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降價本是一種常態。
一方面,來自於競爭的因果;另一方面,隨著規模與技術的變化演進,這一數字化的基礎設施逐漸讓更多的企業可以放心使用,也用得起了。
亞馬遜AWS 每年都會對不同的服務和實例類型進行降價,曾連續三年每年降價12次。阿里雲過去十年,將計算的成本降低了80%,存儲成本更是下降了近9成,這些也都體現在阿里雲快速下降的價格體系之中。
但是阿里雲最近的一次降價,卻在行業內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在外界看來,與每一次戰術性調價不同,這是阿里雲面向新階段的戰略動作之一。而此舉不僅將攪動雲計算市場,也將加速社會智能化的進程。
去年年底,張勇宣布了一項組織調整,自己同時擔任阿里雲智能總裁。躬身入局、親自挂帥,是因為雲業務對於阿里集團未來的重要性在迅速提升。彼時,阿里巴巴明確了未來的主賽道就是三大方向——消費、雲計算、全球化。
在2023初,張勇提出「進」是阿里集團的關鍵字,阿里巴巴需要快速響應大環境和大周期的變化,順勢而為,順勢而進:可見,「進」的背後既是順應宏觀環境變化的需要,也是阿里自身發展的需求。
「數字化是基礎,智能化是方向,當前的人工智慧浪潮是和20年前的數字化浪潮同等重要的機會,行業正處於智能化時代的歷史新起點。」張勇認為,新一輪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將根本性地改造生產、經營等產業實踐的方方面面。
今天,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的結合正處於技術突破和發展的關鍵時刻。面對這樣宏觀環境的變化和挑戰,阿里雲的定位、打法也要順勢而變。
3月28日,阿里集團啟動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組織架構調整,形成「1+6+N」的模式,6是指6大業務集團,其中由張勇親自擔任阿里雲智能CEO。對此張勇表示,讓計算成為公共服務是阿里雲始終不變的追求,未來核心是做好兩件事情:讓算力更普惠,讓AI更普及。
「翻譯」一下這句話其實就是——降價,讓更多的企業智能化跑在阿里雲上。這其實是為阿里雲下一階段的發展定下了「調子」。
4月11日,阿里雲峰會上發布自己的大模型產品「通義千問」,並且表示要把所有業務「重新做一遍」。我們都看到,ChatGPT大火之後,眾多科技巨頭的大模型紛紛落地,阿里憑藉創新的技術以及阿里雲的廣泛客戶基礎,令「飛天免費試用計劃」甫一推出就吸引了20萬企業註冊。這一次,算是阿里雲正式叩響智能化時代的大門。
緊接著,在4月26日的「2023阿里雲合作夥伴大會上」,史上最大規模降價隨之而來,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15%至50%。同時,阿里雲針對各級別分銷夥伴的佣金率都大幅提升,為歷年最高。這一次,阿里雲向合作夥伴表達了一種信心與決心,進一步清晰阿里雲的定位,並且拿出「一攬子」解決方案來與夥伴共創智能時代,爭取帶著更多的夥伴吃到時代的紅利,相當於是吹響了總攻的「號角」。
張勇所說的「進」是與時俱進,但透過這次大規模降價,可以看到阿里雲的進化、激進和進攻「三重進」。
阿里雲憑藉先發優勢和領導地位率先降價,壓力就到了競爭對手這邊,跟還是不跟,兩難。阿里雲雖然一直是中國雲計算市場的第一,但是份額也在被侵蝕,這一次的舉措帶著明顯的進攻意味,希望在拐點上拿回更多的市場份額。
進,該如何進?總攻,該如何攻?
4月26日的合作夥伴大會上,阿里雲完整地向外界輸出了面對下一階段的戰略部署,可被視為阿里雲「進攻」的三板斧:降價、被集成、大模型。
整體上講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張勇強調堅定走向「產品被集成」。怎麼理解呢?雲計算作為基礎設施,與水、電一樣也不一樣。一樣之處在於必須、必要,必不可少;不一樣之處在於,雲與業務的集成度、融合度更高,粘性比較大,一旦選擇一個雲,如果切換到其它雲的成本會比較高。「被集成」,不僅可以更好的爭取到客戶,還能更長期地留住客戶。
具體講,阿里雲重新整合了產品,最終形成 「1+3+1」的產品被集成結構:頂層為MaaS模型即服務,阿里雲向生態開放大模型能力和訓練底座;中間層為三個PaaS被集成,釘釘和瓴羊進入產品矩陣,與阿里雲平台產品構成三大PaaS被集成;底座為IaaS雲基礎設施產品被集成。
頂層MaaS,大模型如同是AI時代的輪子,每個行業都會在這個輪子上長出全新的模樣。阿里雲啟動了「千問夥伴計劃」,優先為千問夥伴提供大模型領域的技術、服務與產品支持,共同推動大模型在不同行業的應用。這次大會上看到崑崙數智、朗新科技、千方科技、中金財富、石基集團、用友網絡、亞信科技等七家行業數字化服務商成為首批夥伴,將與阿里雲聯合推進油氣、電力、交通、金融、酒旅、企服、通信行業的智能化。當然,這還只是開始,已經有更多的夥伴在推進中,這裡體現了阿里希望與夥伴共創未來的心態。
中間PaaS層,阿里雲平台產品、釘釘和瓴羊構成PaaS被集成矩陣。釘釘和瓴羊是兩個非常獨特的PaaS層服務產品,這也是阿里雲獨有的競爭力所在。釘釘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平台PaaS,越來越多的企業將自己的工作平台構建在釘釘上,上連業務,下連數據,是企業運營的基本盤。瓴羊是數據智能平台,分別覆蓋分析、營銷、產銷、客服和開發。我們知道智能時代,數據將是核心生產要素。瓴羊圍繞數據智能已經有成熟的解決方案,這將對企業智能化起到關鍵作用。
釘釘和瓴羊都是源於阿里自己的應用,在阿里內部有著非常成熟的玩法,被驗證過。這些能力拿出來更多的分享,也是阿里雲開放心態的一種寫照。
底層IaaS層,阿里雲將進一步推動算力普惠,釋放技術紅利,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阿里雲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降價。共計六類核心產品降價:彈性計算7代實例和倚天實例降價最高20%,存儲OSS深度冷歸檔降價50%,網絡負載均衡SLB降價15%,資料庫RDS倚天版降價最高40%,視頻雲和CDN降價最高15%,安全web應用防火牆降價最高30%。
阿里雲的降價當然不是只為了低價搶市場,作為中國最大的公有雲,阿里雲是憑藉規模效應和技術創新推動了降價飛輪,阿里雲自研CPU倚天710、雲作業系統飛天和雲基礎設施處理器CIPU的組合下,資料庫、大數據和AI及高性能計算、視頻編解碼等場景性價比提升了80%以上。所以說,這次降價既看到阿里雲的野心,也看到阿里雲秀出的肌肉。
當然,阿里雲在此時大降價,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雲計算的社會公共屬性,正如張勇所說:「我們要發自內心地考慮自己的社會公共性,考慮相關方的利益,堅持互信、共同發展和長期共贏。大企業天然有一種主導性,所以更要有同理心,崇尚平等,善待夥伴。」在IaaS層,我們也看到了阿里雲的利它心態。
整體來講,在MaaS層通過大模型擊穿,在PaaS層通過釘釘和瓴羊做厚,在IaaS層憑藉規模與技術做實。
阿里雲的飛輪已經轉起來了,會捲動什麼?
英偉達 CEO 黃仁勛稱Chat GPT是「AI的iPhone時刻」。
「通用智能的時代來臨了。」陸奇稱當下正處於拐點,未來將進入新範式。
「今天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智能化時代的起點,它對未來的影響至少是10年、20年。我們正處在這個歷史的新階段的出發點。」張勇如是說。
所謂的拐點,就是經過這麼多年的摸索、探路,AI真的來了,這個社會開始加速向智能時代演進了。
阿里雲降價,捲動了公有雲市場,也將卷快智能化的進程。
雲計算經歷了十餘年的發展,現在大模型給所有雲計算廠商一次重新壯大的機遇,競爭也進入了新的階段。阿里雲率先行動,將促進雲計算廠商展開新一輪「軍備競賽」。
作為中國最早涉足雲計算的科技企業,在前一輪競爭中阿里不僅一直穩坐第一名的位置,也成為中國最早實現盈利的雲計算廠商,這就是先發優勢。這一次阿里雲再衝鋒,因為之前的起點就已經很高,有望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當然,阿里雲擔起了衝鋒的重任,也激活了整個雲計算產業,伴隨AI的發展,整個盤子快速做大,每一家雲計算廠商都有機會吃到新範式的紅利。
此外,阿里雲大規模降價,還將推動AI的進程條變快。
張勇曾有一個理想:雲計算價格每年至少降低30%以上,最終就像用水和電一樣,用戶根本不用在意其價格。這有點像比爾•蓋茨在1980年所說的:「我夢想著,有一天每個人的桌子上都會有一台計算機。」
我們知道,IBM最早研究出了計算機,但因為體積大、成本高,鮮有人能用得起。後來,個人計算機概念出現,到了上世紀90年代PC才開始真正普及。當PC走進每一個家庭後,每個人都擁有了這一重要生產工具,你會發現社會的變化是天翻地覆的,加速了信息化的進程。
今天的雲計算,正是處於這樣的一個階段,阿里雲的大規模降價,也將加速AI的進程。而AI融入千行百業,更將進一步推動整個社會的演進。
大家在談論阿里雲降價的時候,還要是看一下阿里雲的整體戰略動作,這次不是單純的降價,放到大的時代背景下,這樣的動作極有可能會是那雙「蝴蝶的翅膀」,引發一系列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