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之時,迫於我們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局限性,課本上所學大都是通俗易懂的白話文,而寓言故事作為從古代流傳下來的經典,往往通過一個很淺顯的故事講明白一個道理,而且故事詼諧有趣,淺顯易懂,所以老師和家長也講給了我們許多。
如小時候最開始學的畫蛇添足,揠苗助長,後來的畫龍點睛,刻舟求劍,無不是通過一個又一個經典的故事向我們傳達著最深刻的道理,其中有一篇名為鑿壁偷光的,這篇故事相信很多人聽過,但是主人公匡衡長大之後做了什麼?課本上沒有說,語文老師也不願意講。
至於原因呢,其實就是這位年少刻苦的主人公匡衡後來誤入歧途,並未向好的地方發展,甚至成為了百姓痛恨的妥妥的反面教材,所以他長大之後的事情課本才沒有提及。
少年鑿壁偷光的匡衡
這篇寓言出自漢代劉歆筆下的西京雜記,是民間謠傳還是確有其人暫時不作考慮。單單從名字來看,就知道其實匡衡的家境是不太好的,原文中提到匡衡勤學而無助,也就是說,匡衡小時候在學習方面還是很勤奮的,但是晚上看書時卻沒有燭火照明。
從這裡看,雖然匡衡家裡條件艱苦,但是他在學習方面確實很努力,自然不可能是專門找晚上沒有光亮的時候看,應該是從早到晚,一直在勤奮讀書,但是家境貧寒的他晚上連珠光都沒有,為了能夠繼續學習,只能鑿開牆壁,偷用隔壁富裕鄰居家的燭光繼續學習。
魯迅先生說過,讀書人的事怎麼能叫偷呢?所以應該是借光讀書,你以為匡衡小時候僅僅是讀書而已嗎?就他家的現實狀況自己僅存的那幾本書很快就讀完了,於是匡衡開啟了勤工儉學的典範,鑿壁借光的他看到了富有鄰居家的書其實很多。
所以匡衡就跑去鄰居家做工,進而發現了鄰居家雖然富有,藏書也很多,但是鄰居卻不識字,匡衡看到這樣的結果心裡沒有形成讀書無用論已經是難能可貴,相信我們大多數人如果是匡衡,看到目不識丁的鄰居家財萬貫,自己勤奮苦讀卻一貧如洗,早就放棄了。
但是匡衡不同他的眼光長遠,他勤工儉學連工錢都不要,只是要求讀鄰居家的書,鄰居倒是很開心,這些書放在他家如同雞肋一般,食之無肉,棄之有味,索性就直接借書給他,於是,匡衡苦讀五年,為自己積攢了很深厚的文學功底。
中年仕途改變的匡衡
對於匡衡來說,雖說他苦讀了五年的書,但是終究才學有限,面對朝廷中央上的考試終歸是有些吃力的,所以考了八九次也才當了個芝麻大點的官,但是,匡衡就和我們現在的大多數高中生一般,雖然成績一般,但是總有那麼一兩科成績非常好,也就是俗稱的偏科。
匡衡雖然在其他方面有所欠缺,但是唯獨在詩經方面特別擅長,攻讀之下造詣很深,對於詩經之中的風雅頌總是能通過自己的理解巧妙的解讀出來,當時就有很多人佩服他的獨到見解,事情很快就傳到了漢元帝的耳朵里。
不得不佩服匡衡那逆天的運氣,漢元帝對他的獨到見解很是讚賞,命他在朝中做官,由此一來,匡衡的仕途徹徹底底發生了改變,由原來的屢屢不得志,到現在的平步青雲,一飛沖天,可以說有皇帝撐腰的他誰也不怕。
由於當時皇帝的寵愛,匡衡很快就坐到了主管監察的御史大夫的位置上,監督著朝中百官,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當時丞相因病離世之後,匡衡再次被提拔,坐上了丞相的位置,操持全國政務,可以說是權傾一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誤入歧途的匡衡
俗話說高處不勝寒,一個人所處位置越高就越想索取更多金錢和權力,小時候餓怕了,長大一旦大展宏圖就會有更大的占有欲,當時的匡衡位高權重,皇帝也對其封侯賞爵,也就是說擁有自己的封地。
可能是自己小時候吃夠了苦頭,再也不滿足於那個被自己鑿破的小房間,於是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從中作梗,私自擴大封地,非法占有國家土地,迫於他當時的職位很多人也是敢怒不敢言。
後來,朝中出現宦官,結黨營私霍亂朝政,當時的漢元帝逐步昏庸,不但不加制止反而加以任用,一度導致大權旁落於宦官之手,匡衡當時身為丞相,沒有及時勸諫漢元帝糾正錯誤,反而站錯了隊,選擇和宦官相互勾結,同流合污。
向漢元帝提出了數條壓榨百姓的措施,在宦官的攛掇和丞相匡衡的「大力支持」下,這些荒謬的律條竟然得以實施。蠻橫無理的政策對於百姓來說無疑是加重了肩上的壓力,但是身為丞相的匡衡對百姓的怨言卻是充耳不聞。
貪贓枉法之匡衡的下場
匡衡除了貪贓枉法,欺壓百姓之外,還有很強的嫉妒心理,當時的武將抗擊匈奴,立下了汗馬功勞,皇帝對其大加讚賞,想要表彰其功勳,但是此時的匡衡心理不平衡了,不斷地向皇帝上書,汙衊誹謗這位有功之臣,無奈之下,只好大大削減了對他的獎勵。
然而事情到這裡並沒有結束,匡衡認為這樣的人留在朝中早晚會構成對他的威脅,於是在新帝繼位之後,趁皇帝龍椅還未坐穩,汙衊這位將軍犯有欺君大罪,要求新帝將其處死。
但此時引起了朝中多位大臣的不樂意,聯合勸諫之下才保住了其性命,但是其官職卻是一擼到底,從戰功顯赫的武將直接被貶為庶人,自此碌碌無為。
匡衡的這種做法最終引起了眾怒,朝中多位大臣群起而攻之,即使身為丞相的他也難以堵住悠悠之口,最終也是被罷免,成為了普通人,最後在世人的唾棄聲中鬱鬱而終。
曾經年少時我們學習的榜樣最後卻落了個遺臭萬年的下場,這也是語文老師不願講的原因,但凡提到鑿壁偷光,只說少年匡衡,可見權利與地位給人的誘惑即使是勤學苦讀的天縱奇才也難以抗拒,何況是平凡的芸芸眾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