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中,發生了數十次政變,這些政變大多失敗了,但有些成功了,並對我國的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其中最著名的是這七次政變。
一、沙丘事變
沙丘事變發生在秦朝。秦始皇在他人生晚年時期,在巡遊的路上患了重病,這一刻,一直追求長生不老的秦始皇終於意識到,他可能不久將離開人世,所以他寫下詔書,讓長子扶蘇前來主持喪事,並意味著他要將皇位傳給扶蘇,但秦始皇沒有立馬送出詔書,而是交給了身邊的重臣趙高。
這給了趙高篡改詔書的機會。
趙高和扶蘇的親信蒙恬不和,他明白扶蘇當上皇帝後,必會打壓他,所以趙高為了自身利益,聯合胡亥和李斯謀劃了沙丘事變。
他們偽造了兩份詔書,一份是賜死扶蘇和蒙恬,一份是傳位於胡亥。
扶蘇接到詔書後,就自殺而亡,胡亥也如願坐上了皇位。胡亥當上皇帝後,也將大將蒙恬逼死。
此事是秦朝命運的轉折點,扶蘇是一個仁慈、善良之的,他當上皇帝秦朝可能會迎來一個盛世,但胡亥是一個暴虐昏庸之徒,他當上皇帝後,和趙高二人做盡了壞事,所以很快被起義軍推翻。
二、宣武門事變
宣武門事變發生在唐朝。李淵作為唐朝的開國皇帝,在他打天下的過程中,他的幾個兒子都貢獻良多,其中李世民功勳最多,而且李世民身邊還有一眾武將和謀臣,這對太子李建成構成了威脅。
李建成為了保衛自己太子之位,開始打壓李世民,而李世民覺得天下大多是他打下的,他最應該做皇帝,所以兩人明爭暗鬥不斷。在兩人鬥爭白熱化階段,李世民先下手為強,在宣武門伏殺了太子李建成。
李建成死後,手握兵權的李世民順利繼承了皇位,同時他廣開言路、勵精圖治,將大唐帶向了強盛時期。
三、神龍政變
神農政變也發生在唐朝時期。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很有野心的一位女皇帝,因為她很有才能,所以李治當皇帝時,經常讓武則天替自己處理一些政事,這讓武則天逐漸掌握了國家大權。
李治死後,武則天利用手中的權力,廢掉了兩個兒子,索性自己做了皇帝,同時她還將國號改成了「武周」。
武則天晚年的時候,她陷入了傳位於誰的矛盾中,最終經大臣勸說,她打算將皇位傳給兒子,但在她晚年生病的時候,張柬之、崔玄暐等忠於李唐的大臣,怕夜長夢多,恐再生事端,所以發動了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將皇位傳給了太子李顯,皇位又重新回到了李唐手中。
四、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發生在宋朝時期。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我國正處於五代十國這個有名的亂世,趙匡胤原本是周世宗柴榮手下的一員得力悍將,但柴榮在還沒有將天下統一的情況下,就在三十多歲英年早逝。
柴榮死後,他的兒子柴宗訓還是一個幾歲小孩,根本沒有能力執掌朝政,這給了趙匡胤取代他的機會。機會成熟後,趙匡胤藉助外敵入侵,將兵權掌握在了自己手裡,然後通過陳橋兵變奪了柴宗訓的皇位。趙匡胤建立大宋後,相繼滅掉了其他諸國,逐漸實現了統一。
五、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是發生在明朝時期。歷史上藩王造反鮮有成功的例子,但朱棣造反成功了。朱元璋建立大明後,一直培養自己的長子朱標做繼承人,但令他始料不及的時,朱標卻先他一步去世,這讓朱元璋陷入了恐慌之中,朱元璋深思熟慮後決定將皇位傳給嫡長孫朱允炆。
朱允炆宅心仁厚,是一個好皇帝,但他性格軟弱,朱元璋害怕他駕馭不了開國功臣,於是大開屠刀,殺了不少功臣,不過他將手握重兵的藩王給忽視了。朱允炆當上皇帝後,感受到了藩王的威脅,於是他在大臣的勸說下開始削藩,但此舉引起了燕王朱棣的不滿,他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了靖難之役。
由於朝政的武將大多被朱元璋殺了,這讓朱允炆無良將可用,同時朱棣又能征善戰、久經沙場,所以在朱允炆昏招頻出的情況下,占據劣勢的朱棣笑到了最後,他攻破南京城後,取代侄子朱允炆自己做了皇帝。
六、奪門之變
朱祁鎮原本是大明的皇帝,但在他25歲的時候,他受身邊寵臣王振的忽悠,御駕親征攻打瓦剌,由於他和王振都沒有打仗才能,所以慘敗給了瓦剌大軍,王振被殺,朱祁鎮也被瓦剌俘虜。
朱祁鎮被俘後,大明臣子扶持朱祁鈺當了皇帝。由於瓦剌無法通過朱祁鎮在大明身上敲詐到利益,所以一年後將朱祁鎮放回了大明。
朱祁鎮回來後,朱祁鈺害怕朱祁鎮威脅到自己的皇位,將他軟禁了起來,但是不久之後朱祁鈺的兒子病逝,自己又患了重病,一些大臣看到此情況後,為了獲得更多的政治利益,冒險將軟禁的朱祁鎮救了出來,並扶持他重新做了皇帝,這就是著名的奪門之變。
朱祁鎮當上皇帝後,將朱祁鈺貶為了親王,在其去世後,又以親王之禮將其安葬。
七、辛酉政變
辛酉政變發生在明朝時期。慈禧是咸豐的妃子,由於咸豐是一個不喜歡處理政務的人,所以常讓慈禧替他處理奏摺,這培養了慈禧處理政務的才能。咸豐在去世前,擔心自己的兒子同治沒能力治理國家,所以給他安排了八位輔政大臣,同時還讓慈禧和慈安一人掌管一枚印章制衡八大臣。
咸豐死後,慈禧為了將權力都掌握在自己手裡,聯合慈安和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扳倒了顧命八大臣,這讓慈禧實現了大權獨攬。之後的近半個世紀,慈禧成了大清的實際掌舵人,同時也將大清帶向了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