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推薦一本歷史書:《中華國寶之謎》中華歷史比較重要物質文化

2019-10-21     專屬西安楊軍的帳號

哈嘍,大家好,今天給大家推薦《中華國寶之謎》這本歷史書,希望大家喜歡。

想看更多歷史書推薦請點擊右上角關注

《中華國寶之謎》封面

《中華國寶之謎》僅是介紹一些中華歷史上比較重要物質文化的通俗讀物。既然是通俗讀物,就要以講故事為主,要有趣味性,要有知識性,要通俗易懂。

然而,究竟什麼是謎呢?某器物未見記載,而突然冒了出來,可以認為是謎;某器物本來見於記載的,後來又下落不明,也是一種謎;人們對某器物有多種不同的解釋是一種謎,某器物經過多少收藏家歷盡千辛萬苦的收藏、保護是一種謎;某器物的真偽爭論也是謎……有些謎已經解開,有些謎則尚在探索中;有些謎可能永遠無法水落石出,有些謎則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的深入,新的考古發現等,會在將來找到答案——謎是多種多樣的。

在眾多的同類讀物面前,這本小書的寫作堅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儘可能介紹新的考古發現和其他新發現。

二是反映了作者部分最新的研究成果。

三是在眾多已有觀點的基礎上提出新見解。

四是有選擇地介紹作者的所見所聞,而這些見聞往往於其他信息媒體不易讀到。

王廷洽,男,上海人。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教授。現任上海師範大學博物館副館長:王要研究方向為先秦史、中國古代文獻學,曾發表表《<離騷>題義新解》、《<詩經>與漁獵文化》,《論荀子的國家觀》等學術論文五十餘篇。

如果說,世界上有一門無人不參與、無人不受影響的學問的話,那就是歷史。

每個人,無論他(或她)是否願意,實際上都是人類歷史的組成部分,他(或她)的一切活動都是歷史的一部分,儘管不一定被以文字記錄下來,甚至沒有留下任何可供復原的信息。即使是完全沒有歷史意識的人,也避免不了歷史的影響,一般來說,他(或她)在一生中總要追溯家族或個人的往事,也不能不受到這些往事的影響。一個人的經歷再豐富,所處的時代再重大,與人類悠久的歷史及其壯闊的波瀾相比就顯得極其渺小,微不足道。正因為如此,歷史能給人理念、知識、智慧、樂趣和享受,是其他學問所無法替代的。另一方面,要了解一個個人、群體、社會、民族、國家乃至全人類,也必須從其歷史入手。不了解其歷史,就無法理解其現狀,也難以產生真實的感情,維持必要的信念。所以梁啟超曾有這樣的說法:「史學者,學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

但到目前為止,時間還是不受人類控制的客觀存在。除了少量遺蹟遺物外,人們無法直接觀察過去存在過的事和人。儘管歷史是過去曾經出現過的事實,但想了解歷史,只能通過能夠顯示或反映這些存在的信息(主要還是文字)的記載。隨著資訊的發達,文字以外的信息,如照片、圖像、音像、實物等今後也會占越來越大的比重。但無論如何,歷史都不可能是以往直接、簡單的復原,只能是後人有意識、有選擇的記錄。所謂「意識」和「選擇」,不僅是指歷史的敘述者,而且也應該考慮歷史的接受者。同樣的史實,不同的敘述者完全可能選擇不同的角度,採用不同的側重點,運用不同的敘事方法,寄託不同的感情,同時也應該考慮針對不同的對象。

歷史學者應該明白,絕大多數歷史愛好者了解和學習 歷史的目的不是為了研究歷史,而是為了獲得信念、知識、智慧和樂趣,所以必須根據他們的需要,提供他們便於接受、樂意接受的讀物,而不能一味強調學術性和專業性。近年來,戲說歷史充斥於影視,固然使歷史學家不無憂慮,但另一方面也正說明民眾對歷史有十分濃厚的興趣。如果我們「正說」歷史時也能寫得生動可讀,引人入勝,何愁缺乏讀者也就不必擔心真正的歷史不為人所知了。

這套《話說中國千古之謎系列》共九冊,達數百萬字,分別是《大唐王朝之謎》、《大宋王朝之謎》、《大明王朝之謎》、《大清王朝之謎》、《中華民國之謎》、《中國宮廷之謎》、《中華國寶之謎》、《中國王陵之謎》和《中國帝後之謎》。作者都是上海高校的歷史教師或專業研究人員,我與他們雖然素不相識,但了解了這套書的概況後,感到他們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盡了一位歷史教師的職責——不但要在課堂上教歷史,還應該向全社會普及歷史。

或許有人以為,近年來圖鑑、故事體的歷史普及讀物已經出版過不少,如上海就有辭書出版社的《中華文明傳真》、人民出版社的《中華文明通史圖鑑》,最近出版的《話說中國》更是產生相當大的影響。這些高質量的讀物大多簡明扼要、圖文並茂、雅俗共賞,備受讀者歡迎。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前提下,根據不同讀者的需要加以選擇;在確保學術水準的同時,儘可能採用生動活潑的敘述方式;在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上,注重知識性和趣味性——是這些讀物的共同特點。只要做到了這些,這類書應該多多益善。而對我們這個擁有上億讀者的國家來說,對我們這個有著數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來說,已經出版的這些書是遠遠不夠的,何況不同的作者和不同的讀者都會做出自己的選擇!所以我相信,這套書也會受到讀者的歡迎。

至於書名所說的「謎」,只是一種敘述的方法,作者提供的還是「謎底」——歷史真相。其實有的謎早已不成其謎,已有公認的答案;有的卻不只一個謎底,還有的至今尚無謎底,或許永遠不會有謎底。這不是作者偷懶,或故意留一手,歷史就是這樣——是千古遺憾,也是永恆的魅力。讀者有興趣,不妨自己也去找找謎底!但歷史本來就是個大迷宮,小心別走進死 同。

葛劍雄

2005年7月

前言

作為一個古老的民族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是基於它數千年積澱的豐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蘊。所謂文化或文明,我們通常可以分為精神的和物質的兩方面來認識,而歷史上的精神文明總是通過物質文化而得以昭彰的。文物是物質文化的載體,每一件文物本身又凝聚了設計者和製做者的思想觀念和湛的技藝,能反映社會和時代的 俗和風貌,是歷史的見證,科學技術的見證,藝術的見證,文明成就的見證。正是由於傳世或出土的文物凝聚了歷史、藝術、科學和風俗等諸方面的價值,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和人們收藏的興趣,久之,文物又成了一種特殊的商品而被賦以「古董」之名,而且具有難以估量的市場價值。又由於每一件文物所具有的價值不同,專家們為文物定出級別,有珍貴文物、普通文物之別,具有特別重大價值的文物還可以稱為「國寶」。物以稀為貴,有些新出土的文物雖然並不一定特別珍貴,如安徽六安、陝西眉縣發現的類似錢幣的器物,有可能是西漢錢幣中的「白金三品」,如果一旦被證實,那麼首次發現的西漢銀幣也就比較珍貴了。

盛世出寶物。中國經歷了百年滄桑後迎來了一個太平盛世。社會各界對文物工作十分重視,博物館的建設飛速發展,以往僅限於達官貴族的愛好與收藏,現在人民大眾也有機會親眼目睹各種各樣美侖美奐的中華珍寶。為了讓民眾能了解國寶,增強愛國心,現在各種媒體的宣傳力度是很大的,有專門的報刊和書籍,有的報紙開闢專欄,電視台、電台也有專門的節目,網絡上更有五花八門的相關知識。可是有些知識是陳舊的、不真實的,如一種錯誤知識認為,「傳國璽」是玉工孫壽用和氏璧刻制的,其文字為鳥蟲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或「受天之命,皇帝壽昌」等。其錯誤之一是,秦始皇統一文字用小篆體,豈能立法犯法而用鳥蟲篆其二,玉璧形體較薄,且兩面刻有紋飾,若再磨去紋飾,改刻璽印,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讀者在閱讀時,就應該像鑑定古器物一樣,對各種媒體傳播的知識也要有所鑑別。

本書雖然名為《中華國寶之謎》,可是由於限於體例的要求,必須具有一定的「謎」,決定了它僅是介紹一些中華歷史上比較重要物質文化的通俗讀物。既然是通俗讀物,就要以講故事為主,要有趣味性,要有知識性,要通俗易懂。

然而,究竟什麼是謎呢某器物未見記載,而突然冒了出來,可以認為是謎;某器物本來見於記載的,後來又下落不明,也是一種謎;人們對某器物有多種不同的解釋是一種謎;某器物經過多少收藏家歷盡千辛萬苦的收藏、保護是一種謎;某器物的真偽爭論也是謎……有些謎已經解開,有些謎則尚在探索中;有些謎可能永遠無法水落石出,有些謎則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的深入,新的考古發現等,會在將來找到答案——謎是多種多樣的。

在眾多的同類讀物面前,這本小書的寫作堅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儘可能介紹新的考古發現和其他新發現。比如《圓明園四十景圖》之回歸祖國,雖然已經由文物部門作了高科技複製和發行,但是畢竟價格昂貴,數量有限,作者既已親眼目睹,於是在書中寫了專篇。又如在上海博物館展示過的陝西省發現的何家村窖藏金銀器,不僅數量可觀,而且器皿品質高,種類繁多,引起了中外文博界的普遍關注,我們在書中也寫了專篇。

二是反映了作者部分最新的研究成果。如在介紹傳國璽時,認為秦始皇根本沒有製作過什麼傳國璽,而是他的六方實用璽在漢朝代代相傳而有了「傳國璽」之名。魏晉南北朝期間,群雄紛爭,又不知傳國璽的原委,於是紛紛自製了象徵「君權神授」的璽印,編造神話故事,實為符瑞說的產物。這一研究結果已經發表於拙作《中國印章史》,現在藉此機會再度向讀者介紹。

三是在眾多已有觀點的基礎上提出新見解。如大禹鑄九鼎的問題,根據史書記載則有之,而至今未見實物,又據考古獲得的青銅器,證明那時並未掌握鑄造大型青銅器的技術,而學術界僵持在兩種相反的意見上。作者從「革故鼎新」的成語得到啟發,認為夏有九鼎,商湯滅夏,獲得夏九鼎,毀夏九鼎乃是殷革夏命的一項措施。商也鑄造九鼎,這在技術上已無疑問,史書也明確記載武王克商,把九鼎遷走,可是後來楚莊王想一賭九鼎的真容,周室卻派王孫滿說了一通「在德不在鼎」之類的話作搪塞,其實毀商之九鼎恐怕也是周革殷命的一項措施。周也鑄造九鼎,可是秦統一後,秦始皇確實派了一支軍隊去洛遷鼎,結果只獲得八鼎,還未必真的是周之九鼎中的八鼎,恐怕是周王室自毀或自埋重寶。這一見解雖然沒有過硬的證據,卻是合情合理的。

四是有選擇地介紹作者的所見所聞,而這些見聞往往於其他信息媒體不易讀到。如民國政府在「九·一八」後組織的故宮文物大遷移,過去鮮為人知,筆者在1980年代初曾聽恩師沈熙干先生講述過。沈熙干先生曾為南京政府文物工作組的專家之一。現在雖然已經將故宮文物轉移到大西南以及後來民國政府又怎樣將文物運到台灣,建立台北故宮博物院的事實公之於眾,但是沈先生講述的民國政府僅運走近3000箱文物的原因,人才才是真正的國寶,也是十分重要的。筆者在講述「故宮出海」的故事時作了介紹。又如西周晉侯蘇編鐘16件,其中14件由著名的青銅器專家、前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先生從香港古董市肆購回,人皆以為偽器,及另外兩件在晉侯墓地回填土中發現,證實了晉侯蘇編鐘確為西周古物,16件編鐘的銘文並非單獨成篇,而是「連篇累牘」的。馬老慧眼識寶的故事也是十分生動的。還比如宣德爐問世後成了天下名器,明清兩代不時有仿製品,現當代也有不少假冒者,以至於不少朋友動輒便問宣德爐。有不少專家認為,宣德爐的真偽問題很難說清,很難鑑別。及筆者讀到于謙所編《宣德鼎彝譜》,又見十三陵內和青海省矍曇寺內大型宣德爐,以及某清真寺內鑄有迴文的墨色宣德爐,才知宣德爐的真偽問題是可以講得清、可以鑑別的。首先鑄造宣德爐的銅材是經過十餘次提煉的優質暹羅銅,當時稱為「風磨銅」,其色黃亮,有珠光寶氣,而鍍金或摻以黃金之謂者皆非,而墨色者是以墨點色而成。底款則為秀麗的趙體楷書文「大明宣德年制」,壁厚體重,造型仿宋朝定、均、汝諸官窯鼎彝。

總之,我們在堅持做了以上這些努力後,這本小書也就具有一定的價值。當然,缺點和錯誤是在所難免的,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王廷洽

於上海師範大學博物館

=======================================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您評論、關注、轉發、收藏。或加入頭條號、微信公眾號「專屬西安楊軍的帳號」,發布一些個人喜愛的紀錄片推薦文章內容,歡迎關注。

《中華國寶之謎》目錄

《中華國寶之謎》目錄

《中華國寶之謎》目錄

《中華國寶之謎》正文

《中華國寶之謎》正文

《中華國寶之謎》正文

《中華國寶之謎》正文

《中華國寶之謎》正文

《中華國寶之謎》正文

《中華國寶之謎》正文

《中華國寶之謎》正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8jv620BMH2_cNUgqy0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