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窮不砍三種樹,後代子孫得庇護」,哪三種樹?有何道理?

2024-01-22   丹寶星辰

原標題:「人窮不砍三種樹,後代子孫得庇護」,哪三種樹?有何道理?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消亡的文明。能夠取得這樣驚為天人的成就,並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要清晰地知道,中華民族是一個極其重視血緣聯繫的。從原始時代我們就以血緣為紐帶,組成一個又一個部落,大家一起生活,一起應對危機。

同時,擁有大智慧的祖先們,也有著開拓和探索的精神。神農嘗百草就是最早的先例,但就是這些俗語和諺語,到現在也在指導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祖先們善於總結,更多的是通過祖祖輩輩的口口相傳,被我們所知曉。

大自然中的樹也不例外,對於古代先民而言,一些特定的事物總會代表不一樣的含義。那麼哪些樹被先民們賦予了不一樣的深刻寓意呢?今天讓我們走進大自然,了解先民對樹的熱愛,甚至不捨得砍伐,並將這種傳統保留下來。

滿樹皆是黃金甲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一句老話「門前有槐,百鬼夜行」在民間時常認為槐樹是通往陰曹地府的大門。木本屬陰,所以經常把槐樹叫做鬼樹,但事實並非如此。

槐樹一說大有杜撰的可能,槐樹在古時候確實有招陰的寓意。但門前種槐,並不會給主人家招來惡鬼或者霉運。相反,門前種植槐樹,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給主人家擋災的,所以槐樹是有驅邪護宅的寓意。

其次,槐樹的生命力是極其旺盛的。一般來講,槐樹最少也會茁壯生長几十年,甚至有更長的壽命。只要外部環境許可,它就生長得非常迅猛,哪怕是在惡劣的外部環境下,它的適應能力也是其他樹種所比不了的。故而,槐樹被看作是長壽,健康的象徵。

槐樹在古代被學子所喜愛,它代表著學子希望自己能夠榜上有名。所以在儒家思想的薰陶下,學子都想要封侯拜相,槐樹承載著他們的期待。時至今日這種思想寄託依舊存在,高考前夕,有的家長都會讓孩子用槐樹葉子洗手,圖個好彩頭。

然而,古代先民們最喜歡槐樹的原因,不僅僅在於這些美好的寓意,而是因為它自身的藥用價值。槐樹的花,葉子,樹根都是能夠入藥的好寶貝,起到清火解毒,增強免疫力,甚至是古代用來療傷的止血聖品。

懷古傷今的一片柔軟

小時候家裡的老人總會告訴我們這樣一句話,柳樹的葉子不能吃。原因很簡單,它和槐樹一樣,屬於陰木的一種。柳樹是能夠驅邪免災的,所以不能吃柳樹葉。

對於驅邪免災這一寓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西遊記中的觀音菩薩。她手中的玉瓶能夠凈化世間妖邪,玉瓶里插著的正是柳枝。

就算是到現在也一樣,甚至很大一部分都存在於生活中。遠行歸家的學子或者是遇到壞事發生的情況,家裡人總會用柳條沾水,進行抽打,將水濺到身上,用來祈福,驅邪避災。

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在,人們都習慣在先人或者死者的墳旁栽樹,這種樹,大多是柳樹。先人和亡者墓前栽種柳樹,一是為了亡魂不滅得以安息,二是蔭庇後世,護佑家族的深切寄託。

柳樹也有一個美麗寓意,它憑藉著婀娜的身姿,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人們認為,春天到來的標誌是柳樹吐出嫩芽。因為老話常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句話的意思體現了柳樹的特點。

柳樹是一種生命力極其頑強的樹種,只要有土地,它幾乎能生長在任何地方。它所展現出來的堅韌,挺拔和生機盎然就是春天的標誌。它是春天的使者,是萬物復甦的報時鳥。

但同時,它也有更加淒婉的寓意。不難發現許多文人墨客筆下,總會出現「折柳」一詞。因為柳的諧音是留,代表著挽留和對友人,親人的友好祝願。

所以經常會出現「折柳」送友,在分別前夕依依不捨的情景,正因為它代表著思念和祝願,代表著「柳常青」,故而人們才不會輕易地砍伐柳樹。

亘古不變的死疙瘩

和柳樹一樣,榆樹的名字也是得到人們喜愛的原因之一。榆的發音和「余」的發音一樣,在中華民族中,這個余字,是有講究的。余代表富餘,意思就是一年結束後,家家戶戶都有剩下的東西,寓意著家家戶戶都過著好日子。

就像過年時,家裡會掛魚形的裝飾品,年夜飯上一定會有一道魚,是年年有餘的意思。所以榆樹在中華民族的印象中被賦予了,財富和富足,榆樹上的小果實也被稱作榆錢兒。

然而在民間還有一種叫法,榆木疙瘩可能大家都不陌生。雖然現在榆木疙瘩是指一個人不開竅,一根筋,但最開始的時候,並非如此。自然生長的榆樹,很粗壯,高大,枝繁葉茂,和我們平時在市區里見到的截然相反。

榆樹的枝幹能達到5米,而且十分筆直。從古至今就有無數遷客騷人以榆樹來比喻一個人具有堅韌,挺拔的意志,故而榆樹代表著堅強和勇敢。

而榆樹具有其他樹木所沒有的,最重要的一個特性,也是被稱為榆木疙瘩的真實原因。如果你有幸到山野中去,看到一個漆黑,已經壞死的樹幹,卻沒有腐化,那就是榆樹無疑,它也許枯死在那裡很多年了。榆樹是不會被流水侵蝕的,更不會腐化,它是亘古不變的。

小結

時至今日,我們仍不會輕易地砍伐這三種樹,原因正是一種傳承。這些樹,已經不再僅僅只是大自然的一種植物,它們包含了我們祖先對於世間的美好期盼。

作為子孫後代的我們,留著中華民族的血液,這樣一輩又一輩傳承下來的文化,我們銘記於心,永不會忘卻。我們要順應自然之法,遵循自然的規律,遵循古訓,滿懷敬畏之心。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