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黃鱔頭和田螺尾,為何不能吃?

2020-06-12     也可自話

原標題:俗語「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黃鱔頭和田螺尾,為何不能吃?

農村俗語「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為何黃鱔頭和田螺尾不能吃?有道理嗎?

中國有句老話說「民以食為天」,任你再大的英雄好漢,沒飯吃也只能徒呼奈何,可見「吃飯」對人來說的重要性,但是,在這句話之後,還有一句「食以安為先」,突出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總結出了許多與飲食安全相關的俗語,「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就是其中之一,那麼這句話到底有什麼道理呢?

黃鱔不吃頭

民間其實有很多水產動物不能吃頭的說法,比如蝦頭不能吃,一是因為蝦的排泄器官在頭部,二是說蝦頭的重金屬含量超標,但說歸說,許多人還是很喜歡吃蝦頭的,特別是小龍蝦頭部的蝦黃,特別美味。

黃鱔不吃頭,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人們認為,黃鱔頭部不幹凈。黃鱔多生長於稻田、池塘、河渠等淤泥質水的底層,感官上就給人以不衛生的感覺。我們看市場上賣黃鱔的商家,殺黃鱔時,都把頭部固定在釘子上,然後用小刀剖開,刮乾淨之後把頭丟掉,只賣鱔段。

清朝有個傳說,有一種黃鱔,喜食貓狗腐屍,形狀跟普通鱔魚一般無二,但個頭是普通鱔魚的好幾倍,這種鱔魚有劇毒,食之斃命。每到月圓之夜,這種鱔魚就會出洞穴,仰頭望月,因名望月鱔。著名的紀曉嵐同志,就破過一個吃望月鱔誤傷人命的案子,這裡就不贅述了,有興趣的朋友搜索望月鱔詞條就能看到。

因為望月鱔有劇毒,它們又喜歡抬頭望月,因此人們就覺得鱔魚頭部是最毒的部位,千萬不能吃。

實際上,什麼頭部不幹凈之類的說法,普通老百姓根本說不出個所以然,只不過是跟著傳說人云亦云罷了,不吃頭部的真正原因很簡單:鱔魚頭只有骨頭,沒有肉,沒啥好吃的。

捎帶一提,鱔魚頭部非但沒毒,相反,經過適當的處理之後,鱔魚頭是一味常見的中藥。

田螺不吃尾

田螺可以說跟鱔魚同是難兄難弟,它們都生活在同樣的水域,又因其繁殖快、容易打撈、並且肉嫩味美等特點,成為了中國人餐桌上的美食。每到夏天,一份炒田螺,兩瓶凍啤酒,如若這個夏天正逢世界盃,你會覺得這樣的生活千金不換。

但吃田螺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生活在淤泥水域中,因此田螺體內積攢了許多泥沙,又不像鱔魚是軟體動物,剖開清洗乾淨就行。田螺有非常堅硬的外殼,所以想要吃到乾淨的田螺,一定要先用清水浸泡三五天,等它們把體內的泥沙排出來之後,再進行烹炒,否則你會吃到滿嘴泥沙。

另外,現在比較講究,到市面上買成品田螺,多數是剪掉了田螺尾巴的,因為田螺尾部集中了排泄物和內臟,有許多寄生蟲和細菌,非常噁心。因此吃田螺的時候,除了要注意丟掉尾部,還一定要精心烹飪,通過高溫把寄生蟲和細菌全部殺死,才能放心享用。

我小時候吃田螺沒有這些講究,都是用牙籤把田螺肉掏出來,尾部那一塊長長的黑色的部分,要扔掉不吃。所以看起來那麼大一個田螺,真正能入口的只有一丁點,但吃田螺的樂趣也在於此。

另外有一種福壽螺,千萬不能吃,這玩意兒真的有毒,每年吃田螺的季節,都會看到有人誤食福壽螺進醫院甚至喪命的新聞,切記切記。

美食雖好吃,但也要注意吃法,不能跟豬八戒吃人參果似的,一股腦兒全給吞了,「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說到底都是人們在經歷了數十年甚至千百年的吃貨生涯後,總結出來的飲食經驗,食用的時候多加註意,也就沒啥問題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PtHqHIBnkjnB-0z0cz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