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你想要什麼?
你在這裡,靠這麼近,
你是陰性的、苛刻的,
以你妒忌的百葉窗
審查我的思想。」
蘇佩維埃爾詩選[法] 于勒·蘇佩維埃爾吳燕南 譯
請願書
噢,死者們,你們還未學習如何死去嗎,
當只需要一勞永逸地閉上雙眼,
直至這眼皮的刺癢連同妒忌
一起消失?
讓愛情重拾關於遐想的課程,
讓我們的生命重獲牧場的蔥鬱。
別為了導致我們暫時的衰竭,
把你們的手指這般放在生者的心上,
再一直品頭論足,
用你無詞的言語。
別在夜晚靠近我們,
對我們傾倒疾病,
別把你們與我們的思想混淆,
如同混淆新鮮血液與受傷牲畜。
別阻止我們這隻手,它不屬於你們!
別這樣看我們的關節與膝蓋。
任果實在它的閒暇深處成熟,
別讓突來的悔恨腐壞了它。
這奔騰的小馬,這狗,這烏鴉,
輪到它們了,任它們躺下。
這是靈魂活潑的孩子們
在令人驚惶的樓梯上跑上跑下的時間。
就讓人們看著生命欣然赴約,
自白日的第一隻鴿子直至狼的黑夜。
就讓路上的石子趁沒人注視
在重新守衛前稍稍變換位置。
就讓人們在最忠於大地的村莊裡
聆聽深海中珊瑚成形。
為讓·安熱利[1] 而作的悲歌
給亨利·普拉 [2]
為遏抑它的訴苦,
夜晚看向遠處,
天空繼續趕路,
而讓在瞄準他的
星辰下低頭。
給他你的手,
他是最糟的盲人,
他垂下眼睛,
卻再不能抬起。
他不知該怎樣
才能一直走到白天,
誰能觸碰到
昂貝尓教堂的鐘塔。
死者們行動笨拙,
被星辰妨礙。
風為膽怯的姿態
恰到好處地缺席。
遠方,從峰頂到峰頂,
零星的雪在等待
安熱利把它們猜中。
輪到他活著
來看我們了,
輪到他走到窗前
拉開窗簾了。
輪到他追隨
一個孩子的主意,
看一隻野兔
倏地鑽進林中。
讓·羅拉涅,你是否
等得太久?
然而我為你戰慄,
再無法戰慄的你。
[1] 讓·安熱利(Jean Angeli,1886—1915),法國作家,出生於多姆山省的市鎮昂貝爾,曾用筆名讓·羅拉涅(Jean L』Olagne)。他與亨利·普拉是好友,共同創作過作品。
[2] 亨利·普拉(Henri Pourrat,1887—1959),法國作家。1925年,蘇佩維埃爾與他相識。後來,蘇佩維埃爾還將自己1927年出版的詩集《奧洛龍-聖瑪麗》贈送給他,並題詞:「給亨利·普拉,紀念我們在昂貝爾附近的漫步,以及我們的友誼。」
Jean Dubuffet|Hobbies (1962)
卡納瓦雷博物館
無身的連衣裙,無腿的連衣裙,
不缺一顆紐扣的連衣裙,
這缺席的喉嚨有著怎樣的激動?
跳得多快,
這顆僅是回憶的心?
耳朵靠近上衣,
像死者的醫生,
我還能聽到
血液和它的輕快隨從嗎?
絲綢的胸膛鼓鼓囊囊,
這是灰色粉色的海灘,
然而衣袖多麼平順,
去尋找電熨斗,
去尋找柔軟的肚腹和脾臟。
去找到,如果你辦得到,
這沒有情人的女子的頭腦:
些許一七零七年的空氣,
不比孩童的拳頭大多少。
鏡 子
路程中途人們給她一面鏡子,
她會在此看到生命從她手中流逝,
一顆星星閃耀,如同一顆不規律的心臟,
時而跳得過快,時而過於微弱。
當她最愛的鳥兒靠近,
她觀看,卻不會懂得,
她會被恐慌占據,想要看見自己的臉,
鏡子將在蔓延的寂靜中緘默不語。
移 民
我聽到我心的腳步,
它步履匆匆,離我而去。
若我呼喚,它定迴避,
要消失在遠方。
不見夜晚,亦不見黎明,
它這樣忙碌,去往何處?
它走得這般安靜,
即使我們走到終點,
答案也將是未知。
無論到達還是停止,
它都僅余殘力
吹滅它的光芒,
到那時我依舊一無所知,
除了任死亡經過,
死亡應是最先
和最後知道的。
Jean Dubuffet|The Grand Arab (1947)
小 徑
「別去摸那個騎馬
路過的人的肩膀,
他會轉過頭來,
那時將是黑夜,
沒有星辰的夜,
無弧線亦無雲。」
「那麼,這組成天空的
一切,月亮和它的行跡,
以及太陽的聲響,
都會變成什麼?」
「你們需要等待
第二個跟他一樣
強壯的騎馬的人
同意路過。」
切近的靈魂
我的靈魂追隨我的身體,
——夜以繼日,
為了成為陰影,
靈魂不需要陽光。
「靈魂,你想要什麼?
你在這裡,靠這麼近,
你是陰性的、苛刻的,
以你妒忌的百葉窗
審查我的思想。
你用葬禮的手絹
蒙上我的雙眼,
當輪到肉身
來來去去,
與路人交錯而行,
把他們觀望,
當肉身忘記遠方,
神情失望,
當肉身碰到
因觸手可及
而美妙的物品。」
Jean Dubuffet|Supervielle, Large Banner Portrait (1945)
選自《陌生的朋友們:蘇佩維埃爾詩集》,拜德雅|廣西人民出版社,2022.5
/點擊圖片跳轉購買此書/
|于勒·蘇佩維埃爾(Jules Supervielle,1884—1960),法國詩人、小說家、劇作家,生前出版的主要作品包括十九部詩集與詩文選、十三部小說與故事集、六部劇作。1949年,獲「評論家獎」;1955年,獲「法蘭西學院文學大獎」;1960年,獲「詩人王子」稱號。其作品深受里爾克、紀德、瓦萊里、拉爾博、米肖、艾田蒲、布朗肖、科克托、雅各泰等名家的推崇,也深刻地影響了戴望舒等中國詩人。
|譯者簡介:吳燕南,巴黎三大法國文學博士。閒暇時喜歡將翻譯當作閱讀的延伸,當作遇見鍾愛的文本時想從一種語言游向另一種語言的不可抑制的衝動。翻譯的法國作家有雷蒙·格諾、于貝爾·哈達德、克洛伊·德洛姆和安·杜福爾曼特爾等。
題圖:Jean Dubuffet | Group of Faces II (1946)
策劃:杜綠綠 | 排版:阿飛
轉載請聯繫後台並註明個人信息
言語必須遠遊
1945年,愛情第一次自由地遭遇了革命
神用人在灼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