要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所有成為母親的和將會成為母親的人一定要記住:母愛也是一門學問,需要智慧與研習。母親也是一門「職業」,需要學習和探究。因為,母親就是女人最神聖的天職。

《母愛的學問》《父愛的力量》,朱永新編選,團結出版社即將出版

中華讀書報:您在《父愛的力量》代序中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父親是男人最重要的工作。

朱永新:在中國古代,父親在家庭和家庭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三字經》云:「養不教,父之過」,父親不僅是一家之主,也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責任人。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家書、家訓,從《顏氏家訓》到諸葛亮的《誡子書》,從《袁氏世范》到《朱子家訓》,一直到近代的《曾國藩家書》,也無一例外地是由父親主導撰寫的。父親是一個堅毅的稱謂,意味著責任與擔當。每個成年男子無論做什麼,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做父親。

中華讀書報:《父愛的力量》在父親節前夕推出,想必飽含了您的諸多寄託。

朱永新:母愛給孩子以溫暖,父愛給孩子以力量。在前行的路上,我們既需要溫暖,也需要力量。

我曾經說過,一個人真正懂得父親,一生中要經過兩次的淬鍊。一次是成為父親,一次是失去父親。成為父親,才知道當父親不容易。父親往往是男兒的第一個榜樣,人生的第一個生命原型。父親的角色在家庭中是不能夠或缺的。

在《母愛的學問:名人憶母親》中我說過,與一般的選本不一樣的是,我是用一雙教育的眼睛來選編的。我希望,這本書,不是一般的文學作品,而是兼具文學性與教育性的讀本。《父愛的力量:名人憶父親》也是如此。

因為教育,朱永新的個人生活

和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

中華讀書報:看完《書香政協滿庭芳》,我非常感動。朱老師為教育,走了太多路、做了太多事!可是,好像又可以只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一生只為教育。您覺得呢?您如何評價自己所做的一切?如何概括自己20多年為新教育所付出的一切?

朱永新:這樣說也是可以的。第一,我自己的成長得益於教育,得益於閱讀。我一生沒有離開教育,一開始在大學從事教育,擔任蘇州市副市長也是分管教育,我所在的中國民主促進會60%的會員來自教育界。我的每一份工作都和教育緊密相關,本職工作和業餘愛好、和興趣緊密聯繫在一起是特別幸運的一件事。從睜眼到閉眼,我的所有時間都關乎教育,有時為政府,有時為政協,有時為黨派,有時為自己做研究、做閱讀。

有人曾經講過, 教育在人類所有事業中是最偉大、最關鍵、最基礎的事業,涉及人的成長,從國家、民族來說也是涉及國家、民族的力量。因為教育,我的個人生活和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

中華讀書報:您的許多文章和觀點,特別有啟示意義。我想您是身體力行地實踐了作為教育家的職責。您認為理想的教育是怎樣的?您有偶像嗎?

朱永新:我專門寫過一本書《我的教育理想》,談到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校長、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等。偶像當然有。每個人在成長曆程中都有偶像或榜樣。新教育的生命敘事理論認為,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書寫一個故事,每個人既是自己故事的主人公,又是自己故事的作者。有些人能把故事寫成偉大的傳奇,有些人寫成平庸的故事,有些人甚至寫成了事故,最關鍵的是你選擇了什麼樣的生命原型、自我鏡像、人生榜樣。

在敘寫生命故事時,我們和小說家寫作一樣,總要尋找原型,像誰那樣活著就可以成為誰。我寫過一篇文章《像孔子一樣做老師》,孔子就是我的偶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蘇霍姆林斯基也是我的偶像。他16歲開始做老師,一生筆耕不輟。我關於閱讀的理念,就得益於蘇霍姆林斯基;在中國還有「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陶行知先生。我現在是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他也是我的人生偶像;我們民進的前輩葉聖陶先生也是我的偶像。我還選編了《葉聖陶教育名篇選》。這些人的著作我都系統閱讀過,有些還看了不止一遍。他們是我非常崇敬的偶像。

中華讀書報:您如何看待新教育的前景?

朱永新:總體上我是樂觀的,但還是很有危機感。新教育的發展取決於我們的努力和專業化水準,如果我們不能與時俱進,不能源源不斷地給學校的一線教師提供專業支持,遲早也是會被淘汰的。為了能夠讓新教育的課程、項目不斷提高專業化水平,新教育研究院先後成立了閱讀、家庭教育、生命教育、科學教育、藝術教育等10多個專業化團隊,為可持續發展做了許多準備,也能夠持續為學校提供更好的專業支持。

新教育實驗從蘇州的一所學校,星火燎原,發展到現在的規模,我們一直如履薄冰。我們一直在研究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2019年我出版了《未來學校》,提出要推進教育的結構性變革,推動學校教育方式的變革、學習方式的轉型。很多年前我就一直呼籲,應該儘快建設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網絡教育資源平台(線上學習中心),近些年在線學習逐漸成為全民終身學習的重要實現途徑和參與方式。特別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從國家到地方,在建設和推廣應用在線教育資源平台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

語文教育改革跟我們的閱讀理念也密切相關。新課程改革方案出台、《家庭教育促進法》頒布後,很多教師說,跟著新教育走沒錯。新教育基本引領了語文教育的改革、家校合作的方向。最近,我們在關注碳中和教育的問題,希望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教育,把人作為生態教育的一部分。我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成長。

中華讀書報:您是理想主義者?

朱永新:我是行動的理想主義者,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中華讀書報記者/舒晉瑜)

探路者——新教育,我們一直在路上

新教育實驗的年度報告——為中國教育探路者,我們一直在路上

朱永新和新教育人的閱讀觀——閱讀推廣實踐創新,我們一直在行動

朱永新:探路未來教育的「行動派」——行動是改變命運的根本途徑

行動的和理想主義的——一個家長眼中的朱永新和他的《新教育》

閱讀如太陽和明月——專訪朱永新|中國的「閱讀傳教士」

朱永新:振興鄉村教育的出路在哪裡?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分會:關於發展團體會員、個人會員的通知 (或加【守望新教育】編輯陳東強:qdc0828 微信。非常勿擾!加微信時需說明個人尊姓大名、單位和身份。)

陳東強,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實驗分會常務副理事長、新教育理事會副理事長、新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歷任山西省絳縣教育局局長等職。 曾獲中國教育報2011年全國推動讀書十大人物」和中國教師報2012年「全國第二屆教育局長峰會之全國十大最具思想力教育局長」等殊榮。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幫助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同道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c17c639a6646e6c70997e8e6c62aa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