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記事:全縣人民建王灘農場

2019-10-14     樂亭故鄉人

作者:王永仁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會刊網絡版

承辦:樂亭圈/樂亭故鄉人網站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1958年,樂亭縣委決定在王灘鄉南部沿海建一個農場,建場選址在王灘鄉青聯社一個停辦的豬場處。

該地原名南營,早已經無人居住,場中間有一條路,路東是一個豬場,有一片相連的豬圈。旁邊有當年飼養員住的三間舊正房,建場時改為辦公室。正房西原來產豬仔的四間簡易房作為幹部宿舍,正房東原來豬場飼料庫的三間磚房改成了伙房,路西有5間破磚房,原來是養牛的飼養處,做倉庫和三隊辦公室。

建場的土地從曹莊、東井上、鍾莊、張美崖、姚圈南劃出。長期以來,由於漲大潮時,海水倒灌,土地鹼化嚴重,條件太差。當地農民為了種地採取圍埝造田,北部遍地是鹼埝地,在楊小莊子村南有一個很大的土堆,雜草叢生,中部南部全是被海水沖的平灘,當地群眾說: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四季不長草,一片禿光光。建場初期就是這個環境。

為了變鹽鹼地為良田,樂亭縣政府決定將長河截流,提高水位,並從長河苑莊村處修地上渠,到農場分水閘,給農場自流灌溉拉荒洗鹼,創造了條件。

建場時,由縣直各機關單位抽調幹部30多名,組建了建場指揮部,時任縣委常委組織部長王永祥任總指揮,負責建場的全面工作。指揮部下設辦公室,負責人商振富,辦事員袁作章,管組織的負責人晁振斌,財務負責人劉湘,會計李蔭蘭,保管員馮淑珍,統計員王永珍,工程技術員高崇文,農業技術員李玉琪、趙淑英,管事務的人趙太生,採購員杜明義,收料員王永仁,水利負責人苑新民,大夫曹懷民、馬振興。為了解決幹部不足,縣委決定由每個鄉抽調一人,全縣38個鄉,共抽來了36名幹部,陶莊鄉派來的王永仁,留在指揮部工作。

根據建場的規劃和要求,建立了四個站。一站負責人姜貴馨、牛意嶺,在楊小莊子村住宿和辦公;二站負責人劉俊士、商明岐在曹莊村住宿和辦公;三站負責人李澤民、劉作新在原牛場的飼養處磚房住宿和辦公;四站負責人齊麗華、安俊傑在木樓海防派出所辦公。上述工作人員都是臨時借用,工資等一切開支由原單位負擔。

建場之初,場部附近沒有淡水,只有東井上村南有一個土井,還是鹹水,與村民共用。除保障做飯用水外,平時喝水都很困難,指揮部工作人員早晨起來,兩三個人用一盆水洗臉;而住的地方是原豬場產仔房的四間簡易房,用高粱杆做床,晚上用的小煤油燈。白天蒼蠅多,晚上蚊子咬,這就是當時建場時真實的生活條件。

儘管這樣的艱苦環境,建場的幹部們保持著樂觀的情緒,天亮就吃早飯,指揮部只留下會計李蔭蘭,保管馮淑珍,其餘的幹部全部去工地。晚上回來彙報當天所完成的任務及存在的問題,而後幹部們一起唱革命歌曲,大家還共同創作了一首《樂亭農場好地方》的歌曲,歌詞:

北臨大釗社,南靠渤海灣。

建閘修渠道,年年慶豐產。

靠人不靠天,人賽活神仙。

過去鹽鹼地,今日變良田。

樂亭農場好地方,肥沃土地望不到邊。

一畝稻穀產一千,社會主義幸福萬萬年!

建場的幹部在艱苦的環境、艱巨的任務、樂觀的情緒中,體現了團結、和諧、堅強、敢打必勝的信念。

民工的組織及安排

1958年4月14日,全縣民工全部到場,居住在小聶莊、王灘、白沙坨、西灘以南的民房及草棚,16日全部到工地勞動,建場戰鬥正式打響。

全縣38個鄉,按地區將民工組成6個戰鬥團,每6個鄉為一個戰鬥團,團長由縣委抽調的幹部擔任;每一個鄉為一個營,由鄉帶隊主要負責人任營長;大隊為連,大隊的帶工人員任連長。工程任務分配到團,團再分配到營,王灘鄉為機動營,主要任務是修防潮閘及臨時用工。各鄉主要負責人,將建設農場的任務由鄉分配到各大隊,為了提前完成所分配的任務,中途各營、連自動增加人員,建場後期全縣共計調用民工達9600餘人。

出勤的民工吃糧食燒柴和一切工具的開支等,全部由生產隊負擔,民工不發工資,按建場時出勤的天數,回生產隊參加年終分紅。

當時建場的民工住房條件更差,因為來的人員很多,不少民工吃住在工地的草棚里,但是在大躍進的精神鼓舞下,幹勁十足。建場時沒有機械,只有民工從家裡帶來的鐵鍬、扁擔、抬筐,另有5個人一個夯。起早吃飯,天亮到工地,中午送飯,吃完就干,一直到天黑才回。在工地,各團與各團賽進度,賽工程質量;各營與各營,各連與各連比賽都呼喊著爭上游的口號,同打夯的口號聲連成一片。按縣委的要求,在建場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採取「邊建設邊生產,當年投資當年效益」的原則,一場轟轟烈烈的建場局面開始。

大幹一百天完成建場任務

自民工四月中旬入場,到七月下旬一百天的時間裡,經過全體幹部民工的艱苦勞動,由鄧灘修乾渠到農場分水閘15里,修排乾渠17里,修支渠11里,修斗渠25里,挖排斗渠34里,修農渠173里,挖排農渠173里,挖用毛渠275里,挖排毛渠535里,大小渠道總長1258里。農場四周修海擋高2米、頂寬2米、1:4的坡周圍長44里;其它配套工程,建防潮閘一座,分水閘一座,溢洪道1座,斗門3個,農門26個,毛門管887個,平整地面11000畝,當年插秧8200畝,種大田1000畝。

同時建辦公室倉庫,食堂等磚房47間,生產用簡易房30間。

由於施工堅持質量,民工工作認真,修完的乾渠、支渠、斗渠、農渠,當年使用都經得起灌溉放水的考驗。

農場建成後的規模:東至東海擋外30米,西至四排斗西岸,北至取土坑北岸,南至沿海海岸,總面積共計5萬畝;其中施工面積4萬2千畝,於1958年7月23日,工程正式完成,交付使用,命名:樂亭縣地方國營農場。

1958年7月23日下午,指揮部召開慶功大會,建場總指揮王永祥在講話中,表揚建場的民工大公無私,敢叫日月換新天的精神,在短時間內完成了艱巨的建場任務,他代表縣委向大家表示感謝。由魏志慧代表民工發言,他說工程結束了,我們到另一個地方去建設社會主義,希望留下的人把農場辦得更好。由霍萬智代表留場工人發言,他說:「請你們走的民工放心,我們絕不會辜負你們的希望,我們一定辦好農場,並請你們過幾年來農場參觀。」大會在全體與會人員,勝利完成建場任務的歡聲笑語中結束。

建場以後,廣大幹部職工在鹽鹼地上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難,通過幾年的發展,農場形成了北部是產糧區和工業區,中部是低洼地植葦養魚區,南部沿海開發為養蝦、貝類等海產品養殖區的大格局。改革開放後,通過辦家庭農場,農場由地方國營農墾企業形成了大農場套小農場的經營形式。

1993年唐山海港開發區成立,全部接收了國營樂亭農場,現在改為唐山海港開發區港興實業總公司。

(作者王永仁,退休幹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Y8Fzm0BMH2_cNUgRVH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