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逐艦英傑列傳·美國篇》No.4:所羅門猛犬
(溫馨提示:本文約5700字,配圖17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1942年11月12日至13日深夜,日美海軍在瓜島海域的殊死較量迎來巔峰對決,埋葬眾多艦船的鐵底灣再度捲起腥風血雨。在方圓不過二三海里的狹窄海域中,雙方大小27艘戰艦展開群毆亂斗式的混戰。在日軍旗艦「比睿」號戰列艦高聳的艦橋上,日軍指揮官阿部弘毅中將透過舷窗努力分辨著紛亂複雜的戰場,可是炫目的炮口焰、探照燈的光柱、照明彈的閃光讓他的老眼更加昏花。突然,一艘美軍驅逐艦逼近「比睿」,從幾乎相撞的距離上發動貼身攻擊,戰列艦的重炮已然無能為力,驅逐艦卻能火力全開,狂射目標上層建築。「比睿」號的艦橋轉瞬間被碎片、火焰和血肉所充斥,阿部中將負傷倒地,身邊幕僚非死即傷,喪失了指揮能力。這艘亂軍擒王的驅逐艦就是美國海軍本森級驅逐艦「拉菲」號。
第四代驅逐艦
在《倫敦海軍條約》簽訂後,美國海軍於1932年至1939年間建造了六級60艘1500噸級驅逐艦和兩級13艘1850噸級驅逐領艦,以替換一戰遺留的數以百計的老式平甲板驅逐艦,是為美國海軍的第三代驅逐艦。上述艦型為美軍驅逐艦部隊帶來了新鮮血液,但也存在諸多問題,比如部分主炮無防護、艦體重心過高等,對航行穩定性和高海況下的作戰能力帶來負面影響。
美國海軍西姆斯級驅逐艦「莫里斯」號,第四代驅逐艦以西姆斯級為藍本設計的。
隨著條約時代的結束和歐洲局勢的緊張,美國海軍加緊推進驅逐艦更新計劃,於1938年啟動第四代驅逐艦的設計建造,為了保持技術延續性和維持建造速度,新一代驅逐艦以西姆斯級為藍本進行改良,在沿用艏樓船型的基礎上採用鍋爐-輪機交替配置的動力布局以提升生存性,恢復了雙煙囪構型,加強船體結構,主炮配置為沿中線布置的5門127毫米單裝艦炮,全部採用炮塔設計,魚雷武備改為2座五聯裝發射管,雖然發射管總數較之前艦型的12~16具有所減少,但舷側齊射能力獲得提升,由8枚增至10枚,同時減輕了上部重量,降低了重心,改善了穩定性,但防空武器較為薄弱,起初僅為5挺12.7毫米機槍。新艦型的排水量較西姆斯級增加了50噸,達到1650噸。
美國海軍本森級驅逐艦首艦「本森」號,攝於1942年,安裝了5座127毫米艦炮,拆除了一座魚雷發射管。
第四代驅逐艦於1938年開始建造,1940年陸續竣工服役,根據鍋爐和輪機的差異又分為本森級和格里夫斯級,是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美國海軍最新銳的艦隊驅逐艦,同時也是弗萊徹級批量服役前的主力驅逐艦,其建造延續到1943年,本森級建造了30艘,而格里夫斯級達到66艘。本森級在建造過程中修改了初始設計,將主炮減少1門,拆除一座魚雷發射管,加裝1座28毫米四聯裝機關炮,12.7毫米機槍也被20毫米機關炮所取代,以加強防空能力,而本文主角「拉菲」號就是按照新設計開工建造的。
1941年10月31日,「拉菲」號驅逐艦在舊金山的伯利恆鋼鐵造船廠下水。
「拉菲」號於1941年1月13日在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的伯利恆鋼鐵造船廠動工,1941年10月31日下水,1942年3月31日建成服役,以美國內戰時期的海軍英雄,榮譽勳章獲得者巴特利特·拉菲命名,首任艦長也是最後一任艦長為威廉·漢克海軍少校。「拉菲」號標準排水量1650噸,滿載排水量2474噸,艦長106米,艦寬11米,吃水3.6米,安裝4台鍋爐和2部減速齒輪蒸汽輪機,輸出功率50000馬力,航速37.5節,燃油載量460噸,續航力為6500海里/12節,艦員編制為208人(平時)/276人(戰時)。「拉菲」號主炮為4門38倍徑127毫米高平兩用艦炮,沿中線以前二後二方式配置,魚雷武備為1座533毫米五聯裝發射管,安裝在前後煙囪之間,防空武器包括1座28毫米四聯裝機關炮和5門20毫米機關炮,另有5座深彈拋射器和2條深彈滑軌。
1942年9月在所羅門前線作戰的「拉菲」號驅逐艦。
在美國西海岸完成簡單的海試後,「拉菲」號經珍珠港開赴南太平洋前線,於1942年8月28日抵達埃法特島,擔負反潛巡邏任務,不久編入以「黃蜂」號航母為核心的第18特混艦隊,投入瓜島作戰。9月15日,當「黃蜂」號遭日軍潛艇伏擊沉沒時,「拉菲」號救起不少倖存者。之後,「拉菲」號調入諾曼·斯科特少將指揮的第64特混艦隊,參加了10月11日夜間的埃斯佩蘭斯角海戰,重創由五藤存知少將指揮的日軍艦隊。這是「拉菲」號的首次水面交戰,表現十分出色,以精準的炮火擊傷日軍「青葉」號重巡,配合友艦擊沉「吹雪」號驅逐艦,還阻止了「初雪」號向美軍發射魚雷,自身毫髮無損。埃斯佩蘭斯角海戰後,「拉菲」號編入第67特混艦隊,繼續在瓜島前線奮戰。
1942年9月「拉菲」號搭載著「黃蜂」號航母的倖存者返回錨地,背景中是「朱諾」號輕巡洋艦,兩艦均在11月13日的海戰中沉沒。
阻敵增援
1942年11月,瓜島戰役進入關鍵階段,戰況僵持不下。雖然日本海軍在10月26日的聖克魯斯海戰中取得了代價頗高的戰術勝利,但陸軍對亨德森機場的總攻擊以慘敗收場,盟軍依然掌握著戰場制空權。為了在11月間組織另一次地面攻勢,日軍決定繼續增兵,然而僅僅依靠驅逐艦和潛艇運兵數量畢竟有限,而且無法運送重炮等重裝備,為此日軍調集了11艘運輸船,計劃在11月中旬將第38師團的7500名官兵、大量彈藥給養和重型裝備送上瓜島,登陸時間為11月13日。為確保增援行動的順利實施,聯合艦隊也投入包括4艘戰列艦、1艘航母在內的30餘艘艦船,組成挺身部隊、支援部隊、運輸部隊等多個編隊擔負炮擊機場、支援掩護、護航警戒等任務,其中挺身部隊負責在運輸船隊抵達前先行炮擊亨德森機場,壓制美軍航空兵,對於作戰成功與否具有關鍵意義。
1942年10月,日軍第2師團對亨德森機場的總攻擊被擊敗,戰場上布滿日軍的屍體。
挺身部隊實力相當強大,以第11戰隊的「比睿」、「霧島」號戰列艦為核心,配屬第10戰隊和第4水雷戰隊的「長良」號輕巡洋艦和14艘驅逐艦,由剛剛晉升的阿部弘毅中將統率,於11月9日從特魯克出航,計劃於11月12日至13日夜間抵達目標水域,期待覆制一個月前「金剛」、「榛名」兩艦炮擊機場的勝利。挺身部隊在航渡途中被美軍飛機發現,失去了行動的突然性,在11月12日入夜後又遭遇雷暴大雨,謹慎的阿部一度命令艦隊調頭等待天氣好轉再行突入,頻繁的機動導致日軍隊形散亂。按計劃,挺身部隊分為主隊和前衛,2艘戰列艦在1艘輕巡和6艘驅逐艦的拱衛下組成主隊,由5艘驅逐艦組成前衛,在主隊前方約8000米處開路,另有3艘驅逐艦在瓜島以西海域警戒。然而,當日軍艦隊於11月13日1時25分(本文統一採用當地時間)進入鐵底灣時,僅有2艘驅逐艦還在前衛位置,其餘3艘被甩到主隊側後方,而且前衛和主隊之間的距離也不足1000米。
這幅畫作表現了1942年11月12日作為挺身部隊核心的「比睿」、「霧島」號戰列艦向瓜島開進的場面。
在日軍大舉增援之際,美軍也在做著同樣的事,計劃將6000餘名援兵和彈藥給養送往瓜島,支援苦戰的海軍陸戰隊。同時,美軍情報機構也探知日軍的動向,南太平洋戰區司令威廉·哈爾西上將決定抽調兵力阻敵增援,然而他手頭的航母和戰列艦距離戰區太遠,鞭長莫及,能執行阻擊任務的部隊是斯科特少將的第62.4特混大隊(TG62.4)和丹尼爾·卡拉漢少將的第67.4特混大隊(TG67.4),它們的原定任務是為運輸船隊護航。兩支艦隊分別在11月9日和10日從聖埃斯皮里圖啟航,護衛運輸船隊於11日安抵瓜島,儘管遭到日軍空襲襲擾,美軍還是在12日晝間完成卸載。指揮運兵行動的里奇蒙·特納少將根據敵情判斷日軍將在12日夜間來襲,決定運輸船先行撤退,卡拉漢和斯科特兵合一處,留在鐵底灣迎擊強敵。
1942年初擔任「舊金山」號重巡洋艦艦長的卡拉漢上校在艦橋上的留影。
得到TG62.4加強的TG67.4共有2艘重巡洋艦、3艘輕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特納指定卡拉漢統一指揮全部戰艦,這個決定頗具爭議。斯科特和卡拉漢同為海軍軍官學校1907屆畢業生,前者擔任艦隊指揮官已有半年,取得了埃斯佩蘭斯角海戰的勝利,而後者在戰爭初期主要從事參謀工作,10月30日才重返海上勤務,尚無海戰經驗。特納以卡拉漢晉升少將比斯科特早15天為由任命他為艦隊總指揮,這無疑是不適宜的。卡拉漢深知此戰兇險,依據埃斯佩蘭斯角海戰的經驗採取單縱隊陣型,4艘驅逐艦居前,5艘巡洋艦居中,4艘驅逐艦斷後,在22時由東向西深入鐵底灣,向薩沃島方向搜索前進。缺乏經驗的卡拉漢在排兵布陣上有欠合理,先導驅逐艦「庫欣」號和旗艦「舊金山」號都沒有安裝新型SG雷達,而裝有該型雷達的「海倫娜」號輕巡洋艦又處在編隊較後位置,限制了夜間感知優勢的發揮,卡拉漢也未針對突發情況制定充分的預案。
勇闖敵陣
11月13日1時,排成一字長蛇陣的美軍艦隊以15節航速從隆加角以北海域駛過,「拉菲」號處在4艘前衛驅逐艦的第二位,緊跟在先導艦「庫欣」號後方。當晚無月,夜色濃重,對於依靠肉眼觀察的日軍不利,反而增強了美軍的雷達優勢。1時24分,「海倫娜」號的雷達率先在24700米和28800米距離上發現了日軍前衛驅逐艦和戰列艦。卡拉漢接到報告後於1時28分下令轉向西北,正面迎敵。然而,在接下來的近10分鐘里,他既沒有命令前衛實施魚雷攻擊,也沒有下令艦炮開火,而是不斷同各艦通話,確定目標方位,直到1時37分才下令艦隊向北轉向,加速至20節,企圖搶占T字橫頭位置,然而日軍前鋒已然高速逼近,卡拉漢的猶疑不決讓美軍雷達創造的先手優勢白白浪費了。
1942年9月,「拉菲」號驅逐艦進行海上加油,右上角為該艦艦長漢克少校。
1時42分,美軍艦隊尚未完成轉向占位,「庫欣」號猛然發現2艘驅逐艦正從左向右橫穿艦首,那是日軍前哨「夕立」和「春雨」號,雙方相距僅2700米,為了避免相撞並準備發射魚雷,「庫欣」號緊急左轉,身後的前衛驅逐艦也不明就裡地跟隨左轉,還帶偏了巡洋艦編隊最前端的「亞特蘭大」號。這種與指令相反的行動讓卡拉漢十分困惑,立即呼叫詢問緣由,得到回覆稱「避免與己方驅逐艦相撞」。「庫欣」號請求發射魚雷,由於通信延誤未能及時收到回復,轉眼間2艘日軍驅逐艦已從視野中消失了。現在,日美兩軍都目視確認了對手,但雙方仍保持沉默,均未開火。美軍一方卡拉漢正受困於隊形的混亂,而日軍一方正忙於將戰列艦主炮里攻擊機場的高爆彈更換成對艦的穿甲彈。令人窒息的靜默又持續了8分鐘,兩支艦隊以超過40節的相對速度迎面相遇,彼此插入對方的陣型中,瓜島海戰第一次夜戰(日方稱為第三次所羅門海戰第一次夜戰)在這種犬牙交錯的迷亂狀態中猝然打響了。
1942年11月13日1時50分瓜島海戰第一次夜戰爆發時日美艦隊各艦位置,雙方已各自插入對方的陣型中。
1時50分,「比睿」和「曉」號同時打開探照燈照射目標,頓時點亮了1500米外的「亞特蘭大」號,後者的前主炮群立即瞄準燈光向「比睿」號開火,日軍戰列艦的356毫米重炮也展開回擊,激戰一觸即發。面對突然爆發的戰鬥,卡拉漢下達了「奇數艦向右射擊,偶數艦向左射擊」的命令,意在避免誤擊,然而隊形已亂,這道命令只讓局勢更形惡化,實際上各艦艦長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斷各自為戰了,而日軍一側的情況也相差不多。在交火開始時,美軍前衛驅逐艦已經深陷敵陣,「拉菲」號作為偶數艦依照命令應向左舷射擊,那個方向上最顯眼的目標就是因為開燈而暴露的「曉」號。「拉菲」號集中炮火對其轟擊並迅速取得命中,同時這艘倒霉的日軍驅逐艦還遭到「亞特蘭大」、「舊金山」等美軍巡洋艦的集火,短短几分鐘內就被打成一堆廢鐵,開始下沉。
這幅彩繪表現了海戰爆發伊始,美軍「亞特蘭大」號輕巡洋艦的前主炮向打開探照燈的「比睿」號戰列艦開火射擊。
在解決了「曉」號後,「拉菲」號搜尋新的目標,猛然發現一艘巨艦從左舷正橫方向約900米處直衝過來,漢克艦長立即指揮戰艦自右向左橫穿對方艦首後,做了一個U形轉彎,向北追擊目標,而那艘巨艦就是日軍旗艦「比睿」號,其龐大的身軀吸引了多數美艦的注意,遭到猛烈攻擊,被迫左轉向北航行,而「拉菲」號從該艦左後方逼近,發起近身攻擊,雙方最近時僅相距6米,那光景仿佛大衛鑽到了歌利亞的褲襠下面。在如此近的距離上,「拉菲」號處在「比睿」號的射擊死角內,戰列艦的主炮無法對其構成威脅,而驅逐艦卻能以全部舷側武器瘋狂輸出,雙方懸殊的火力差距完全逆轉!
這幅畫作描繪了瓜島海戰中2艘美軍驅逐艦與「比睿」號戰列艦展開近距離搏鬥的場面。
漢克艦長下令發起魚雷攻擊,打出全部5枚魚雷,至少命中2枚,然而由於距離過近保險未能解除而沒有引爆,戰後「比睿」號倖存者也證實聽到了魚雷撞擊船殼的聲音。雖然魚雷攻擊未能奏效,但艦炮攻擊的效果超乎想像的好。「拉菲」號的127毫米主炮和28毫米、20毫米防空炮全部以平射姿態對準「比睿」號高大的側影猛烈開火,幾乎可以做到彈無虛發,瓢潑彈雨從艦尾橫掃到艦首,在「比睿」號上層建築上製造了成堆的彈孔殘骸和四處蔓延的火焰,缺乏防護的探照燈、射擊指揮儀等外部設備被打得稀爛,甚至部分副炮炮廓也被破壞,而最大的戰果是直接端掉了日軍艦隊的指揮中樞:數發炮彈擊中了「比睿」號的艦橋,飛濺的碎片令阿部中將和「比睿」艦長西田正雄大佐雙雙負傷,首席參謀鈴木正金中佐當場斃命!此後,阿部再也未能對艦隊作戰實施有效指揮。遭到重創的「比睿」號只能向西北蹣跚撤退。
壯烈死戰
在完成與戰列艦貼身肉搏的壯舉後,「拉菲」號由於衝擊過猛,自身也陷入日艦的包圍之中,在其後方是正在燃燒的「比睿」號,右側是「霧島」號戰列艦,遠方是「長良」號輕巡洋艦,而正前方是「朝雲」、「村雨」和「五月雨」號驅逐艦,在黑暗中還有其他日艦虎視眈眈。面對敵眾我寡的形勢,「拉菲」號毫不退縮,以驚人的勇氣放手一搏,以3門主炮瞄準距離最近的「村雨」號打出一輪齊射,當即命中,炮彈在目標鍋爐艙內爆炸,摧毀一座鍋爐,「村雨」號航速銳減,被迫退出戰鬥。隨後,「拉菲」號又調轉炮口與「朝雲」號展開對射。
瓜島夜戰中「比睿」、「霧島」號戰列艦主炮齊射的場面。
儘管「拉菲」號勇猛無畏,但終究難敵多艘日艦的交叉集火,艦體和上層建築頻頻中彈,所有火炮均被摧毀,到處燃起大火,尤其在距離拉開後,「比睿」號的主炮重新投入戰鬥,對準這艘方才讓其難堪無比的小驅逐艦噴射出報復的怒火,一枚356毫米炮彈擊中了「拉菲」號後部鍋爐艙,在劇烈的爆炸中「拉菲」號喪失了機動能力,不久一枚來源不明的魚雷擊中艦體後部,炸斷了艦尾並使龍骨受損,所有損管措施都已失效,漢克艦長明白沉沒已經無可避免,於是在1時55分下令棄艦。大約5分鐘後,失控的火勢蔓延至彈藥庫導致彈藥殉爆,徹底終結了「拉菲」號的生命,並使很多未及撤退的艦員喪生,此外艦上的深彈在沉沒過程中也發生了爆炸,造成了更多的傷亡。最終,「拉菲」號有59人陣亡,116人負傷,超過編制人數的三分之二,可謂傷亡慘重,漢克艦長也壯烈捐軀。
「拉菲」號與同級艦「伍德沃斯」號並排航行的彩繪。
當戰幕垂落,美軍損失了包括「拉菲」號在內的4艘驅逐艦和2艘輕巡洋艦,而參戰的13艘美艦中僅有2艘驅逐艦未受損傷,超過1400名官兵犧牲,包括卡拉漢和斯科特兩位將軍。日軍方面「比睿」號重創(後沉沒),2艘驅逐艦被擊沉,4艘驅逐艦受傷。儘管阿部還有第二艘戰列艦,並且半數驅逐艦仍有戰鬥力,但他還是下令中止作戰撤退,也許在「拉菲」號的炮彈射入「比睿」號艦橋的那一刻,他就已經失去了戰鬥的勇氣。美軍在付出極為高昂的代價後成功挫敗了日軍炮擊機場的計劃,而「拉菲」號無疑是此戰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戰艦,被授予美軍最高集體榮譽——總統集體嘉獎,而在二戰期間僅有8艘美軍驅逐艦獲此殊榮,「拉菲」號艦長漢克少校也被追授第二枚海軍十字勳章。美國海軍還將1943年新建的兩艘艾倫·薩姆納級驅逐艦命名為「拉菲」和「漢克」號,以紀念他們的英雄奮戰和無畏犧牲。
美國海軍的總統集體嘉獎旗,授予獲得總統集體嘉獎的功勳戰艦,「拉菲」號因為在所羅門前線的傑出表現而獲此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