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與24節氣】大寒至 春可期

2024-01-20     竹鶯說事

原標題:【文物與24節氣】大寒至 春可期

明崇禎青花官上加官圖花觚。

劉茵 劉莉莉

時至大寒,北風如劍,萬物披霜。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雖冷,卻也醞釀著來年的春意。在古代,古人如何記錄大寒景象呢?今日大寒,讓我們走進天津博物館,從文物中感受大寒的文化習俗。

中國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此時,春意萌動,雞禽提前感知春日陽氣,開始孵化小雞;鷹隼開始盤旋空中,尋找食物補充能量,抵禦嚴寒以待春歸;冰雖結實,然而堅冰深處春水生,凍到極點後便開始走向消融。

古人認為「雞」與「吉」諧音,代表吉祥之意,所以「雞」是歷代文人墨客喜愛的題材。天博館藏齊白石的《雛雞圖》軸中,畫家巧妙利用墨色的濃淡乾濕和相互渲染,在一團墨色中,運用水痕表現出雛雞的身體、翅膀,既避免了墨色層次不清,又把雛雞身上絨毛質感表現出來,10隻小雞神情動態各有不同,雖然構圖簡單,但其味雋永,畫幅營造出明快稚拙的意趣和生機勃勃的田園氣息。

明清宮廷藝術中「雞」的題材也相當多。天博館藏明崇禎青花官上加官圖花觚,敞口作喇叭狀,筒式腹,腹中腰身微凸,底足略外撇,平底無釉露胎。沿下及腹部下方分別暗刻花紋一周,腹部上方及近足處暗刻弦紋兩道。以青花為飾,自上而下共三層圖案,上層主題圖案繪公雞、雞冠花、青竹、洞石等,公雞與雞冠花有諧音「官上加官」寓意,中下二層繪折枝花紋。天博器物研究部副主任李君說:「此觚製作精美,青花發色艷麗,繪製濃淡有致,寓意吉祥,風格生動清新,為崇禎時期青花精品。」

鷹,常被視為英雄的象徵,歷代丹青妙手更是畫鷹喻鷹以高瞻遠矚、堅強剛毅及勇往無前的大無畏氣概。天博館藏齊白石的《松鷹圖》軸,以「頂天立地」式構圖,繪一雄鷹傲然挺立蒼松之上,目光如炬,雄視遠方。翎羽層次分明,質感蓬鬆,鷹爪狀如曲鐵,雄強有力。松干筆墨蒼潤,遒勁老辣,松針細勁挺秀,繁而不亂。

大寒二候花信風是蘭花。蘭花自古備受文人雅士的推崇,「梅蘭竹菊」被譽為四君子。蘭花平凡清香,樸素的外表下卻孕育內心的芬芳,《孔子家語》中有「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名言,文人講究的修身立德與蘭花的高潔質樸不謀而合。天博館藏清代羅聘的《蘭竹石圖》軸,紙本墨筆繪蘭、石、竹,全圖以淡墨寫出的兩塊巨石為中心,石正面留白,石側皴筆迅急,將石頭巨大的體量、堅硬的質感表現出來。石周用濃墨繪蘭、竹,用筆有力,兩種葉錯雜而生,繁密不亂。淡墨畫蘭花,或綻放石上,或隱現叢蘭之中,墨色濃淡運用自如,營造出分明的層次感。

文化學者王來華說:「大寒一到,既提示上一年二十四節氣行將結束,也提示新一年的節氣輪迴馬上開始。過了大寒就是立春,寒與暖意相接,不免冷中懷春,這是指春是生在人們心裡頭的。大寒一到,春節也就不遠,百姓開始忙著準備年貨。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圍繞著迎春和過年,有很多重要民俗。腊味在中國有悠久歷史,名氣也大,農曆十二月稱『臘月』,『臘』是肉類食物的一種調製法。大寒節氣北方雲量少且乾燥,並時有季候風吹來,適合腊味製作。在天津,人們也會提前準備腊味,留作大年三十酒桌上的美味。此外,冬季進補,到大寒時還要繼續努一把力。除了肉食,為逐漸適應春季生髮的特點,老人會讓子女多吃白菜、蘿蔔等味甘蔬菜,這也叫葷素搭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de97b667f8687b5cd9d68dc249bf1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