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吼,孩子越叛逆?做好這2點,比怒罵1000句都管用

2022-04-12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你越吼,孩子越叛逆?做好這2點,比怒罵1000句都管用

作者 | 甜橙

「快點,磨磨唧唧的,催你多少遍了!」

「怎麼還在看電視,作業做完了嗎!」

「這點事都做不好,你還能幹啥!」

「……」

這些傷人的話,你對孩子吼過嗎?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有過無計可施、吼叫孩子的經歷。

但是長期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影響,大部分父母都不知道。

你越吼,孩子越叛逆

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對於我們來講,吼叫是短暫的情緒失控,對於孩子來講,影響可能持續一生。

研究表明,當孩子面對吼叫時,往往會出現3種反應:

第一種反應:嘴上認錯,內心沒有

為了讓吼罵早點過去,他們選擇了暫時屈服,但並沒有真正意識到問題。

久而久之,易發展成討好型人格,性格變得自卑懦弱,不能很好的承擔責任。

朋友小敏就是這樣,她在父親的怒罵中長大。最初討好父母,後來開始討好身邊每個人。

跟小敏接觸過的人都說她很好,但是小敏說,自己真的很累,又不知如何改變。

第二種反應:沉默不語,麻木狀態

這類孩子看似毫不在意的外表下,內心早已經千瘡百孔。

樊登老師曾對這種情況進行過解釋:

「有些孩子你看他沒有反應,其實是孩子不知道如何處理傷害,所以把它打壓到了潛意識中。」

沉默中長大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優柔寡斷、性格孤僻、固執叛逆等問題。

第三種反應:正面反擊、容易失控

這種表現的孩子常見反應是頂嘴,嚴重些會出現大哭大鬧、扔東西、甚至離家出走等過激行為。

看到這樣一條新聞:

一位爸爸輔導作業時因為孩子不認真,吼了幾句,10歲的兒子一氣之下離家出走,半夜求助民警才找到。

心理學家默娜·舒爾指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訓斥、責備和命令,那麼,孩子就很容易在心理上和言辭上表現出攻擊性。

這類孩子會更早進入叛逆期,不能很好地處理人際關係,甚至越長大越失控。

吼叫孩子的後果,比我們想像中嚴重得多。

當我們吼叫孩子時,看到孩子的表現只是冰山一角,那些更深層的影響,則隱藏在冰山之下……

除了性格方面,吼叫還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精神病學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曾對於「父母語言攻擊對孩子傷害」進行了一項長達十多年的研究。

研究發現:長期受到語言暴力的孩子言語智商在112分,而沒有遭受語言暴力的孩子,言語智商在124分。

也就是說,長期遭受到父母語言暴力的孩子,腦結構不僅會受到損傷,發育也會受到影響。

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情緒發泄,當作對孩子的管教。

做好這2點,不吼孩子也聽話

吼叫會讓教育效果適得其反,那孩子犯錯時,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以下2個方法,建議收藏:

1、ABCDE法則

《不吼不叫》中說:

當我們大吼大叫時,孩子始終觀察著我們,他們眼見最親愛的父母失去控制,可能會滿心恐懼,也可能會滿心怨恨;

但唯一不可能的,是收穫愛與改正的動力。

當你生氣時,不妨試試書中的ABCDE法則:

自問(Ask)

問問自己「現在感覺如何?下一步想什麼?看法能否改變?」

呼吸(Breath)

從腹部開始呼吸,感知自己的身體。

平靜自我(Calm yourself)

用積極、現實的想法代替下一步憤怒的想法。

確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想想孩子的個性和年齡。是否抱有合理的期待?他真正需要什麼?

同理心(Empathize)

將自己置身孩子的處境,嘗試感受他的情緒和想法。

不瞞大家說,這個法則對我很有效:

有次我帶女兒去公園,約定好了6點回家,但到了時間女兒開始耍賴,怎麼都不走。

當時真的想來一場「河東獅吼」。

但臨近爆發我突然想到了這個法則,先試著感應自己當下的情緒,然後深呼吸,找回自己的理智,思考對策。

再聯想孩子的情況,換位思考:現在有很多小朋友陪她玩,回家就孤零零一個,不願走並非不能理解。

隨後我意識到,晚點回家並不是什麼緊急情況,出來玩本就是為了開心。

於是我告訴女兒,雖然我們到了時間,但是她玩得正高興,我們可以5分鐘之後再走。

女兒聽後愉快地接受了建議,只是5分鐘的差別,就避免了一場親子矛盾。

ABCDE法則在怒火攻心的時候,讓我退後了一步,更清晰地看待所面臨的問題。

2、低聲教育

胡適在《我的母親》中曾寫道:

「母親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了事,她只對我一望,我看見了她的嚴厲眼光,便嚇住了。」

從不在外大聲斥責胡適,母親總是會等到晚上人靜時,關起門來教育兒子;

她用特有的溫柔和寬容,影響了胡適的人生。

在一個家庭里,說話最有權威的往往不是經常吼叫的一方,而是低聲教育的一方。

心理學家曾對表達不同事情的聲調進行過研究,結果發現大人批評孩子時,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

低聲教育,不僅可以集中孩子的聽力,還能讓自己的情緒更加平和,趕走憤怒。

低聲,低的不只是音量,更是內心的焦躁。

吼叫後,及時補救

當然,生活瑣事繁多,難免有控制不住情緒的時候。

如果你已經沖孩子大吼大叫過了,一定要記得跟孩子道歉。

很多父母其實並不會道歉,這點從道歉方式就能看出來——

「寶貝,媽媽不該罵你,但我都是為了你好,如果你好好寫作業,我就不會吼你了。」

這種看似道歉的行為,其實是推卸責任。

道歉的第一步,就是真誠。

要內心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以同理心去看待整件事。

可以按照後悔+責任+補救的結構:

「寶貝,很抱歉今天對你發了脾氣,我知道這讓你很難過。」(後悔)
「剛剛是媽媽沒有控制好情緒。」(責任)
「媽媽以後會做好情緒管理,等你完成功課,我們一起談談你的日程安排和周末計劃怎麼樣?」(補救)

道歉是復盤自己行為的過程,能一定程度避免下次吼叫的發生。

而且,孩子非常善於學習,如果你在發脾氣之後向孩子道歉,他也就學會了犯錯後表達歉意,養成良好的社交習慣。

教育學者尹建莉曾說:

面對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進行引導。

養娃不易,別讓你的辛苦付出,被錯誤的溝通方式消磨掉。

我們是孩子正在學習的榜樣,每次發火前請想一想,這個選擇會產生什麼後果,會教會孩子什麼,相信結果會大不一樣。

從今天開始,對孩子再多一點溫柔。

—— End ——

作者:甜橙,一個辣媽,四人世界闖關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