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他們哭他們經歷的,他們笑他們擁有的

2019-10-29   子戈說電影

《少年的你》不適合糾結的人看。

特別是我這種明明很感性又總是強撐理性的人。

看完電影的這幾天,我幾乎快分裂了。心裡默默揪著花瓣,在「喜歡」與「不喜歡」之間徘徊。

直到此刻,我仍然能聽見花瓣落地的聲音。

不管了,不如就把這樣的糾結原封不動地寫下來吧。

儘管它不夠篤定,但卻足夠真實。


01 電影院裡

電影落幕時,坐在我前面的女孩已經泣不成聲,不知她想起了什麼。

毫無疑問的是,《少年的你》是一部情緒型電影。

而且它營造情緒的方式,不是靠煽情,而是靠純熟的電影語言。

影像上,它大量運用特寫鏡頭,拍演員的臉。

為的是透過面部的細微表情,直擊人物的內心。

驚恐、委屈、害羞、堅定……

這些妙到毫巔的情緒,絕非喜怒哀樂可以概括,也唯有大螢幕上的特寫鏡頭可以捕捉。

再來,聲音

在這部電影里,聲音是無法忽視的存在。

教室里嗡嗡的讀書聲,圍觀者七嘴八舌的私語聲,手機信息接踵而至的提示音,汽車飛馳而過的嘯叫聲,還是聽上去隨時可能闖入的重重的砸門聲……

這些聲音共同烘托起一個極端壓抑的氛圍,壓得人喘不過氣,亟待釋放。

還有,調度

例子俯拾皆是。

比如開場。

陳念回到教室,戴上耳機,英語朗讀聲響起。

突然,所有人像是聽見了什麼紛紛抬頭,之後衝出教室。愣了幾秒後,陳念才意識到,跟著沖了出去。

此時的校園已經成了大型圍觀現場,樓上樓下擠滿了人,只留下中間一塊空地。

陳念自人群中怯生生地走出,不斷靠近那片空地的中心。隨後她脫下衣服,蓋在了跳樓身亡的女生的臉上。

這一連串的調度,無比精準。

它營造出了一個身在群體中的個體的巨大的孤獨感。

同時,它也是一種表意。

原本對外界漠不關心的陳念,此刻卻站在了冷漠人群的對立面。

她的位置就決定了她的命運,很快,我們會看到,她即將成為繼死者之後的下一個霸凌對象。

影像、聲音、調度,將影片冷冷的暴力氛圍推向了極致,為的是靜待暖意的降臨。

那暖意,來自小北,一個無依無靠的少年。

陳念與小北相遇後,兩個失意的人在彼此身上尋回了久違的人世溫暖。

他們之間仿佛有一條無形的絲線,牽絆著彼此,也印證著彼此。

就這樣,小北成了陳念的隱形守護者,成了她的影子。

因為小北堅信:只要有影子在,就意味著陳念正走在陽光下。

然而,一場意外卻毀了一切。

看《少年的你》,就像坐過山車一樣。

玩的不是故事,不是情節,而是最最直接的情緒體驗

起初,你會跟隨陳念進入霸凌世界的最幽暗處,近距離感受恐懼、無助,感受那些有恃無恐或熟視無睹的眼神。

隨後,當小北出現,陳念的世界一下子亮了起來。

直到意外發生,一切已無可挽回。小北決定犧牲自己,捍衛陳念繼續追求幸福的權利。

在這之中,最令人動容的,就是分別審訊的一幕。

鏡頭不斷在陳念和小北之間切換,他們在不同的房間裡對警官說著同一套謊言,只因為,他們唯有彼此可以相信。

那一段釋放的情緒,簡直太有衝擊力了。

當然,令人難忘的還有影片最後兩個人的隔窗相望。

微笑混著淚水,相對無言。

他們哭他們所經歷的。

他們笑他們所擁有的。


02 回家路上

看完電影的回家路上,情緒漸漸散去,理性重又回來。

我意識到,在洶湧的情緒背後,有更重要的事情被忽略了。

那就是:《少年的你》試圖去完成的現實批判,是否也隨著情緒的高濃度釋放而被徹底稀釋掉了呢?

別忘了,這部電影的切入口極其嚴肅,關於「霸凌」。

而且,它在前半段的表達上也並不畏首畏尾,而是力求尖銳,力求全面。

讓我們再回到開場的那個鏡頭,陳念獨自一人站在屍體旁,被層層的人群包圍著。

這個畫面直觀地呈現出一種結構,也是影片探討「霸凌」這一話題時所用的結構。

那就是:以「霸凌」為圓心向外輻射,觀照到所有相關者。包括漩渦中心的人、旁觀者、學校、家長、社會……並試圖在這個立體的群像中,找出霸凌的因和可能的果。

這一嘗試,絕對是值得稱讚的。

它首先指出了霸凌的「因」。

片中的霸凌者魏萊,生在富裕家庭,母親從小灌輸給她「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而父親對她極其冷漠。

正是家庭的缺憾,塑造了魏萊的殘忍。她欺負弱小,既是宣洩,也是變態的觀念所致。

講清楚這個因格外重要。

它實際告訴我們:「霸凌」並不源於個體的惡,而源於某種制度性的惡。

儘管霸凌者可恨,但也可悲。

其次,當霸凌事件發生後,那些可能的干預機制都發揮作用了嗎?

很遺憾,它們通通失效了。

校方只想著息事寧人,迅速開除了班主任和涉事學生,然後不再過問。

陳念的母親常年在外躲債,也無法給她提供必要的保護。

至於警方,也無能為力。他們沒能成為捍衛正義、保護弱者的角色。

而陳念,也只能眼睜睜看著那些霸凌者逍遙法外,繼續對自己施害。

那麼,誰來保護少年?

這是影片針對「霸凌」這一課題發出的質問。

而它給出的答案,溫暖中又透著絕望。

最終,恰恰是小北——這個社會邊緣人,他不屬於學校,沒有家人,更沒有社會身份,但正是他,給了陳念最最堅實的保護。

可是,這個保護者由於缺乏合法的身份,也註定將會以失敗告終。

他的失敗,更是殘忍。

因為他是混混,警方把他抓去訊問,導致陳念失去了保護,從而遭遇到片中最悽慘的一次霸凌。

自此,故事不可挽回地滑向了徹底的悲劇。

魏萊死不死,都已經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影片讓我們看到了一場霸凌發生後,保護機制的系統性潰敗。

學校、家庭、社會,它們通通沒能成為少女的保護者,而唯一願意保護她的人——小北,也終究會在千瘡百孔的現實面前無力地倒下。

這還不算完,影片進一步向深處挖掘。

究竟是什麼加劇了旁觀者的冷漠?是他們天性如此,還是教育使然?

隨著更多細節的呈現,我們漸漸靠近了答案。

當警官來調查「霸凌事件」時,上課鈴響起,老師趕緊勸說:「讓孩子先去上課吧,別耽誤了學習。」

陳念的座位被潑上了污水,當她走進教室時,所有人只是匆匆看了一眼,又低下頭盯著課本。

再加上那一聲聲洗腦式的高考宣言,黑板上大寫的高考倒計時……

這些加起來,是什麼?

沒錯,是這樣一句話:「別想別的,高考才是你們唯一重要的事情。

就連那些霸凌者們,雖然被退了學,卻仍然可以參加高考,理由同樣是:「這是她們一生最重要的時刻,應該再給她們一次機會。」

不可否認,高考確實很重要。

而《少年的你》想要提醒我們的是:如果所有人一再告訴孩子,高考是他們唯一重要的事情,那麼在這種不可動搖的單一信念背後,一定會有比之更重要的東西被我們徹底犧牲。

比如:自尊

被霸凌者忍氣吞聲,只為熬過高考,遠走高飛。

比如:同情心

見到同學被霸凌,視而不見,繼續埋頭於課本。

再比如:良知、道德感、正義感……

這所有的所有,就構成了人性中最柔軟的一面。

說白了,就是「人味兒」。

當少年們在「唯高考論」的召喚下埋頭廝殺時,他們或許拾起了「堅硬」,但丟掉的正是這個東西。

由此我們看到,《少年的你》由「霸凌」這一話題深入,實際有著很尖銳的表達。

但很可惜,這份尖銳很快就消融在了溫暖和感動里。

當陳念與小北的感情線漸漸成為主導,當類型化的敘事慢慢取代社會批判的框架,影片已經在一條高開低走的河道中,順流而下。

我不是說,情感不重要。

只是,用它來消解現實力度,有些可惜了。

就像是腦袋上頂個大傷口走在陽光里,最後疼的人都忘了傷口,還以為是陽光的副作用。


03 此刻

花瓣落下的聲音,還在繼續。

很多情節都模糊了,但有兩處情節,我記得格外清晰。

第一處,是一個畫面

警官鄭易敲開陳念的家門,說道:「陳念,魏萊死了,你是嫌疑人。」

如果未來真的死了,兇手到底是誰?

是少年,還是成人?

第二處,是一組鏡頭

高考終於開始,學生們一個個闖入考場的警戒線,仿佛走進「殺人現場」。

隨後監考老師撕開試卷的封條,與之並置的鏡頭是挖土機找到了「魏萊(未來)」的屍體。

等到考試結束,陳念再次回到學校,滿天的白色試卷落下,像是一場祭奠。

導演想要表達的都在這組鏡頭裡了,已無須多言。

這所有的所有,都屬於《少年的你》。

寫到這裡,我也終於不再糾結。

我突然明白,當我過於陷入對一部電影「好壞」的評判時,其實我無法真正走近它。

想到這兒,我心裡的聲音,也終於停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