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禮儀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英國,兩人初見,是否握手,誰先伸手,都有講究,既不會隨便的「嘿」一聲,更不會擁抱貼臉。握手是使用最多的見面禮節。英國人待人客氣禮貌,像「請」、「謝謝」、「你好」、「對不起」一類的用語,是天天不離口的,即使是家人、夫妻、至交之間,也經常使用。一般英國人之間卻不喜歡寒暄。英國其他地區的人對稱其為「英格蘭人」這一叫法反感,認為這一叫法以偏概全,抹殺了其他民族的特性,最好將其分別稱為「英格蘭人」,「蘇格蘭人」、「威爾斯人」或「北愛爾蘭人」,如採用 「不列顛人」這一統稱,也行得通。
一般的禮節是:向老年人引見年輕人;向婦女引見男子;向地位高的人引見地位低的人;婦女之間,是已婚的引見未婚的,一般人都較少與他們握手,初次見面握手時,一般是由婦女、地位高的或年紀大的先伸手,另一方再伸手。婦女握手時也不必摘下手套。當兩個人相識時,雙方只需簡單相互問候。做社交性的家庭訪問時一般不遞送名片,但送禮和進行業務訪問時需遞送名片。
無論對方的性別。英國人往往用「親愛的」稱呼別人,這只是一種習慣。對年長或地位較高的人,只稱其「先生」或 「夫人」。不帶姓,這是正式並有敬意的稱呼,其他一般情況下則帶上對方的姓,這時的稱呼可冠以職位頭銜,如「市長先生」、「秘書小姐」等。在正式場合一般要有全稱。
拜訪禮儀
圖片來源於網絡
去英國人家裡做客,最好帶點價值較低的禮品,如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工藝美術品。因服飾之類的物品涉及個人私生活,一般不用作禮品。主人常常當著客人的面打開禮品包裝,無論價值如何或其是否喜歡,都會給予熱情地讚揚或表示謝意。邀請對方吃飯或觀看戲劇、音樂、舞蹈演出,也可被視為贈送禮物。
英國人在朋友來往時喜歡請人吃茶,這種非正式的茶會少則三四人,多則數十人。其時間一般是下午四五點之問,歷時一個多小時,出席茶會時要服裝整齊,座次隨意。正式的茶會、客人可達兩三百人,要準時赴會,離開時卻不必專門去告辭、道謝。大多喝紅茶加奶和糖,也備有咖啡供選用。
邀請他人赴宴最少提前10天發出請帖,收到請柬後要儘快答覆能否出席,有變故時應儘早通知主人,解釋並道歉,席間不要勸酒,喝多少隨客人自便,宴會後可多留一會兒,在告辭握別時表示感謝,客人之間告別時可隨意,點頭示意也行。受到款待之後一定要寫信致謝。
此外,還有一般在午後1時30分左右舉行的午宴。在服裝禮儀等方面不像正式晚宴那樣嚴格,菜肴也比較簡單,這多半為業務上有聯繫的人士相聚的方式。
如宴請的客人較多,則往往採用自助餐形式的冷餐會,隨意就座,甚至不備餐桌,室內外均可舉辦。企業開張,某種活動揭幕、送往迎來等,都可舉行雞尾酒會,可達數百人,時間不超過1小時30分鐘,時限在請貼上註明。客人可隨來隨走,不安排座位,賓主都是手持一杯隨愈走動與人攀談。
餐飲禮儀
圖片來源於網絡
英國人的飲食具有「輕食重飲」的特點,他們的菜譜、食品花樣不多,油少而清淡。日常的食物除了牛奶、麵包、火腿、牛肉、甜食之外,再就是土豆、炸魚和煮菜了。其飲食禁忌,主要是不吃狗肉,因西方普遍將狗看成是家庭的成員、人類的朋友,認為吃狗肉是件殘忍的事。英國人還不吃過咸、過辣或私汁的菜肴,燒菜不能加味精,現代英國人也吃快餐。
問英國人「吃飯了嗎?」會被視為粗俗不禮貌,就好比打聽女人的年齡一樣,是屬於個人的私事。吃飯時不要出聲,更不可高談闊論。
英國人最愛喝茶、啤酒和威士忌酒,絕大多數人嗜茶。但他們不喜歡喝中國的綠茶與花茶,而是將紅茶水加上牛奶和糖再喝。有的還加橘子、玫瑰、薄荷、檸檬等,口味多樣。他們早展6點醒來就空腹喝「被窩茶」,中午11點喝上午茶,午後喝下午茶,吃點餅乾點心,同時作為以茶會友的一種社交和休息方式,晚飯後還要再喝一次茶。
服飾禮儀
圖片來源於網絡
英國人講究服飾穿戴,常以衣貌取人。在服裝的面料、樣式、顏色搭配上十分在意,力求體現一種紳士淑女的風度和氣質。所謂衣著得體,一是要適合所在的場合;二是要適合自己的身份,前者是禮儀要求,後者則是約定俗成。如三件套的深色西裝和深色的套裙或素雅的連衣裙。在重視傳統服飾的同時,現代服裝也趨向舒適和多樣,在非正式的情況下,英國人的衣著還是比較隨意的,夾克、牛仔褲、T恤運動服等已逐漸成為日常服裝,與服裝相搭配的還有各色的帽子和婦女佩戴的首飾,多姿多彩,琳琅滿目。英國男人只有在家或海濱休閒時才穿涼鞋,與人相會或做客時穿涼鞋,會被認為不禮貌。
婚喪喜慶禮儀
一旦確立了男女雙方的關係,男方要送給女方訂婚戒指並舉行儀式。訂婚戒指一般是金質的,不鑲嵌寶石,戒指上的銘文大多只刻上男女雙方的名字的縮寫字母。
結婚前的準備工作主要由女方負責。女方父母要印製請柬,以他們的名義通知雙方親友,女方還要布置教堂,請人奏樂、籌備招待會。男方負責準備新娘和伴娘的花束,向伴娘和侍童表示酬謝並送禮品,支付教堂的一切費用,新郎給新娘的禮品一般是金質無縫的戒指,以象徵婚後幸福無邊無際。
在婚禮儀式上,新郎身著禮服由男濱相(伴郎)陪同,站在聖壇前等候。新娘身穿白色婚紗,在《婚札進行曲》的樂聲中,挽著她父親或兄長的手臂,由女濱相(伴娘)前導,徐徐走向聖壇,後跟侍童。牧師詢間新人是否願愈結成伴侶後,讓雙方交換結婚戒指,然後為其祈禱祝福。當婚禮結束,新人走出教堂時,親友們向他們拋灑米粒或彩紙屑,以示祝福。1994年英國《婚姻法》規定,允許在教堂以外獲得批准的地點舉行婚禮,包括名勝古蹟、飯店等地,宗教婚禮逐漸減少到 40%左右。
婚禮後還要用一個大蛋糕和香檳酒招待親友。然後去蜜月旅行。相傳古代英國人在新婚之時要喝一種用蜂蜜製成的飲料,以象徵愛情的甜美幸福。從結婚那天開始連續喝 30天,因此便把新婚的第一個月稱作「蜜月」。
收到婚禮請柬的人要儘可能去參加,不能去的要寫一封簡單的祝福信,並作必要的解釋,是否送禮可視雙方的關係及送禮人的經濟狀況而定。新人雙方的至親摯友可以用送支票的方式來代替禮品。
英國人的婚姻關係相對比較穩定。離婚不易,花費也大,而且只有婚後三年才能提出離婚,法律規定只有一種原因才允許離婚,既婚姻破裂已無法挽回。離婚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也並不總能獲得批准,法庭有責任不僅要使當事人免受痛苦,而且還要維護婚姻關係的穩定。由於離婚十分不易,許多婚姻不美滿的人如能合法分居便感到滿意了。這樣的婚姻關係只是處於暫停狀態,但這並非其中一方可以再婚;分居中的夫妻隨時都可以重歸於好。
如今英國人的喪葬禮儀也日趨簡單,一般是家人在報上刊登小啟事,說明某人的喪禮在何時何教堂舉行,參加者只能送鮮花或花圈,如果啟事中有「敬辭鮮花」的字樣,可代之以簡訊或名片,以表示衰悼。
喪禮前半部分在教堂舉行,由牧師主持追思禮拜。後半部分是葬禮,在墓地舉行.此時只有死者的家屬和最親近的人參加。以土葬為主,死者頭向東方.以示迎接日出復活之意.也有少數人舉行火葬,一般親友也只去教堂而不參加葬禮。英國人認為在大庭廣眾之下,節哀是知禮,應保持肅穆,不宜在喪禮中大聲哭嚎。
參加喪禮的人都穿黑色或顏色暗淡的服裝,男子系無花黑領帶,以示尊重喪家。
葬禮過後,喪家還有個喪期。新寡的婦女在兩三周內不見外人(除非是最親近的人),6個月內不外出拜訪,一年之內除音樂會、劇院以及摯友的小型宴會之外,不參加舞會、宴會或場面熱鬧的應酬。
商務禮儀
守時重諾,注意儀表,不要佩戴條紋領帶,交談時不要以王室為話題,儘量不要涉及英國的政治。英國商人不喜歡長時間地討價還價,除了重要談判,一般一小時就行了。在交往中最忌諱的就是不履行合同或隨意修改合同條款,英國人比較守信用,但如果發生糾紛,也常常是斤斤計效,難以通融、不肯讓步。他們的缺點是對出口的商品經常延遲交貨,應注意在合同上寫明針對其延遲而索賠的條款。
英國人的保守性格使其不易接受新品種,新包裝,不輕易接受哪怕是稍徽的改變。他們在購物時比較挑剔、希望物品完美無缺,對進口的商品哪怕出了點小毛病,也有可能提出索賠。他們還忌用人像作商品裝橫。商界人士多在七八月休假,在聖誕節、復活節也不宜進行商務活動。不要送重禮以避賄賂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