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之前,1張西安大唐不夜城不倒翁小姐姐3年前的舊照刷屏,引起了熱議。
原來,有網友特意對比了小姐姐三年前和如今的模樣後,感慨小姐姐生育後臉上膠原蛋白流失,盡顯老態。
甚至,不少網友看完對比照直呼自己不敢結婚生小孩了。
看著事態越發發酵,小姐姐對此事親自做了澄清。她表示自己陽康後為了工作有時加班熬夜到很晚,白天又要接著演出和拍攝,所以狀態不好是很正常的。
小姐姐還坦言,有網友看了她的狀態就有婚姻和生育焦慮,大可不必。
她告訴大家,結婚和生育都是她的選擇,不想被大眾誤解。
看完小姐姐的發言,不得不說當代年輕人,真的太焦慮了。
看到女生生育後的疲憊神態,就焦慮到不敢結婚;看到朋友體態均勻,就焦慮到節食減肥;看到別家小朋友成績優異,就一股腦地給自家孩子報了一堆興趣班。
《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書中有一句話:人們處理焦慮的方法是厭惡。
太多人因為自身與想像中的自己存在著差距,就產生了厭惡之心,甚至引起對抗情緒。
但殊不知,大多數的焦慮情緒,說到底不過是內耗罷了。
2
自媒體人「小鹿快跑」曾經因為自身焦慮而瘋狂購買付費知識產品。
自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他一共為知識花費了5000元,具體付費內容羅列如下:
在知乎上買了46次講座,花了1500元
在微信上買了21個講座,花了500元
參加了一個寫作培訓班,花了500元
在得到上買課程,花了約300元
參加過兩次早睡早起打卡群,花了100元
購買了幾個七七八八課程,花了2000元
當買入這些課程後,他的內心就有了安定的感覺,認為自己在不遠的將來,也能有很好的知識儲備。
但現實卻狠狠打了他的耳光。
在購入內容一年半後,他清醒地發現:
「我除了白髮多了幾根、皺紋多了幾絲、眼袋多了幾兩外,一點都沒有發生變化。生活品質沒有提升,工作沒有加薪,旅遊夢想沒有實現……」
有太多人對這樣的經歷感同身受。當自身陷入焦慮時,便會不安,便會急躁,繼而在這種情緒的引導下,人們開始失去理智,做出錯誤的決定。
自以為做出的選擇可以對抗焦慮,但其實大多時候並不適合自己,充其量只是安慰了自己。
3
桐華在《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說到:過於對未來擔憂是錯誤的,命運的鏈條上,我們唯一能抓住的只有現在。
2條建議,讓你更好的應對焦慮。
1、清晰的自我認知
美國大學理事會曾經對100萬名高中生進行過一次大型調查,結果有70%的學生把自己的領導能力評定為「中上等」。
當被要求為他們「與人相處的能力」評定級別時,所有人都認為自己至少處於平均水平。其中:
60%的人斷定他們的能力水平屬於頂尖的10%。
25%的人將自己歸為一流水平。
只有15%的人對自己能力的判斷是中等水平。
看看這些數據,我們就一目了然。
當要求人們對自己和普通人的才能進行比較時,大多數人給自己的打分都在普通人之上。
這就涉及到自我認知,即一種清晰地認識自我的意願和能力。
這種意願和能力,包括了解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別人眼中的我們是怎樣的。
現實生活中,有太多人,對自我存在錯誤的認知。
自我認知,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的覺察。美國心理學家Tasha認為,它是21世紀生存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研究表明,對自己有更清晰、準確的認識的人,能夠減少自身焦慮的情緒,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2、切切實實幹起來
有一個讀者曾向作者若杉舉訴苦,說:「最近覺得很焦慮,年近三十,面臨房貸、車貸、養家的壓力,想轉行,換一個高薪的職業,卻不知何去何從?」
若杉問他:「你為轉行做過一些什麼準備嗎?」
他想想,回復若杉:「沒有,畢業至今,7年的時間不但沒有為大腦添過養分,好像連大學所學也丟失了不少。」
若杉又問:「你是今天才開始焦慮,覺得工資少?」
「當然不是!」他的反駁來得很快。
「其實一進單位,就知道這是個養老的地方,工資上不能指望太多,想過換工作,卻一直不知道幹什麼。
去私企吧,覺得辛苦,自己英文也不怎麼樣,況且不穩定;想過學會計,一聽注會要考那麼多門,也嚇到了,就沒準備;
前幾年,還想過跟朋友一起創業,但聽說創業成功率不足4%,也作罷了……」
當你明明清楚自身焦慮的原因,卻又遲遲不作為時,那種焦慮感永遠不會消失。
哪怕只是每天行動一點點,你都會把自己從焦慮中拯救出來。
就如盧思浩所說:書堆很多了不知道看哪本,那就從手頭的開始看起;單詞總是背不完,那就不要去尋求捷徑,從第一個開始背;旅行下不了決心,那就放棄攻略從訂機票開始。」
只有切切實實地幹起來,才是對抗焦慮最有效的方法。
余世存說過一句名言: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