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李白嗎?
你了解的李白是真正的李白嗎?
從「床前明月光」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從小到大知道的李白是浪漫是洒脫是才情,這些卻都不是真正的他?
《長安三萬里》三日票房2.6億,豆瓣評分從8.0漲到8.1,有人說這是中年人必看的動畫電影。
將近三小時的電影,至少有三次熱淚盈眶。
夢到長安三萬里,海風吹斷磧西頭
《長安三萬里》籌備了將近十年時間,從人物形象到場景設置都可以用驚艷形容。
這部電影主要是從高適的講述中去了解李白。
從前的我們都是從詩歌中體會李白,從沒有從李白中體會詩歌。
這次剛好給了觀眾一個全新的角度。
兩人於少年時相識,高適出生在顯赫的高家,只可惜到他這一代已經敗落,只剩下敗園和幾畝薄田,李白出生在商人之家,可以說是個小富二代,家庭條件不錯,可在當時從商者無論多有錢也要比平民下等。
兩人一個穩重一個放蕩不羈,卻因都不得志惺惺相惜。
李白有滿腹才情,高適有一身武功,只是都沒有取得功名。
在高適的描繪中李白總是那麼洒脫,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兩人第一次到黃鶴樓,李白酒後詩興大發,要題詩一首,黃鶴樓乃是各名門望族考取功名之士流連的場所,題詩人數不勝數。
初出茅廬的李白偏要在最好的詩歌旁題,店小二領他們到頂樓,看到了崔顥那首《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讀完之後,李白放下了筆,對高適說,總有一天,他也會寫出一篇「黃鶴樓」與之媲美。
史書記載中,有人請李白作一首,他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自此兩人別過,李白去了揚州,高適到了長安。
都城長安,一個讓人心馳神往的繁華勝地,世家大族在此紮根,有能之人在此求得功名利祿。
高適在這沒能求得一絲一毫。
一年後,他與李白在揚州相見,李白已是揚州出名的詩人,人人識得。
坊間都是李白的詩句,歌女也唱著李白的詩詞。
他流連於風月場所,一樣的愛喝酒愛吟詩,一擲千金博美人一舞,他活得瀟洒自在。
影片中,李白成了個「紈絝子弟」。
這樣的人物設置也引起一些觀眾的不滿。
實際上李白不是完美的。
他被哥哥們排擠沒拿到一份家產,後來又去入贅,被人看不起,千金散盡,暮年時又差點因為自己的一首詩站錯隊,命喪黃泉。
可他始終保持著那樣的洒脫和放蕩不羈。
經歷過一生的起起伏伏之後,出世之時他作出《將進酒》這樣的大作。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總覺得,這才是真正的李白。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醉酒後的李白對河邊肆意吟誦《將進酒》,好友岑夫子、丹丘生,舉杯向明月。
李白將一生的不得志和瀟洒都融入到了詩句中,他將自己想像在天堂之上,駕鶴而去,眾神端起酒杯與他共飲,這是他理想的世界,人到暮年依然意氣風發的李白。
網友說,這是他聽過最好的一版《將進酒》。
從前只知道背誦,卻不知這其中的意義和感受。
《我與地壇》的書評中有一位讀者這樣說道:我非常喜歡的是一個人十三四歲的夏天,在路上撿了一把真槍,因為年少無知,他扣下了扳機,沒有人死,沒有人受傷,他以為自己開了空槍,後來,他三十歲或者更老,走在路上,聽到背後隱隱約約的風聲,他停下來轉過身,子彈正中眉心。
讀書的時候忙著趕路、忙著考試,這些詩篇成了試卷上的數字,隨著年齡的增長,它突然出現在腦海中,才真正了解了它的浪漫和意義。
教育是有長期性和滯後性的,多年以後,我突然理解了這些詩人所說的一切,那就是子彈命中的瞬間,此時才是教育的完成。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長安三萬里 音樂: 羅大佑 - 長安三萬里
一首首耳熟能詳的詩歌,卻在長大成人重新體悟的這一天,讓人淚流滿面。
高適戰死沙場不得志時的寫下: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中年杜甫意氣風發: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李白跑到江夏找到孟浩然給他入贅提供意見,孟浩然給了他一個「當」字,他和高適重回黃鶴樓。酒醉之際留下一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終於在多年後,寫下絕句掛於黃鶴樓之上。
是對友人的送別也是少年人的不甘心。
這些朗朗上口的詩句,在子彈命中的瞬間,迸發出了新的人生。
這也是這部電影的意義。
長相思,在長安
十年去籌備一部動畫電影,實在太長,從商業角度上來說,太不划算。
可是從幾百年幾千年的詩歌史來說的話,十年並不長,從學習到領悟也遠不止十年。
詩歌、詩人、家國、命運、歷史、文明,在這些全都串聯在一起。
至少,無論多少年,被稱為電影屆天花板的好萊塢拍不出這樣的作品。
在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比那些特效炫酷的電影要難拍的多,且只有我們自己能拍的出來。
有人說這部電影在人物設置上有偏差,少年杜甫和青年高適是否見過無從查證,郭子儀是否救過李白和高適不得而知,還有歧王的設定等等。
非常贊同張小北老師說過的一句話:電影作品的改編,講究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杜甫、岑參、王維、王昌齡、郭子儀、孟浩然,這些名字串連起來就是盛唐。
從鼎盛轉向衰落,經歷安史之亂後,他們的命運發生了改變。
帝王逃竄到四川,文人墨客被流放,長安一夜之間處處是廢墟。
最後,戰亂平復。
高適功成身退,轉身之時再次聽到李白的消息是他的詩歌: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去了哪裡不得而知。
想起預告片中的那句:詩在,長安,就會在。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長安白日照春空,綠楊結煙垂裊風。
……
初聞不知詩中意,再聽已是詩中人。
有人說這是拍給中年人的動畫電影,中國人的浪漫在千年地方歲月中也在每一個瞬間。
那一刻我不是讀懂了李白,而是認識了自己。
國產動畫有希望。
你心中的一團錦繡,終有脫口而出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