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呼景山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雜誌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
樂亭於金代建縣,掘土為城,明代成化元年始建磚城。城牆高三丈五尺八寸,底部寬兩丈二尺,頂寬一丈五尺,周長九百九十七丈。城堞一千三百六十個,四門有四個月城,城門上建有三間二層門樓。四角各建兩層一間城樓,並設炮台十座。城外有護城河,河寬三丈五尺,深一丈四尺,河外有堤,堤上遍植楊柳。四門分建鐵棧橋(吊橋),以後改建石橋。
樂亭城雖然面積不大,但功能齊備,頗有特點。一是四個城門對著四座廟;二是城中心皋上拱真閣不能穿行;三是魁星閣建在城牆上。就是所謂的:四門四廟八岔道,城中皋上圍廟繞,魁星站在城樓上。即人們站在南街上看不到北街,站在東街看不到西街,站在城外看不到城內。據說他象徵著:「四街不露相,能收八面風水,士人科舉能高點高中。」
四門對著四座廟。
南門,名叫「鎮海門」。在今汽車站以東的南街街口。門正南約50米
的大道上建一碧霞宮(娘娘廟),因此,把南街大道分成兩股,從廟的兩側繞廟而過。廟址坐南朝北,廟門緊對城門,廟牆以青磚砌成,起脊山門,進門有青磚甬道,甬道旁鍾架上懸掛一口大鐘,甬道盡頭三間正殿,飛檐翹角,明柱漆窗,殿內供奉碧霞元君,身披黃袍,頭戴鳳冠,左右各站一名侍女。據說,碧霞元君為泰山之女,神通廣大,能保佑農耕、經商、旅行、婚姻、能療病救人,尤其能使女人生子,兒童無恙,有求必應。她平易近人,和藹可親,讓勞苦大眾倍感親切,所以香火不斷。每年舊曆四月初八是碧霞元君生日,廟會鼎盛。北京天津都來經商售貨。上世紀四十年代日軍侵華,將廟宇改成戲院,解放後變成大街。
北門,叫「控遠門」。在今北街與北大街的交叉口。北門正北約50米
道中心建一座關帝廟,廟宇坐北朝南,北行大道也從廟側分為兩股,東達蓮花池,西達教軍場。
關帝廟,原名關王廟,始建年代無考,明萬曆年重修,清雍正年再重修。民國四年國家令全國各郡縣關帝廟改關岳廟,民國六年經縣長李傳煦修葺改建,更名為關岳廟。民國二十八年治安部下令各縣建武廟,又在關岳廟內建武廟。
關岳廟,山門高大,廟門朝南,緊對縣城北門。門前有紅色石獅子一對,門內西側有鐘鼓樓,院內有高大槐樹四棵,到解放後依然枝繁葉茂。每棵樹上還釘有日偽警察局時用來捆綁吊打中國人的鐵環。向北有正殿三間和拜殿三間,正殿拜殿均為青磚黑瓦,磨磚對縫,飛檐起脊,五脊六獸,紅漆明柱,透花門窗。正殿前有一尊銅香爐。殿內正面供奉關羽和岳飛。殿中東序配奉:張飛、王浚、韓擒虎、李靖、蘇定方、郭子儀、曹彬、韓世忠、旭烈兀、徐達、馮勝、戚繼光;殿中西序配奉:趙雲、謝玄、賀若弼、尉遲恭、李光弼、王彥章、狄青、劉錡、郭侃、常遇春、藍玉。
殿的西側有一磚砌的月亮門,有「武德門」匾額一塊,又有三間正殿,名拜殿,殿內供奉武成王姜尚。殿中東序配奉:管仲、蒙恬、韓信、關羽、李靖、郭子儀、韓世忠、徐達;殿中西序配奉:孫武、張良、衛青、諸葛亮、薛仁貴、岳飛、郭侃、岳鍾琪。
東廡殿內供奉方叔等36位木牌神位。西廡殿內供奉召虎等36位木牌神位。
後殿六間原系供奉關羽祖父關審和關羽父親關毅的殿堂。後闢為學校。
西配房為僧房,後住有尼姑十幾名,解放後尚有三名,即惠慈、惠恩、惠方。日本侵華時,關岳廟被日軍占據,駐日偽警察第一分所。
東門,名叫「寅賓門」。位置在老電影院南,原吊橋飯莊門前處,解放時尚有門洞。樂亭城、原在西、北面有灤河通過,東南面護城河早已淤平。清咸豐(九年)己未年(1859年)夏,英法聯軍攻打大沽口,被清軍擊潰,部分潰散英軍乘船到我縣臭水溝和大清河口,以小舢板船靠岸登陸,索取供給,我縣海防營弁喬某率兵應對有方,毫無畏怯,退去敵兵。翌春正月,僧格林沁命加固海防,城周挖護城河,兩月竣工,並在各城門建有鐵棧橋,能起能落,即為吊橋。光緒年間改吊橋為石橋,東門名叫布德橋,南門名叫阜民橋,西門名叫悅澤橋,北門名叫迎恩橋。
東門以外約300米,今第二實驗小學以東處,路中間建一財神廟,廟門朝西,緊對東門,東行大道從廟兩側繞行而過。廟內正殿三間,圍房五間,南北配房六間,廟內供奉財神。
據說財神即趙公明。最初《搜神記》載為督鬼之神,《列仙全傳》云:趙公明為八部鬼帥,周行人間,到元明時演變為財神,傳說在終南山得道,授玄壇元帥,頭戴鐵冠,面如黑炭,鬍鬚四張,跨黑虎,執鋼鞭,能驅雷役電,呼風喚雨,除瘟剪瘧,祛病禳災,如遇訴訟,能解釋公平,又統管人間一切金銀財富,買賣求財,無不如意,故香火甚盛。
財神廟,到清末由於多年失修,早已破爛不堪,於光緒三十年偏殿即改為縣習藝所,光緒三十三年改為工藝局,楊作亭任局長,用織布機織造各種花布和制鹼、造胰,民國十七年改為縣第一工廠。生產的花布曾獲巴拿馬賽會的獎章。1938年日軍占領樂亭,在此住警備隊,解放後拆除。
西門名叫望宸門。在今西大橋平大路東。城門西約300米
處建一座八蜡廟,西行大道由此分道,一股向新寨,一股向龐各莊。
八蜡廟,始建無考,明萬曆年重建,清乾隆十八年和道光四年再重修。
廟宇坐西朝東,朱紅山門,門朝東方,四周圍牆,正殿三間,殿後有面南圍房(僧房三間,別院三間),正殿青磚黑瓦,飛檐翹角,殿內供奉三座神像。一位八蜡神,一位苗神,一位劉猛將軍,東面有觀音像一尊,面向西。
正面中間為八蜡神。據說是代表:先薔(神農);司薔(后稷)、農(農夫);郵表啜(茅棚、地頭、井);貓虎;坊(堤);水庸(城隍);昆蟲。
正面左邊為苗神(主管田苗的神)。
正面右邊為劉猛將軍。指一位姓劉的猛將軍。具體是何人,說法不一。一說是南宋劉倚,景定四年被封為揚威侯天曹猛將。有敕書云:飛蝗入境漸食稼禾,賴爾神功,剪除無餘。一說為元末指揮使劉秉忠。江淮千里飛蝗遍地,其揮劍追逐,蝗飛境外。元滅之際,劉秉忠投江自盡,被封為「猛將軍」,後列入國家祀典。
廟內供奉的八蜡神、苗神皆白面長髯,唯劉猛將軍赤面虯髯,甲冑鮮明,身長四臂,手持刀劍鞭鐧,威武異常。
據樂亭縣誌載:樂亭西關舊有八蜡廟,歲久傾圮,未經修葺,清道光四年閏七月八日,黃口、翠坨一帶,忽遭飛蝗為害,知縣陳金駿前往,率民捐資督捕,並虔禱於八蠟廟,不數日飛蝗撲滅,當年獲得豐收,而黃口、翠坨一帶尤其豐收,遂重修八蜡廟。並銘碑以記。
知縣陳金駿作詞:蠉蠉飛兮蠕蠕動,羌不除兮衍而眾,害我稼兮為我痛,唯神之靈兮驅之遠方,原田每每兮走我青秧,不良不莠兮無虸無蚄,時雨時陽,俾百穀兮登場,唯神兮健康,報之兮餚蒸腯羊。
在舊社會,由於不懂科學,稱蝗蟲為神蟲,天生天滅,非神功,人力不可抗拒。今天看來,都屬無稽。我縣上世紀五十年代,沿海蝗蝻遍地,曾出動群眾萬人捕蝗,後來建防蝗站,實行人機並舉,科學預測,適時防治,半個多世紀以來,根除了蝗蟲危害。
城中皋上隨廟轉,就是說的拱真閣,又名真武廟。此廟建在城內十字街心,只有正門,沒有後門和旁門,過往行人只能繞廟而行。據縣誌載:廟為明朝嘉靖年建,坐北朝南,磨磚對縫,雕樑畫棟,飛檐翹拱,錯落檐楹,矗立兩層,直插天空,為當時樂亭最高建築,是樂亭八景之一。
明朝知府王好學有詩:
「雄閣何年此構成?峻聳接天入紫清。仙人跨鶴時來往,列星錯落羅檐楹。雞鳴已見海日出,扶桑萬里去霞明。昔人於此樹疆土,中設神明像元武。歲時報賽年屢登,海濱一方安民堵。日中為市古為茲,民生貿易恆於斯。市樓沽酒醉酩酊,康衢鼓復歌雍熙。西望神京五百里,王化先沾民俗美。海不揚波神鼓靈,健兒遠徙邊隅寧。閣前樂事同古今,歲歲年年共太平。」
閣內供奉真武大帝。據說真武大帝為凈樂王太子,不願繼承王位,到武當山修煉,白日升天,被上帝封為鎮北方之神。神像披髮黑衣,手仗寶劍,足踏龜蛇,英勇無比,能保佑一方。
閣內中間,有一五尺漢白玉方石頭,傳說石下蓋一井,懸有鐵鏈,鏈鎖一大鰲魚,鰲魚一眨眼就地動山搖。解放後拆了此廟,也沒發現有井,所以以前的傳說都是人們編造的謊言,姑妄傳之,姑妄聽之。只因此閣建在十字街心,所以站在東街看不到西街,站在南街看不到北街。
奎星站在城樓上。樂亭奎光閣建在城東南角的城牆上。
奎光閣。又名魁星樓。閣高兩層,青磚黑瓦,斗拱飛檐,赤柱雕門,由北面沿城牆登階而上,到牆頂有一拱形門洞,門楣有「奎光閣」匾額一塊。再向上登上閣門。門旁有知縣于成龍《修奎光閣記》石碑一通。廟門有楹聯一副:泰山峻極增一簣,文光射斗;教澤瀾溢育八師,奎壁生輝。
閣內供奉:奎星,即文昌大帝。大帝青面獠牙,身穿綠袍,手握巨筆,點向東南方。奎星,據說姓張名亞子,居七曲山,戰死疆場,後人為其立廟。唐宋封為英顯王,元朝加封「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專司科舉之事,二月初三為其誕辰。
另據古代傳說,奎星原本是凡間一秀才,此人聰慧過人,才高八斗,過目成誦,出口成章,就是長相奇醜,所以屢屢面試落第,他長的滿臉麻子,一隻腳還是瘸子,走起路來一拐一拐的,但他的文章寫得極好,被鄉試、會試科科錄取,一次次高中榜首,到了殿試時,皇帝親自面試他的文才,一看他的容貌和走路姿勢,心中不悅,皇帝問:「你那臉怎麼長那麼多麻子?」他回答:「回聖上,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皇帝覺得此人怪有趣的,又問:「那麼你的瘸腿呢?」他又回答說:「回聖上,這是一腳跳龍門,獨占鰲頭。」皇上很高興他的機敏,又問:「那朕問你一個問題,你要如實回答,你說如今天下的文章誰寫的最好?」他想了想說:「天下文章屬吾縣,吾縣文章屬吾鄉,吾鄉文章屬舍弟,舍弟請我改文章。」皇帝大喜,閱讀完他的文章後,更是拍案叫絕:「不愧天下第一!」於是欽點他為狀元。後來此人升天成了奎星,主管功名祿位,據說,奎星手中的筆,批你什麼就是什麼,所以有「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硃筆不點頭」之說。
據說樂亭奎光閣香火興旺,善男信女路不絕人,自從劉夢斗砸了對聯,影響了香火。劉石各莊劉煃長子,名應樞,字夢斗。一年樂亭劉家買賣有的賠了錢,夢鬥氣堵胸懷,在街上消愁解悶散步時,見奎星樓懸「奎星射斗」對聯,氣沖牛斗,怒不可遏,找來縣衙吏胥、商會會長斥責一番,令其砸掉。眾愕然不知所以。劉曰:奎星斗膽射斗,劉家賠錢,這就是緣由,此匾應儘快砸掉。眾唯唯聽命,砸了對聯。以後又到倴城文昌宮,見也有「奎星射斗」句,不問青紅皂白,找來商會會長,令其砸掉,會長深知合字號買賣在倴城舉足輕重,左右局勢,惹不起,只能委曲求全,砸了匾額(據灤南文物史)。
樂亭奎光閣,由於年久失修,大部坍塌,於解放後1955年平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