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母的一生,就是操心的一生,其中操心操的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學習成績。貓爸有一個朋友,最近天天借酒澆愁,原因是他不管打也好、罵她好、引導也好,可他兒子就是不開竅,學習成績一直排在全班倒數。
朋友說:「很多人勸我不要在意孩子成績,但是這樣的勸說太假了,哪個父母會不在意孩子的成績呢?我真的很想知道到底怎樣才能提高孩子的成績?」
上個世紀就有人針對這一項目開展了長期的跟蹤研究,研究調查了近兩萬名孩子的學習情況,最終發現: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多半來自這四種家庭:
一、父母學歷高的家庭
父母學歷高,孩子的成績優異,這一點雖然並不絕對,但是也很好理解。畢竟學歷高的父母更容易把自己成功的學習經驗手把手地教給孩子,也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庭的知識氛圍也更濃厚,這些都有利於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
二、媽媽在30歲或者更晚的時候生第一個孩子的家庭
研究發現,如果媽媽30歲以後才要第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的學習成績大機率會更高,原因是這樣的媽媽往往都接受過更高的教育或者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另外這樣的媽媽思想也更成熟,願意採用更科學的育兒方法。
其實對於這一點貓爸是有不同意見的,因為30歲只是個象徵,更多指的還是媽媽的思想和行為成熟,而不是非要30歲或以後生孩子才是最好的,事實上,26-28歲才是女性生育的黃金年齡,生的孩子才更健康也更聰明。
三、經濟條件好的家庭
「寒門再難出貴子」這話雖然有點絕對,但在目前這種學習比拼越來越難的大環境下也有一定的道理,畢竟比賽比的是所有的相關因素,而經濟條件好的家庭確實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記得貓爸上中學時英語成績一直不好,所以母親給我報了一個暑假英語補習班,那個暑假的英語學習讓我掌握了很多學習英語的關鍵竅門,從那時候起我的英語成績提高了很多,甚至有一次還考了年級第一名,這就是好老師的作用!
四、家有里很多書的家庭
家裡有很多書的家庭,父母往往也都是愛讀書的人,這樣的父母就算沒有天天給孩子讀書,也會讓孩子自然而然的喜歡讀書。現在我們很多父母都知道閱讀對孩子成績的重要性,所以很多父母都會堅持讓孩子或者給孩子讀1小時的書。
但是其餘的時間可能都在玩手機、玩遊戲、追劇、打麻將,這樣孩子是不會喜歡看書的,他們會認為讀書是任務,而手機、遊戲都是生活,才是興趣,那麼孩子的成績自然就不會有所提高了。
最後,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四條說的都是父母本身的條件,而不是父母為了孩子做了哪些努力,其實這也印證那句老話「育兒先育己」,所以父母們想讓孩子成績好,與其天天逼孩子學習,不如逼自己一把,以身作則,用家庭環境影響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