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讓大腦年輕

2023-06-23     保健時報

原標題:音樂,讓大腦年輕

悠揚的樂曲會讓人心情愉悅,音樂可以抵抗疲勞,音樂可以去除煩惱,閒暇時聽聽音樂已經是很多人的生活習慣。確實,聽音樂有很多好處,發表在《神經影像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經常聽音樂還能延緩大腦退化。

聽音樂

有助老人延緩腦部衰老

隨訪半年後發現,兩組老人腦部負責認知的4個區域灰質均有所增加,同時與小腦相關的認知功能提升了6%。研究表明,雖然聽音樂比學習演奏在延緩腦部衰老上要遜色,但也是有助力的。這也提示,音樂喜好,有助於保持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基於這項研究,研究者表示,期望將演奏樂器或聽音樂納入老年保健綱要。

音樂會讓人愉悅,但它會影響我們的健康嗎?答案是肯定的。《美國醫學會雜誌》子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不論是聽音樂,還是唱歌,總之加點音樂,就有助於改善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而且,音樂這種積極影響效應近乎規律運動對健康影響的一半左右。研究者表示,反覆接觸音樂或引發自主神經系統激活模式,而增加個體有效應對壓力的能力,進而改善整體健康和幸福感。

研究者分別用了12項和36項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不同的音樂享受方式均與軀體健康總評和精神健康總評顯著改善有關。在對其中8項研究進行進一步分析發現,在疾病的標準治療中加點音樂,要比單獨標準治療兩個評分更好。而且,這種效果與音樂類型或音樂量無關。所以,經常聽聽喜歡的音樂對健康有益。生活很辛苦,總得加點「糖」安撫一下疲倦的身心。

聽音樂

可降壓、預防心臟病、緩解焦慮

以往已有不少研究證實,音樂對健康有益。塞爾維亞學者報告的一項長達7年的研究稱,心梗後早期出現胸痛的患者,每天聽30分鐘喜歡的音樂,不僅會讓焦慮、胸痛有所消散,而且還會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這項研究在隨訪7年發後現,長期每日聽音樂的患者,焦慮評分降低了1/3,心絞痛症狀減少了1/4。音樂為什麼有此魔力?研究者認為,聽音樂緩解了交感神經反應帶給心血管系統的壓力,有助於降低心率和血壓,減輕了心臟的負擔。

另一項研究表明,服用降壓藥物後聽音樂可提高藥物的降壓療效,而且顯著增強了降壓藥物對心率變異性的影響,降低了靜息心率。數據分析顯示,患者在服用藥物後聽音樂,1小時內心率明顯下降;不聽音樂時,則心率並沒有顯著下降。而且,當高血壓患者聽音樂時,血壓對藥物的反應也更強烈,尤其是古典音樂,對降低血壓最有效。研究者推測音樂可降低交感神經活性,進而減慢心率,舒張血管,降低血壓。此外,音樂還會激活副交感神經系統,增加胃腸活動,加速抗高血壓藥物的吸收,進而增強藥物療效。

開車時精力需要高度集中,這樣會給心臟帶來一定的壓力,從而可能引起心臟病發作。一項前瞻性隨機病例對照研究提示,開車時聽聽音樂可以舒緩這種心臟應激。

不僅如此,《美國心臟病雜誌》發表的最新數據表明,音樂可替代鎮靜藥物,用於減輕接受手術患者的焦慮和疼痛。

聽音樂

有益但要注意保護聽力

既然音樂對健康有這麼大的好處,那我們不妨在閒暇時聽一些自己喜歡的音樂。那麼,不同的人是不是需要選擇不同的音樂?其實所有的音樂都對健康有益。「音樂會影響人的心率和血壓,有可能被用來治療心臟病。」英國牛津大學心臟病學名譽教授彼得·斯萊特在英國心臟病學會會議上呈現了他20多年的研究結果:儘管個人的音樂喜好不同,但是參與者的心血管系統對不同風格音樂的反應是相似的。

需要注意的是,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長時間暴露在響亮的聲音中會導致耳朵的感覺細胞疲勞,結果是暫時性的聽力損失或耳鳴。聽覺隨著感覺細胞的恢復而改善,但當暴露的聲音特別大、經常聽或持續時間過長時,會造成感覺細胞和其他結構的永久性損傷,導致不可逆轉的聽力損失。

個人聽力的高頻範圍(即他們聽到高音的能力)首先受到影響,可能不會立即被覺察到,但持續接觸則會導致漸進性聽力損失。

鑒於使用個人音頻設備聽音樂的時間和音量是決定聽力喪失風險的一個因素,為了保護年輕人的聽力,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際電信聯盟發布了《個人音頻設備使用建議準則》,建議在個人音頻設備上安裝安全監聽裝置。

《準則》建議的娛樂聲音的安全水平低於80分貝,一周內最多聽40小時。這是人的耳朵可接受的聲能水平,即聲音允許量。因此,務必在聽音樂時儘量降低音量。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記者||董超

編輯 || 顏紅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37654e55a7e0d19072bc1f916cfebd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