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生母去世,大臣寫一篇墓志銘打動宋仁宗,從此獲得重用

2020-04-14     博史通今

電視劇《清平樂》上線,開篇便圍繞宋仁宗生母和嫡母之事展開,劇情沒有出現「狸貓換太子」的橋段,而是以更貼近史實的方式展現出來,再加上劇中的人物形象、物品陳設和語言設計,都充滿濃濃的北宋風情,因此備受好評。

不過,劇中也有一些和歷史不相符的情況,例如,在劇中,年輕的宋仁宗趙禎在親政之前就知道了生母的身份。而在歷史上,宋仁宗在劉娥去世之前,都認為太后劉娥才是自己的生母。直到劉娥去世後,才由八大王趙元儼告知實情。

《宋史》云:

後章獻太后崩,燕王為仁宗言:「陛下乃李宸妃有所生,妃死以非命。」仁宗號慟頓毀,不視朝累日,下哀痛之詔自責。

這裡的燕王,指的是八大王趙元儼,也就是宋仁宗的八叔。趙元儼被太后劉娥打壓多年,在劉娥去世後,終於說出實情,這讓宋仁宗悲痛不已,宋仁宗沒想到自己生母另有其人,而且沒有奉養過生母一日,內心非常愧疚。

當時,趙元儼認為宋仁宗的生母李宸妃乃是被太后劉娥毒死,宋仁宗一怒之下,派兵包圍太后娘家,然後開棺驗屍,最後看到生母身穿太后服飾下葬,而且全身被水銀養護,栩栩如生,宋仁宗得知劉娥一直厚待自己的生母,終於鬆了一口氣。下旨追封生母為章懿太后,和劉娥一起安葬在宋真宗陵。在下葬時,宋仁宗為表尊重,先安葬嫡母劉娥,才安葬生母李宸妃。


出於對生母的愧疚,宋仁宗還是牽連了一些官員,其中第一個遭殃的就是樞密副使、翰林院侍讀學士晏殊。《宋史》記載了晏殊的罪名:

宸妃生聖躬為天下主,而殊嘗被詔志宸妃墓,沒而不言。

一年前,李宸妃去世時的神道碑墓志銘是晏殊寫的,在墓志銘中,晏殊顧忌劉娥的權勢,只說李宸妃生育過一女,並未說她還有一個兒子(宋仁宗本人)。因此,宋仁宗認為晏殊有「欺君」之嫌,最終貶晏殊去亳州。


晏殊因為李宸妃的墓志銘而被貶,與之相反,有一個人,因為重寫李宸妃的墓志銘而得到重用在,這個人名叫孫抃[biàn]。

晏殊被貶後,宋仁宗為了感懷生母李宸妃的生育之恩,命人重寫李宸妃的墓志銘。禮部寫了一份,宋仁宗覺得內容不夠真切,讓翰林院來寫,翰林院召集院中才子,一次性寫了十幾份。宋仁宗看了幾份,都不滿意,直到他看到孫抃寫的墓志銘,文中寫道:

「章懿太后丕擁慶羨,寔生眇沖,顧復之恩深,保綏之念重。嗟乎!為天下之母,育天下之君,不逮乎九重之承顏,不及乎四海之致養,念言一至,追慕增結……」

這是一篇泣血之作,把生母之恩寫的情深意切,宋仁宗讀完感動得落淚,連忙召見孫抃。

孫抃到來後,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戰戰兢兢,沒想到宋仁宗卻說:「你給章懿太后寫的墓志銘,朕看了,非常感動,你是如何知道朕的心思的呢?」

帝嘗問曰:「卿何故能道朕心內事?」對曰:「臣少以庶子不齒於兄弟,不及養母,以此知陛下聖心。」帝為流涕。(出自《湘山野錄》)

孫抃回答道:我是庶子出身,小的時候被其他兄弟不齒,沒來得及奉養自己的生母,她就不在了,因此我能理解官家對生母的情感。

宋仁宗聽了孫抃的解釋,竟然痛哭流涕。然後,便許諾說:「卿乃至孝之臣,朕要重用卿!」史曰:

上覽之感泣。公(孫抃)自此遂參大政。

孫抃從翰林院被提拔為侍讀學士、吏部侍郎等職。孫抃寫文章的能力雖強,但為政的能力很一般,《宋史》說他「抃雖久處顯要,罕所建明」,因為沒有建樹,宋仁宗只好把他調到御史中丞的位置上,擔任諫官。


宋仁宗晚年,任命孫抃為參知政事(副宰相),孫抃才不配位,被御史彈劾,最終被罷免。

居兩府,年益耄,無所可否。又善忘,語言舉止多可笑,好事者至傳以為口實。

孫抃病逝於宋英宗時期,諡號「文懿」。


縱觀孫抃此人,其政治才能的確不高,但因為當年幫仁宗生母寫了一篇感人的墓志銘,從此被宋仁宗重用。一方面,可以看出宋仁宗用人有些感情用事,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宋仁宗對生母的真摯情感。

孫抃才不及晏殊,相比於晏殊,孫抃何其幸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5J4gHEBnkjnB-0z4t8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