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情懷裡的Live house行業:去賺錢,還是繼續搖滾?

2023-12-29     娛樂資本論

原標題:困在情懷裡的Live house行業:去賺錢,還是繼續搖滾?

作者|豆芽

對於很多Live house主理人而言,這個2023年並不算好過,甚至比過去更加艱難。

「前兩年反而更好些,因為大型演出比較受限,所以小型演出空間成了很多消費者的選擇」,一位廣東的Live house主理人告訴我們,「不如之前」,也是很多Live house主理人的共同心聲。

積壓了三年的演出需求,直接帶來了2023年音樂節、演唱會熱度的空前高漲,但誰曾想,被稱為音樂行業根基、獨立音樂孵化地的Live house,遭遇了生存危機。

五一之後,全國Live house陷入發展低潮,一些經營了10年之久的Live house宣布關停,很多獨立音樂人也陸續公告「無限期停止Live house巡演」。表面來看,運營成本升高、消費者向大型音樂節和演唱會轉移,都是導致Live house陷入困境的原因。

但矛盾的是,在很多已運營多年的Live house舉步維艱時,市場上依舊在新開千人場的大型Live house,並依靠K-Pop之夜、VIP卡座、舉辦明星生日會等方式吸金

不久前,音樂組合熊貓堂在廣州太空間Live house的跨年演出票價最高檔SVIP為1728元,不僅引髮網友熱議,更帶來了一場「真假Live house之爭」。

12月18日至20日,上百位來自全國各地的Live house主理人齊聚重慶,開啟了一場「Live house保衛戰」。這是一個行業自發的、由全國上百家Live house聯合主辦的行業活動——「中國Live house行業峰會」。在討論中,諸多問題被擺上檯面——

「讓年輕人愛上搖滾樂,真難!」

「做了很多扶持獨立音樂的演出,但沒有人來演。」

「到底怎麼才能實現場地廠牌化?」

「Live house這個名字為什麼變得這麼糟糕、廉價?」

……

這些具體的問題背後,反映出了當前Live house的幾大核心困境:首先,固定經營成本一路走高,讓無數Live house喘不過氣。其次,在內容層面,優質內容稀缺、演出內容不足、孵化獨立音樂人難是共同難題。此外,傳播方式的日新月異,也給內容出身的Live house主理人們提出新的挑戰。

「抖音、小紅書這些平台剛出現的時候,我自己是非常牴觸的。」大連赫茲空間主理人、惘聞樂隊吉他手耿鑫表示:「我會想『我怎麼會下這種東西』,但從場地經營的很多環節來說,它們促進了信息的快速流通、高效的傳播和展示,我們其實可以多利用這些工具。」

7月26日,景德鎮文藝復興Live house宣布關閉。公告表示,「最早做現場的時候設備簡單,為了接待更好的樂隊開始升級設備,每年賺的錢都投入在設備上,此外,房租成本、人員成本都在不斷增加,而且拚命解決了成本問題,樂隊資源問題也是難題。」雖然不如MAO、疆進酒等Live house的影響力大,但景德鎮文藝復興Live house也成立了10年有餘。

此外,銅陵動靜Live House也在今年與觀眾告別;覓Live house不久前發布停業公告,並表示「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我們的店鋪面臨了種種挑戰。儘管我們一直努力改善和調整經營策略,但在財務上我們仍未能達成平衡。」

其實不僅僅是場地方,作為與Live house強綁定的獨立音樂人和樂隊,也有不少選擇離開Live house舞台或者取消巡演。

新聲樂隊鯨魚馬戲團表示,因為生活和各方面壓力成本,宣布今年巡演之後無限期停止Live house巡演。獨立音樂人石磊4ROCK因票房情況取消了成都站的Live house演出,並表示「成都站和其他站票房太多懸殊,實在沒有能力承受這麼大的虧損,所以不得不取消。」原定於5月13在西安舉辦的聲音玩具、晝夜生「聲生不熄」Live house聯合專場演出也因為票房不佳遺憾取消。

作為小型音樂演出空間,小而美的Live house在過去三年成為很多喜歡現場音樂的樂迷的代餐。而從整個行業來看,Live house聚集著一群忠實的樂迷,也是孵化原創音樂和音樂人的主要根據地,是不少音樂人登上更大舞台的必經之路。其實很多當前炙手可熱的樂隊,早期都是起步於百人場的Live house,包括已經將演唱會開到鳥巢的五月天,最初也是從Live house演起的。

雖然屬於小眾消費場景,但Live house也迎來過破圈與繁榮增長期。

2015年之後,隨著資本的入局和《樂隊的夏天》的破圈,Live house增長迅速。《2018年中國現場音樂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現場音樂演出場次、觀眾、票房漲幅分別達到30%、14%、13%,收入為48.57億元。其中Live house增長最快,漲幅51%,並首次票房收入破億,達到1.25億元。

但今年五一之後,隨著大型演出項目的扎堆,這一小型演出空間卻迅速開始降溫。在《2023年上半年全國演出市場簡報》中提到,二季度音樂類live house場地演出和巡演已出現關注度和票房下滑,小型音樂現場演出由於交通食宿造成巡演成本大幅度提升,同時大型項目吸走部分live house票房,樂迷消費力下降,市場運營難度增大。

摩登天空實體商業MODERN SKY LAB展演空間拓展/運營總監陸保金表示:「不管是音樂人還是消費者,現在都有了更多的選擇,所以Live house的場次就降低了。還有一點是,今年海外放開了,很多優秀的海外樂隊、音樂人進來也吸引了很多消費者,帶來了一定的衝擊。」

五一期間,不少Live house開始自救,比如MAO Live house就推出了「台偶OST」回憶之夜、K-pop新生代女團之夜等主題派對,以補足演出內容,吸引消費者。

今年,廖俊濤在Live house開啟「媽媽說理解萬歲」2023新專輯巡演,北京場普通票價為319元,而VIP的票價在400元以上。

Live house主理人們非常不解,「現在讓年輕人去聽搖滾樂真的很難!

愛聽搖滾樂的人變少了,能做出好演出的樂隊更少了。

很多主理人紛紛表示:「現在好內容太少了,不能等內容來找我們,需要我們主動去找」,「做大場地只是資金的問題,但沒有足夠的內容去填滿這些不斷增長的Live house場地」 ……

近幾年,Live house內容稀缺的問題一直存在。但從音樂行業的現狀來看,如今最不缺的就是音樂內容,新歌上傳的速度是按秒計算,音樂人的數量是以萬為單位增長的。但Live house為什麼反而困在了內容稀缺上?如何才能讓更多觀眾重新走進Live house的現場?

在跟行業人士的交流中,我們發現兩個問題:

一方面,Live house主理人認知中的好音樂,與大眾認知中的好音樂是脫節的。很多主理人都是音樂人出身,抱著對獨立音樂的情懷與熱愛投身於Live house行業,這些從業者有獨到的音樂審美追求,並希望通過自身對音樂的認知去影響當地的樂迷。

但如今的消費者,習慣了通過短視頻、流媒體消費音樂,大多數人更喜歡直接、簡單的音樂內容。

另一方面,Live house主理人理解中的音樂人,與行業廣泛定義中的音樂人,存在鴻溝。提到優質音樂人不夠時,網易雲音樂的工作人員表示,「現在很多音樂人是從線上出圈的,他們有自己的音樂作品、也自己的粉絲,但有些並沒有在線下演出的經歷,也沒有跟樂隊配合的經驗。」

在大多數主理人的認知中,音樂人是通過百人場、千人場、萬人體育館,一步步走向大眾的,他們篩選、培養的也是具備基本現場能力的音樂人,而且早期很多經紀公司通過Live house去尋找未來之星,但現在很多經紀公司是從網上簽約藝人。

在新的消費習慣和行業背景下,Live house或許不得不做出改變。

但橫亘於Live house從業者心中的一個大門檻,還在於堅持音樂審美還是讓步於盈利。

如今一些純商業目的新入局的Live house,就是靠酒水、VIP卡座、K-pop相關的流行音樂、隨舞派對等,實現了更好的盈利,但也引發了「真假Live house之爭」。雖然部分Live house迫於生存也做出了妥協,但大多數有情懷的主理人,從心底里並不接受這些方式。

「我們不能光考慮盈利,還得考慮文化輸出啊」,在現場探討了很多商業化經營手段後,酒球會、Also live的主理人王滌提出。文化內容是Live house的生命力,是其立足之本,這是不容置疑的,很多Live house之所以能持續運營5年、10年,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優質、獨特的音樂內容。

從文化傳播考慮,豐富內容供給的手段是多樣的,Live house本身也可以兼容更多內容。不僅可以在音樂類型、內容上做擴充,比如策劃一些主題歌單;還可以拓展演出內容,納入更多脫口秀、話劇、音樂劇等其他文化類型。

正如鄭州7Live house主理人沈毅所言,「我們不要定義Live house這件事,它並不是由名字決定的,而是我們做的事情決定的。」

從最初的牴觸短視頻和社交媒體,到如今被動的擁抱,對於Live house主理人而言,如何用好新媒介,顯然是一門需要修煉的能力。

在流量觸頂、網際網路內容過剩、平台差異化顯著的當下,需要內容運營者更加精細化運營、必要時還需要投入經濟成本。

這不僅是Live house面臨的課題,也是起步階段的獨立音樂人需要修煉的功力。「音樂人也要做好基本動作,除了音樂外也要承擔好經紀人和宣傳的角色,我們跟一些老樂隊溝通的時候很費勁,所有的平台經驗、包括相關數據的認知,對方是不接受的,年輕樂隊相對更適應,因為他們處於時代的中心」,秀動CEO李琳表示。

除了具體的經營策略,從行業發展速度來看,Live house 也有一定的失調問題。《樂隊的夏天》等音綜加速了行業的發展,催生了很多新場地,但實際上Live house的開店速度是快於音樂人本身的孵化節奏的。而且,現在包括《樂隊的夏天》在內的音綜整體式微,除了頭部樂隊外,中腰部音樂人的認知度還是比較低,帶票能力不足。

針對經營問題,從業者也提出了核心的解決方案,即場地廠牌化,場地不僅作為演出空間,還要簽約藝人、打造品牌。其實目前很多大型的Live house已經開始實踐了,例如疆進酒就已經簽約了多支樂隊。

但推行這一方式,需要充足的資金和資源,需要行業更多人的捲入,尤其是平台。秀動CEO李琳在現場也表示,「未來平台會通過數據共享、發行等方式將這些能力賦能給Live house,推動場地廠牌化。」

面對行業的變化、媒介的變化、消費者的變化,Live house的確反應有些慢,甚至可以稱之為行業「差生班」。但長期來看,這些真正將自身發展置於音樂行業中考慮、並堅持孵化獨立音樂的Live house,在未來是有更大機會的。

一方面,Live house的核心消費人群是不斷在壯大的。以秀動數據為例,2016年平台用戶數量是20萬,2019年註冊用戶達到400萬,今年平台的用戶已經達到1700萬。不同於其他平台,秀動聚合的是主要是Live house的核心用戶,「我們今年完成的十幾億的GMV靠的就是Live house和音樂節」,李琳表示。

這組數據可以說明,Live house行業已經呈現出用戶規模化,「這1700萬用戶是每三個人聽到一首歌,或者知道一個演出消息的時候,就有一個人要買票的1700萬,非常珍貴,這個土壤已經足夠讓Live house在未來推進廠牌化。」

另一方面,線下演出是音樂行業無法被替代的模式,健康的行業狀態是不同規模的演出場地互相配合,為行業輸送優質音樂人。尤其對部分成長期的音樂人來說,小型演出場地是其積累演出經驗、宣傳作品、拓展核心樂迷的重要場地。

音樂行業本身也在積極與線下演出連接,希望挖掘出真正有創造力的音樂人。例如在論壇現場,來自抖音演出、騰訊綜藝音綜的行業從業者也在尋找與Live house的合作機會。

不可否認的是,Live house行業確實遭到了衝擊,遇到了生存困境,但這些問題其實也是Live house從小眾走向大眾、擴大規模、行業規範化過程中必然要解決的。而Live house本身於音樂行業、於城市發展、於消費者而言,都是有獨特價值的。

英國文化歷史學家大衛·弗萊明曾說過:「大問題並不需要大規模的階段方案,一個行動上的基本框架,外加無數微小的對策就夠了。」Live house破局的基本框架已經有了——「內容多元化、場地廠牌化」,接下來,就需要從業者在實踐中一步步解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0a821f419c79d0e849727f0f5f562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