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解讀丨「到屋頂去,擁抱陽光的肆意遊走」斬獲2023 ART&TECH 建築競賽一等獎!

2023-09-17     UniDesignLab

原標題:作品解讀丨「到屋頂去,擁抱陽光的肆意遊走」斬獲2023 ART&TECH 建築競賽一等獎!

轉自:UA設計學堂

到屋頂去

基於生態-健身協同視角下城中村微更新設計

恭喜學員作品《到屋頂去》斬獲

2023ART&TECH全國大學生建築設計大賽一等獎!

學員:鄒萬滿,邢亞軍

評委評語

該作品注意到了人們對多元趣味的健身空間的需求,以城中村為載體,藉助利用率較低的消極空間——屋頂空間,放置小體量、靈活可變、適應力強的「協同單元」。以空中環道連接各個屋頂趣味節點空間,並可針對目標人群的特點和需求進行後續的調整。該設計較好的協調了健身與生態之間的可持續共生協同機制,使得社區環境更健康、體驗更舒適、空間活力感和場地歸屬感更強。︱作品靈感︱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各式環境問題與日俱增,無論是土地資源的緊張,還是環境質量降低,都鮮明地指向了城市公共空間——尤其是供給城市人口活動空間的減少,人們能夠與自然近距離接觸的感受空間越少,所能進行的活動種類也日趨減少。這種實際上健身場地與環境的不足與人們對於健康、運動、活力等戶外運動空間的場所的強烈需求,成為了現今社會生活中城市居民最大的矛盾。

因此,我們將關注點聚焦於城市公共空間銳減與全民健身熱潮之間的聯繫,希望從設計的層面上改善人們生活的模式,對人的行為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對人們健身習慣的養成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吸引蝸居在封閉狹小的建築中的人們再次回歸到現實生活與自然環境的和諧與美好之中,通過健身活動的發生,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使得城市原本的景觀與面貌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機。

︱項目背景︱

設計選址:

我們將北京中關村科學院南路城中村作為設計場地。附近集中了北京數量最多、品質最高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知名的上市公司,有清華、北大等世界級學府,甚至連小學都有中關村一小等在北京市內都響噹噹的名校。當地的科研院所主要有中科院的物理研究所和計算機所。

而村子內部大多是村民自建房,少則3-4層,多則7-8層,房屋與房屋之間相當的擁擠,也只能容納一個人勉強的通過。平房區十分密集,在這裡走一圈,感覺環境髒亂。密密麻麻的平房一個挨著一個。這裡的一層大多出租作為小吃店,由於附近辦公樓的上班族多,給了附近精英提供了相當大的便捷,這些小吃店如桂林米粉、麻辣燙等生意都十分火爆,一到飯點用餐高峰,經常是滿座。因而狹窄的小巷子裡到處停著破舊的自行車,隨處可見纏繞的電線。

基地現狀

人群畫像與場景營造

問題分析:

選址確定後,我們將主要矛盾與擬解決措施分類討論,如下圖:

1.現狀公共基礎設施缺乏——其中健身運動設施占比很大。

2.缺少公共服務建築---嵌入運動空間從而激活公共空間。

3.鄰里關係薄弱,缺乏互助——通過運動可以增加人與人的溝通,改善鄰里關係。

4.老齡化現象嚴重,受教育程度不高,生活壓力大——通過運動空間的維護帶動就業。

5.建築老舊,急需改造更新——新建的可行性較大。

前期需求分析思維導圖

前期運動機制思維導圖

︱設計策略︱

理論構建:

確定場地矛盾之後,我們開始查閱相關文獻資料與案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斷深化立意。例如,生態場域這一理論與城市健身環境的設計可以進行很恰當的對接。再例如,城中村改造是社會治理的一個縮影,而鑲嵌式自主理論從內在向我們闡述了鑲嵌式自主的雙向性,村集體為主體的自主改造必須與政府密切合作,而政府與社會協作,形成鑲嵌關係,解決現實困境和利益協調問題等。

理論構建分析

總體策略:

理論框架搭建完成之後,我們緊接著對健身環境要素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使設計更為細緻、人性化,滿足各式不同人群的功能需求。因為生態健身環境需求強調與重視的是,一定要從大眾最根本的需求出發,所以無論是健身器材的開發、管理、維護、使用,亦或是健身單元的布局、環境、路線等,都必須關注「人」本身,真正意義上的做到以人為本。這不僅是對群眾本身進行各種體育活動便利性的增加,也是政府對於民本需求的關注,既順應社會發展的趨勢,也激發了全民健身的浪潮。

總體策略分析

︱方案生成︱

演變過程:

隨著時間變化,人們運動觀念和健身需求也在變化,運動空間也需要隨之更新改善,因此我們將一部分設計的主動權交還給用戶手中,我們控制設計的主要骨架,將原本狹小的公共空間帶到利用度較低的屋頂空間上,而在演變的過程中,用戶添加血肉,助力不同的屋頂健身單元自發形成有機的生態健身環鏈,最終實現城中村的有機微更新。

演變過程1

階段1--現狀:分析城中村內部人群的行為需求,提出生態-健身協同環帶助力城中村場地激活暢想。

階段2--更新開始:移除城中村內部危樓,結合周邊未被利用的閒置場地,為內外人群提供集散休閒廣場。

階段3--更新一天:在集散廣場周邊首次選擇較分散的獨棟建築屋頂,使其可為更新後服務範圍覆蓋至整個城中村。

階段4--更新一周置入空中跑道,將各處分散的屋頂空間依次銜接,根據場地內部動靜分區,環道節奏隨即變化。

演變過程2

階段5--更新一月空中環道的置入反饋給建築的二次選擇,輻射範圍更廣,同時部分屋頂滲透輕運動與生態結合。

階段6--更新半年:屋頂趣味節點空間與特色環道不斷交織滲透,集綠色生態,趣味健身於一體的協同環帶初見雛形。

階段7--更新一年協同環帶日趨完善,根據不同人群需求,屋頂空間的私密程度,通透關係亦在不斷發生變化。

階段8--未來持續更新運動產能,生態網絡集水,積分兌換,平台監測...未來協同關係將會愈發多元靈活。

協同單元:

我們在重要節點設置不同功能的運動空間,生態空間以動植物的形式保證空間的自然舒適度,根據特定需求,在空間開放性、運動安全性、運動設施、運動人數、運動強度等各各方面綜合考量進行空間塑造,將屋頂空間打造成一個充滿活力、人們休閒的好去處。

此外,為了更好的實現生態空間的資源利用,我們引入了生態膜結構與灌溉結構,生態膜上面嵌入光伏板,利用太陽能發電節能,灌溉單元可以通過雨水收集系統,將水資源加工過濾,充分利用。

協同單元示意

︱方案表現︱

整個場地以一條慢行走廊串聯整個空間,擴大屋頂空間的開放性。開放包容的姿態,不僅滿足原場地居民的運動需求,更是服務周邊生活工作人群,提高運動空間的可達性,同時納入整個運動的全過程服務,更衣、飲食、洗浴、交流、休憩等全方面的服務,室內外運動項目協同,運動-生態協同,讓人們輕鬆運動,快樂健身。

軸剖圖

不同的運動空間中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不僅可以抓住城市的品牌特色,布置具有地域性,滿足場地文脈延續性的生態健身協同單元,也對城市的環境進行了具有特色的美化。

節點效果圖

︱最終圖紙︱

︱學習心的︱

Q:競賽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A:其實從最初的頭腦風暴到分析建模,再到最後的圖紙繪製,整個過程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最大的挑戰是時間的合理安排問題,比如出圖周剛好遇到了期末周,討論時間的不同步等,加上無法線下溝通,高效的小組分工與隊友之間的實時聯繫顯得尤為重要。我們也常常在研究到深夜,分析優秀圖紙,才確定我們的圖紙風格並完善的製作出來,這個過程中我和我的隊員們默契度越來越高,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雖然最終未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但就算再忙也會晚上一起畫圖建模,互相支撐著走到最後的經歷讓我們獲益匪淺,競賽後續我們也會繼續打磨,不斷深化。

Q:競賽獲獎的得分點在哪裡?

A:一等獎的結果令我和小夥伴們都感到非常驚喜,在與指導老師復盤之後,我們認為出彩的點在於:一方面概念純粹,在找到健身空間與生態環境這兩個人居環境要素之間的協同關係後,不斷深挖,而非填鴨式強行塞入其他協同關係。另一方面是表達明確簡潔,也就是第一眼看到圖紙就能明白我們的設計是要做什麼,而非盲目的誇張渲染,花里胡哨的置入很多東西,反而會使評委在短時間內難以獲取設計的核心觀點。

Q:通過這次競賽收穫到了什麼?

A:這次競賽之後,我們各自都有所成長,一方面,競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查漏補缺的機會,讓我們認識到自己哪方面專長,哪方面欠缺。另一方面,也使我們充分掌握了關於城中村改造相關的理論知識,並提高了繪圖設計的能力,這些收穫都對之後的設計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還有團隊之間的友誼,團隊合作也是一個競賽的靈魂,大家凝聚在一起,團結協作,齊心協力,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從而取得理想的成績,我們也都很期待未來可以再次一起參與競賽。

最後,我們非常感謝在這次參賽過程中,各位老師對我們的細心指導,從選題,到調研、分析圖,再到概念可視化,建模出圖,最後到交圖前一秒,老師們會在每一步的過程中進行指導,給出一針見血的點評和高效的建議講解。同樣感謝隊友們的全力以赴,讓我們彼此獲得了這樣一份高質量的作品與深厚的友誼。少年不懼歲月長,彼方尚有榮光在,大家一起加油!

圖紙版權歸團隊所有,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歡迎轉發分享,如需轉載可後台留言。

作品解讀丨當海嘯再來的時候...2022eVolo二等獎獨家專訪

作品解讀丨2022年第二屆 Active House Award中國區空間競賽鉑金獎:北京三里河三區家裝改造

作品解讀丨綠色蔓延

作品解讀︱塘頭振興:未來農業生產與居住一體化的城邊村設計

作品解讀丨《New Spring》——一枝「禾苗」從春日開啟了它的一生

作品解讀︱暢想生命起源,打造未來人類的海底居所。

作品解讀|基於媒介生態學的數字與物質學習環境建構

作品解讀丨在北歐,用建築抵禦季節性抑鬱

作品解讀丨虛擬現實技術嵌入城市環境的遊戲化機制

作品解讀丨2021eVolo一等獎佳作回顧丨持續新生,蘊含生命力的自然之樹!

作品解讀丨哈佛GSD城市設計論文獎:自主的城市主義,邁向交通烏托邦

作品解讀丨競賽作品《半園》

作品解讀丨香港大學優秀課設:曾出現在「古惑仔」系列電影里的社區,現在怎麼樣了?

作品解讀丨2021eVolo一等獎佳作回顧丨持續新生,蘊含生命力的自然之樹!

作品解讀丨想在高密度住宅區實現蔬菜自由?耶魯大學提供新設想

作品解讀丨進擊的磚塊!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生打破傳統,從一塊磚到一棟房重塑不太一樣的磚房

作品解讀丨「2022年成都公園城市國際花園季暨第五屆北林國際花園建造周」三等獎

作品解讀|基於英國女王形象的園藝精神重塑與包容性城市設計

作品解讀丨咱家門口小菜園【中國礦業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丨「青春有幾年 疫情占三年」建築師開始放大招!!!這款動動動動感學生宿舍了解一下...

作品解讀丨被TUD選出代表學校參賽的建築優秀畢設:馬西洛穀倉改造

作品解讀丨2021EVOLO競賽營優秀作品專訪:The Fantasy of Eden 伊甸園狂想

作品解讀丨珊瑚的冬天,以最小干預力復原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海洋世界!

作品解讀丨打敗孤獨,設計師在行動

作品解讀丨消費主義逆行者:一個購物中心是如何做到循環利用的

作品解讀 | 橋上的街市:舊鐵道橋改造【南通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丨「紫金獎 · 建築及環境設計大賽」獲獎優秀作品訪談(一)

作品解讀 | 今天你發電(運動)了嗎?【東南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遊牧計劃【南京市第二建築設計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丨城市充綠寶【蘇州園林設計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蒸騰時光【中國礦業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下個屋頂見!【江蘇政泰建築設計集團】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為希望做頓好飯——共享廚房幸福的家【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丨重建邊緣:以蘇爾莫納-卡爾皮諾內鐵路和吉齊奧河畔的佩托拉諾鎮為例

作品解讀丨清涼一下,快來冰島看看洞穴中的瑰麗景象

作品解讀丨漁火相傳——浙江省大陳島鎮區鄉村設計

作品解讀丨UCL UD畢設銀獎質疑CBD空間使用權?用大數據分析與AI算法實現城市重構和空間平等!

作品解讀 | 從前有座煤氣罐——氣罐社區營造記【中通服諮詢設計研究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傘林間——城郊地上站區共享綠用【東南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都市「手環」【東南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循級利用—H₂O與CO₂變奏曲【南京市市政設計研究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 | 碳路記【蘇州園林設計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丨萬物皆有靈:為小動物而設計

作品解讀丨崖壁窯洞映斜陽,朱小地設計團隊繪製榆林恢弘圖景

作品解讀 | 對北荷蘭循環農業的可能性進行的深度景觀空間探索

作品解讀 | 「擠」出來的空間【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丨新園公社——對青年居住模式的探索【昆明理工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丨微觀分形——城中村居住新解【鄭州大學】第八屆紫金獎建築賽

作品解讀丨廢棄鐵路搖身一變成為綠色走廊!

作品解讀丨虛擬與現實的住房平台:INTERWOVEN

作品解讀|城市中綠色生產空間的不同方式-公共空間中央景觀

作品解讀|Isomatic 異構體-充斥著色彩和虛構人物的混亂遊樂場

作品解讀|AQUAVILLE 應對水平面上升的建築策略

作品解讀|一個不完整的無邊界地圖集 An Incomplete Atlas of Non-borders

作品解讀|「kikai Shien Robotto」生態和能源可再生主題公園

作品解讀|Blind Park 盲人公園-把無法看見的變成可感知的

作品解讀|City Nomads 城市游牧民族-新的變化,新的時代,新的居民

作品解讀 | 為了農業土地更好的未來(構建農業景觀與農業定居點)

作品解讀|伊斯坦堡防災中心 Istanbul disaster prevention centre

作品解讀 | 為馬德里附近的 Tetuán 建立一個新的維修中心

作品解讀|生產環境:「鹿特丹自給自足」(城市農業綜合體)

作品解讀|「kikai Shien Robotto」生態和能源可再生主題公園

作品解讀 | 虛擬與現實的住房平台:INTERWOVEN

作品解讀|你知道廢棄的電子產品去哪了嗎?

作品解讀丨探討婚姻與建築的適配性-致我即將分離的戀人

作品解讀丨跨越20年的思念, 致我摯愛的Mircioiu

作品解讀 | 人類回歸海洋的日子真的不遠了嗎?

作品解讀丨台達杯一等獎競賽作品解讀|積木·樂園

作品解讀丨第五屆天華杯全國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三等獎:流動製造

作品解讀丨崇禮OOW競賽獲獎作品賞析:西坡·歸去來

作品解讀丨開封競賽獲獎作品賞析:逸境

作品解讀丨開封競賽獲獎作品賞析:清園春韻---「新宋潮「特色文旅體驗中心設計

作品解讀丨崇禮OOW競賽獲獎作品賞析:不止於居

作品解讀丨國際建築設計競賽獲獎作品:福建土樓(南靖)保護與活化利用

作品解讀丨開封競賽獲獎作品賞析:移動創客營地

作品解讀丨開封競賽獲獎作品賞析:游宋

作品解讀丨渭南競賽獲獎作品賞析:相見故里

作品解讀丨開封競賽獲獎作品:開封時間 TIME ON/OFF

作品解讀丨渭南競賽獲獎作品賞析:銀色田茂 情動預愈--全齡友好的村落式銀髮小鎮再塑

作品解讀丨UIA-霍普杯 2020 國際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二等獎深度解讀——衍聚-倚巷折坊

作品解讀丨UIA-霍普杯 2020 國際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三等獎深度解讀——迷宮城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a6a2665ec29c8858c1fbff38d20da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