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是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之一,以「玄奘取經」這一歷史事件作為原型,講述了孫悟空在大鬧天宮之後,跟著唐僧西天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的故事。
整部《西遊記》看似通俗易懂、妙趣橫生,實則留下了諸多的謎團。好比在《西遊記》的開篇,作者吳承恩就欲言又止,讓讀者們浮想聯翩。
原來在孫悟空之前,還有一個人走進了水簾洞。此人是誰,他為何要住在人跡罕至的花果山?
在《西遊記》的第一回,吳承恩以孫悟空作為第一視角,講述了他如何橫空出世、如何發現水簾洞、如何成為美猴王的精彩旅程。
孫悟空乃天地所生,是一隻頗有靈性的石猴,他很快就發現了花果山水簾洞的秘密。但隨著孫悟空走進了水簾洞,細心的讀者卻發現水簾洞的蹊蹺之處。
書中是這麼寫的,鍋灶傍崖存火跡,樽罍靠案見餚渣。石座石床真可愛,石盆石碗更堪夸。一竿兩竿修竹,三點五點梅花……
這樣看來,孫悟空並非第一個走進水簾洞之人,而是在不知多少年以前,有一位大仙來到了遠離大陸的海島。在上了花果山之後,這位大仙走進了水簾洞,繼而在洞裡住了下來,這才有了孫悟空看到的石床、石盆和石碗。
這位大仙想必在水簾洞住了很久,否則則會在洞門口立了一塊刻有「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的石碑,還在水簾洞裡用「一竿兩竿修竹,三點五點梅花」進行了裝飾?
有意思的是,對於這位大仙到底是誰,吳承恩並沒有給出答案,而是將問題拋給讀者,讓讀者們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然後根據各人的理解去深挖細掘,從而發現答案。
筆者認為,這位神秘人物和孫悟空的出生大有關聯。原來孫悟空出世可不是一個偶然的事件,而是有人刻意為之。吳承恩在原著里是這麼寫的,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圍圓,按政歷二十四氣。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
注意看,孕育孫悟空的那塊仙石非同小可,無論是高、寬都和道派的數字符號息息相關。此外,仙石上還被人刻了九竅八孔,以便仙石之中的石胞能夠呼吸吐納,吸收日月精華。
筆者認為,這塊仙石就矗立在花果山山頂,而水簾洞的那位大仙在花果山住了多年,必定知道這塊仙石的存在。那會不會是這位大仙在仙石上做了手腳,這才有了後來孫悟空的驚天出世呢?
這種猜想還是極有可能的,你看仙石四周「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這種擺設顯然和水簾洞的「一竿兩竿修竹,三點五點梅花」的「裝修風格」極其相似。
既然如此,這位大仙為何不耐心地等待孫悟空出世,反而在孫悟空出世前離開了花果山,還將水簾洞作為家業傳給了孫悟空?
一種解讀之法非常有趣,這位大仙之所以急著離開花果山,是要給孫悟空尋一個地方拜師學藝,只因這位大仙當年曾敗於三清之手,如今想借著孫悟空這顆棋子一雪前恥。
看到這裡,想必讀者已經猜到這位大仙的真實身份了,他就是隱居於方寸山的菩提祖師。
這樣的解讀還是有一定的道理。
首先,菩提祖師傳授給孫悟空的法術屈指可數,唯有長生術、變化術和筋斗雲三門神通。
其次,孫悟空只不過變成松樹惹得師兄們拍手叫好,就被菩提祖師以一個「賣弄神通」的罪名趕出了方寸山。
孫悟空走的時候,菩提祖師還耐人尋味地說道:「你這一去,定生不良,無論你如何惹禍行兇,卻不可說是我的徒弟,否則我將你剝皮挫骨,神魂貶在九幽之處,萬劫不得翻身!」
菩提祖師的這一番話證明他已經預料到了孫悟空即將大鬧天宮犯下彌天大罪,可祖師不但沒有給孫悟空上思想課,反而直接將他攆出了「菩提學院」,還警告孫悟空只要不吐露自己的名字,就可以在三界裡為所欲為。
果然如菩提祖師預料的那般,孫悟空先是搶奪了金箍棒、塗抹了生死簿,最後攪擾蟠桃盛會,打進了玉帝的通明殿。
孫悟空最後雖然被如來壓在了五行山下,卻也將天庭了鬧了個雞飛狗跳。不過,菩提祖師自始至終都沒有現身,除了祖師擔心方寸山的位子暴露之外,祖師還有忌憚之人,這些人正是三清。
在數萬年前,菩提祖師極有可能和三清大打出手。但無奈寡不敵眾,菩提祖師敗北之下只能讓出了天庭,讓三清占據了兜率宮、上清宮、玉清宮。
然而菩提祖師仍不肯善罷甘休,他藉助花果山山頂的一塊仙石創造了孫悟空,然後一邊在水簾洞居住,一邊暗中觀察仙石的成長。
待孫悟空出世後,菩提祖師離開了水簾洞,前往方寸山創建了「菩提學院」,最後讓樵夫、仙童一路指引孫悟空,最終讓孫悟空拜在了自己的門下。
當然,以上說法只是筆者個人的想像,畢竟吳承恩本人也沒有講清楚水簾洞的前主人是誰,這也成了《西遊記》的獨特魅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