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最近跟我說一件事,聽完真的讓人哭笑不得。
你們見過有「偶像包袱」的孩子嗎?
閨蜜家的孩子就是,別的孩子都喜歡睡懶覺,她家孩子就雷打不動地準時起床,爭取作為班裡每天第一個到學校的孩子。
老師家長一誇他就動力十足,每天在幼兒園,他要聽老師話,做上課最積極,最快入睡的孩子,同學之間打鬧他還要當調停員,美滋滋維持自己"完美"的形象。
看到這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樣,以為我閨蜜在凡爾賽了,多省事聽話的完美孩子啊~
可「偶像包袱」的副作用馬上就來了。
最近他兒子突然間十分牴觸去自己十分喜歡的繪畫班。
細問之下才知道,繪畫班新來一個小朋友從小就有繪畫基礎,經常被老師當眾表揚,閨蜜兒子一直以來在班裡維持的「最會畫畫」的人設一下子崩塌了。
我們之前老是在討論不要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大家也都明白這是不對的,可我們很少注意到:
一味給孩子營造太過「正確」的環境,對孩子而言不一定是件好事。
讓孩子接受真實的自己
在網際網路衝浪這麼多年,大家多多少少都能明白一個規律——
造神的下一步,就是毀神。
被宅男捧為女神的央視記者王冰冰,因為被挖出真假不明的離異身份,一夜之間網上各種黑料橫飛。
前一秒被眾星捧月的易烊千璽,後一秒因為「編制風波」被千夫所指。
還有各種慘烈的「偶像塌房現場」歷歷在目。當然有些的確是道德有嚴重的瑕疵,但究其更深層的原因,是經紀公司給他們安排的人設太過於正向且單一,忽略了人是豐富且複雜的個體,長期「扮演」一個只允許自己正向的角色,總有一天會「演不下去」導致「翻車」。
放在孩子身上,也是一樣道理。
我們會為了讓孩子把事情做好,習慣性用「這麼做才是好孩子」之類的方式去激勵他們。
對於尚處在三觀塑造期的孩子來說,為了得到我們的表揚,他們會主動背上好孩子的「偶像包袱」,時間一長就容易拒絕真正的自己。
想起之前小小包多多少少也有點「偶像包袱」,在班裡表現一直在上游,偶爾幾次表現差了就開始牴觸上學,覺得「丟人」。
這件事讓我一下子驚醒,「偶像包袱」過重容易提高別人的期待值,一旦做得不好就會被挑剔,也會導致孩子能力不足時否定自己。
這讓我想到之前B站有個博主G姐分享了自己一個非常優秀的學長,因為大一失戀受挫自殺的故事。
往往是這種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接受不了挫折和打擊。
他們有的成功掙脫「好孩子」的偶像包袱,變成豆瓣「985廢物小組」里躺平的年輕人,那些掙脫不出來的,生命中遇到一點瑕疵後就只有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一條路了...
看完這個視頻,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難道我們真的希望孩子當一個完美而脆弱的偶像嗎?
我不希望,比起外在的優秀,我更希望他過得肆意自在、心臟強大。
如何讓孩子放下「偶像包袱」
當我意識到這個問題時,我開始反思自己平時的行為。
對於這類偶像包袱有點重的孩子,如何讓他們卸下包袱呢?我能想到的,就是除非原則性問題,儘量避免用我們的評價去干擾孩子的行為。
特別是對小小包這種特別敏感的孩子來說,我發現他平時不管在家多喜歡敲鼓,一旦家裡有別人誇他敲得好,他就開始緊張更容易敲錯。
你說我讓孩子我讓孩子學敲鼓是為了他有一天成為頂級大師嗎?還真不是,我只是希望他有至少一個愛好傍身,陪他度過漫長歲月。
所以我採取的策略是儘量不評價好壞,而是問他敲得盡不盡興,做自己喜歡的事是不是很開心?
我真的不想孩子被那些所謂「好孩子」的人設絆住,為此苦苦經營。
讓孩子卸下「好孩子」的偶像包袱,才能讓他們做自己,早日找到真正滋養自己生命的東西。
包媽碎碎念
今天這篇實在是自己突如其來的小感悟,也不一定適用於每個孩子。
但我一直堅信一件事:
對孩子最好的愛,絕對不是讓他們活成大人想要的樣子。
每次看新聞都覺得現在的年輕人過得太卷太累了,微博上那些孩子恨不得從高考選志願的那一刻就開始規劃未來的職業道路,生怕走錯一步,就離世俗的成功範本越來越遠。
可這些「標準化」的成功範本,真的是孩子想要的?還是孩子為了得到周遭的認可?我想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我就希望我的孩子明白,你不用事事出類拔萃,媽媽會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支持你真正想要的東西。
累了也不用強撐,到媽媽懷裡躲一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