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政其實是軟暴政,拔高統治者的德行和智慧,毫無民主精神

2023-12-22   中外概覽

原標題:仁政其實是軟暴政,拔高統治者的德行和智慧,毫無民主精神

摘要:仁政並不是儒家學說值得稱道的明證,本應是令人悲嘆的象徵。因為它為全民製造了一種精神幻覺:統治者高踞於民眾之上,猶如神祇般慈愛、高尚且充滿智慧,唯有在他們的統治下,人們才能獲得平安與幸福;專制不是反抗的對象,而是人們應當感恩戴德的恩賜。

仁政思想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源於孔子的仁學,經過孟子等後學的發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以仁為核心的政治理論和實踐原則。仁政思想一直被譽為人治的最高境界,在中國歷史上受到了廣泛的讚美和歌頌,被奉為治國之道的典範。

歷代的明君賢相,都以仁政為己任,為民造福,為國興邦,漢代有「文景之治」,唐代有「貞觀之治」,明代有「洪武之治」,清代有「康乾盛世」。然而,此之治,彼之治,皆為一人一家一姓之統治。對於仁政的傳統讚譽,難掩其背後隱藏的軟暴政本質。

首先,居於九五之尊帝王,其仁愛和平是建立人民順服忍耐的基礎之上的。順服即良民,不服就是消滅的對象,反抗便有滿門抄斬的風險,縱使微不足道的不滿,亦可能招致人頭落地。當然,你若感恩戴德、感激涕零,也或有君民漁水情的感人盛況。

當今社會也不乏仁政之場景,比如外邦某小胖只要一現身民間,網絡就會流出令人感動的畫面,人們圍繞簇擁著痛哭流涕,小胖則滿面慈祥,場面甚是和諧溫馨。但是你若逃跑試試,抓住後不堪設想,鐵條穿肩押回,不被炮決終生也難以翻身。若想體驗仁政的美好,不妨移民此邦。

遠看華夏的古代帝王,不會比這個小胖子仁慈多少。其實凡是統治,就不存在仁政。維護一人一姓之政治,本質上怎可能是仁政。所謂仁政和王道樂土,都是一種假想或假象。

第二,仁政思想是基於統治階級的思維,拔高了統治者的道德、能力和智慧,將統治者置於一個超越性的地位和存在。把統治者放在父母家長的位置,所謂愛民如子;放在救世主的位置,所謂奉天承運施恩於民;放在了聖人高人的位置,所謂治國平天下。

這種思想若用讚美的眼光看,可以稱它體現了一種人道主義的情懷,但實際上隱含了一種等級制度的觀念,即統治者高於人民,人民低於統治者,統治者有權利統治和支配人民。這種思維和意識,只是在一代代的統治中塑造神明,愚弄民眾,讓整個社會生活持久的愚昧的黑暗之中。

第三,仁政思想是一種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思想。仁政思想雖然強調民為貴,君為輕,但並不否認君權的合法性和神聖性,仍然認為君主是天命所歸,是天下的主宰,而人民只是君主的臣民。

仁政思想雖然主張減輕人民的負擔,改善人民的生活,但是這並不是出於對人民的真正的尊重和關懷,並不賦予人民任何的政治權利,而是出於對人民的利用和控制,目的是要讓人民感恩戴德,服從統治,維護社會的秩序,防止人民的反抗和變革。仁政思想實際上是一種籠絡人心的思想,是一種軟化人民的鬥志和意志的思想,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

第四,最為重要的是,仁政思想完全沒有民主意識和民主精神的思想,不必說現代民主,就連古希臘民主的一點影子都沒有。仁政強調統治者的仁愛與德治,將政治權力集中於統治者手中,忽視了廣泛公民參與政治決策的重要性。儒家仁政理念注重君臣關係,以及統治者對人民的關懷和責任,但未賦予人民平等參與政治的權利。在儒家眼裡,人民是被統治的對象,而不是政治生活的主體。他們認為人民沒有參與政治的能力和權利,也無需改變政治現狀顴表達政治望。他們認為人民只要聽從君主的安排,就可以享受到幸福和安寧。

相比之下,古希臘的民主精神強調公民平等參與和決策的權利,體現在公民集會和陪審團制度中,鼓勵廣泛政治參與和民主決策。古希臘民主制度中的公民享有投票表決權和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追求政治上的平等和自由。中國的仁政思想強仁德和民生,但不將政治權利分配給廣大人民,缺乏古希臘那種民主制度所強調的公民平等參與和決策的民主精神。這種差異導致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權力集中和統治者主導,這也成為兩種文化傳統中最明顯的分野之一。可以看出,仁政思想與民主是根本對立的,完全沒有民主精神和民主意識。

總上所述,所謂仁政,其實是一種權宜的策略,暫時的安撫,表面的善政,虛偽的仁愛,虛假的和諧,仁政里沒有真正的文明和正義。仁政實質是一種軟暴政,是一種掩蓋了暴力本質的暴政,是一種更加隱蔽和持久的暴政。仁政思想是一種落後的思想,是一種錯誤的思想,是一種有害的思想,是一種應該被批判和拋棄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