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妊高症遭遇先天性血管瘤,是麻醉給了她們母子生的機會

2022-03-15     麻醉MedicalGroup

原標題:當妊高症遭遇先天性血管瘤,是麻醉給了她們母子生的機會

陽春三月,雖然偶有春寒料峭,但也阻擋不住春的生機。這個季節,對於小李來說早已期待已久。確切地說,已經期盼了近十個月。因為,這一年她已經36歲了。

十個月前,當她得知自己懷孕的消息後,興奮地奔走相告。那段時間,她幾乎想把自己懷孕的事告訴給每一個人。

然而,孕末期的妊高症似乎註定是一場考驗。頭疼、頭暈、噁心、嘔吐等併發症,一個接一個地出現了。好不容易,堅持到了39周。在醫生的勸說下,她住進了醫院、等待生產。

本想著上手術台就解脫了,但醫生的一席話瞬間讓她感到絕望。這是因為,醫生告知她:麻醉風險非常大!而且,都是條條要命的風險!

有的人說:妊高症,即便有併發症也沒那麼危險吧?

這裡說的不是妊高症,小李還有一個極少見的疾病——先天性血管瘤。

所謂先天性血管瘤,是一種皮膚毛細血管增生擴張所形成的良性腫瘤。多數侵犯頭、頸、皮膚,但黏膜、肝臟、腿和肌肉等處也可發生。該腫瘤在生長過程中,可引起一些合併症,如遇外傷或感染時可引起出血或潰瘍,動靜脈瘺和血小板減少等。

小李的血管瘤並未出現其他情況,但是這個血管瘤長的位置不好。巨大的血管瘤,覆蓋在她的一半臉上。最為特殊的是,她的血管瘤「蔓延」至頰粘膜以及舌體上。不僅舌體大,嘴角也嚴重變形。

有的人會說:生孩子,不是在腰上打麻醉嗎?緊盯著人家的臉,是不是有點多慮了?

作為麻醉醫生我要說的是,麻醉並沒有那麼簡單。假設麻醉只是打一針那麼簡單,完全可以上去就扎。但是,麻醉更核心的是安全,保障患者的安全。如何保障安全,就要有安全保障措施。麻醉方式方面的保障,不能「華山一條路」。當一種麻醉方式失敗,就要有後備的麻醉方式確保手術正常進行、確保患者安全。

因此,即便是首選在腰上打麻醉,也至少要做到全麻的備選。如果不具備全麻條件,可能會很危險。

有的人說:麻醉失敗了,改日再打唄!

不是這麼簡單的事。如果僅僅是麻醉方式失敗了,確實可以改日再打。但是,假如實施麻醉過程中發生了麻醉意外,需要全麻的一些操作(如氣管插管)來進行搶救呢?

一直不穩定的血壓,加上妊高症對各種小動脈的衝擊,小李整個人都感覺非常不好。一些檢查結果也顯示,腎功能、眼底動脈都有異常跡象。伴隨妊高症,子宮內的孩子也面臨著缺血風險。可以說,母子隨時都有危險。

產科著急、產婦著急、家屬著急……,可以說,壓力都集中在麻醉科身上了。

生孩子的事,是不能拖地。可以說,無論如何都要上。但是,怎麼上,如何上才能安全都要仔細研究。

當天,麻醉科所有人都加班病例討論。討論的關鍵是,選擇哪種麻醉方式以及如何保障母子安全。

經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雖然全麻插管的困難較大,但產婦本身妊高症的風險對母子都有較大風險。因此,直接上全麻比較安全。關於如何插管,大家有細緻做了計劃。

第二天,為了確保安全,麻醉科刻意三個人配合實施麻醉:一個人負責給藥;一個人負責插管;另外一個人機動。

穩妥地進行,也是此次麻醉成功實施的關鍵:產婦氣道解剖嚴重異常,意味著出現突發情況的可能性很大。鑒於此,首先在一些麻醉藥的作用下為產婦置入了口咽通氣道。口咽通氣道置入後,產婦的氣道很通暢。

看到這裡,大家終於鬆了一口氣。於是,迅速刷手上台、消毒鋪巾。

為了進一步縮短全麻開始至孩子出生的時間以減少麻醉藥流入孩子體內的量,麻醉醫生特意叮囑產科醫生在產婦肚皮上特意打了局麻藥。

當看到產科醫生劃開產婦肚皮後,麻醉醫生迅速推注了全量的麻醉藥。

於此同時,產科醫生加緊掏孩子。當台上傳來孩子「呱」的一聲後,麻醉醫生也剛好完成了氣管插管。

經評估:新生兒1min時的Apgar評分8分,5min時的Apgar評分10分。這就說明,孩子安全了!

手術歷時半小時,術中生命體徵平穩。術畢,產婦意識清楚、吞咽動作良好、握手有力、各項呼吸指標都很好。於是,麻醉醫生放心拔出氣管導管。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340f00d5fecf7bc6a27ac1b8a30beb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