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開朗善於交談是好事,但是切忌毫無保留地將所有事情都說給外人,社交中要保持警惕性。本案講述的就是一起財務人員泄露單位財務信息,招致殺人之禍的案件。
1963年11月22日,河北張家口礦機廠會計李揚在上班途中失聯,隨她一起失蹤的還有當日需要下發的廠里職工工資16087.9元和100元現金支票。
初步調查
多方尋找無果,李揚丈夫和單位負責人一起到公安局報案。接警後公安部門迅速做出任務部署,對汽車站、火車站、各交通要道等重點地區進行布控,尋找失蹤者下落。
同時,組織數百名警員、解放軍、礦機廠工人,對各個街道、小巷、住宅區、工廠等李揚可能出現的地點進行走訪調查。
案情分析
警方根據李揚的家庭情況、工作情況、個人表現以及失蹤前在銀行內的行為分析,李揚不存在攜款潛逃的可能。
針對犯罪嫌疑人的推測,警方認為此人與李揚熟識,熟悉李揚的工作日程和具體工作內容,具有一定身份或使用了某種手段獲取了李揚的信任,同時有可能具有犯罪前科。
可疑人物
通過大量的走訪排查,警方終於從目擊證人處得知,案發當天李揚和一個戴藍呢子帽的大個子中年男人,一起騎車由福壽橫街向花園街南去。
經過進一步調查得知,案發前,有人見過李揚曾多次與一名40歲左右男子來往,對比體貌特徵,與案發當天和李揚在一起的男子相吻合,警方懷疑此人有重大作案嫌疑。
毫無進展
警方決定從犯罪嫌疑人與李揚熟識這一切入點展開調查,然而經過大量的排查工作,並沒有找到符合條件的人員。
之後全市公安和武裝部門聯合進行大規模「民兵演習」,搜尋了市區及郊區的各個角落,還是沒有發現任何線索。
之後的兩年里,辦案人員在全國十多個省、市、自治區進行走訪排查,梳理了眾多案件,但是李揚依舊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總結之前的經驗教訓,警方重新整理了思路,決定調整偵查方向,彌補先前調查疏漏的地方,同時對重點對象縮小包圍圈。
案件擱置
就在案件進一步偵辦中,全國掀起了「文化大革命」,這是一場由領導人錯誤發起的革命。社會動盪不安,公安幹警及李揚的家屬遭到汙衊和迫害,案件一度擱置不前。
改革開放後,東河沿地區進行居民區改造,負責挖掘地面的工人,在一塊加厚的水泥板下,挖出了一具屍骨。
在治保主任的努力下,發現屍骨的現場被保留下來,街道居民組長由於當年參與過李揚案件的偵辦,她覺得這很可能是李揚的屍骨,於是立即報案。
警方將現場證物及屍骨進行了仔細的封存,根據屍體所在宅基地的位置,確定了原地區物資局總務科喬世覬有重大嫌疑,並立即批捕。
畏罪自殺
當警方趕到喬世凱現住所時,發現他已經服毒自盡了。於是,警方將喬世凱妻子張葆珍帶回警局協助調查。
據張葆珍交代,喬世凱是看到施工現場挖出了屍骨,感到自己在劫難逃,為了逃脫法律的制裁,絕望之下喝了敵敵畏自殺。
張葆珍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準備來一個死無對證,在審訊中,她將殺害李揚的全部罪責推到了喬世凱身上,還向警方虛構了一個同案犯。
交代實情
通過警方的調查,找到了張葆珍的破綻,在證據面前,她交代了案件實情。由於是老鄉,李揚聊天中向他們夫妻透露了取款金額和具體日期,於是二人計劃殺人劫財。
經過多方謀劃,案發當日,由喬世凱將攜帶現金和支票的李揚騙至家中,張葆珍負責分散李揚注意力,喬世凱伺機動手殺害李揚。
之後二人將悄悄將李揚的屍體埋在屋子的地下,為了掩蓋屍臭,特意加封了厚厚的水泥,並小心翼翼躲過了警方的數次搜查。
案件總結
作為財務人員,要時刻保持高度警惕性,並嚴格遵守職業操守。本案中,李揚不但透露了單位的巨款日期和金額,並且還帶著全場工資去別人家串門,實在是不符合一名財務工作者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