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疫情中犯的錯,多少快消企業也沒逃過

2022-04-26     快消

原標題:上海在疫情中犯的錯,多少快消企業也沒逃過

文丨歲月

一場疫情,讓輝煌無比的上海褪去所有光環,走上如今的風口浪尖。回顧上海這一個多月發生的事、犯的錯,其實有不少快消企業也在走同樣的路——明明看著很不錯,組織架構也好,人才也多,企業的營銷也蒸蒸日上,可是,你卻不知什麼時候出了什麼事,曾經無比輝煌的企業,就露了「原形」。

事實上,「滅頂之災」隨時存在,而你想要活得長久,就需要在所有環節中,尋到那些威脅企業的存在……

問題的開始

此前的經營管理中,大都在說企業的高層決策會導致企業走向,一將無能累死三軍……這些都說明如果沒有好的決策、創意,領導層的心胸決定了企業的天花板。誠然,這種問題很正確,但這種決策、方向的把握,通常是在跨時代的策略升級中。也就是大家所謂的「你沒有做錯什麼,只是被時代淘汰了」。不過,這是小機率事件。

讓企業「死」在時代浪潮中,這樣「死法」的企業並不多。以快消企業為例,在網際網路大浪潮來臨的時候,多少企業真正地完成了自己的數字化改造、完成了自己的網際網路化,網紅化?幾乎所有快消企業也都嘗試過轉型,但也就限於完成用網際網路工具來「監視」一線員工的基礎作業、或者是把經銷商的進銷存與自己的系統完成對接等,很多基礎性工作而己。按理說,大家完成的都不好,但有沒有哪家企業因為自己的數字化完成的差、擁抱網際網路差而被淘汰呢?

同樣,那些出生就帶著網際網路基因的「新消費」品牌,又有幾個真的把哪個行業顛覆;或者是讓自己的銷量、發展前景直接排在行業的前三位?並沒有,傳統企業的銷量沒有大變化,新消費品牌成功的、仍是少數。

也就在這樣的時代面前,並沒有快消企業被淘汰。通常,企業的決策層差別並不大,尤其是快消行業的門檻又不高,各個層級的模仿、照搬都是來得及的。而我們看,讓這些企業真正無法跨越模仿的是最小的單元——也就是辦事處的執行力,才是企業問題的所在。

為什麼同樣的政策,別人做深分、做促銷,你的力度基本也跟對手相同,甚至力度更大,但結果就是不一樣呢?有的說我們的產品並沒達到與別人完全的復刻,有的說是公司只會模仿沒有新意。其實,還是因為企業的基礎單元在執行中出了問題。

就像有些企業的有些部門,平時是「養老」的存在,突然有一天要動員打一場大仗,所有的問題就都暴露出來了,不是執行不到位,就是忙著自己搞錢。甚至有點比「爛」的嫌疑:大家都一樣,還有別的部門不如我們呢。

我們再回想下快消企業,說句不好聽的,我們下沉市場的基層小組長、主管們有多少是抱著養老的心態,我們這些人員有多久沒有更新過,是不是也存在著各種比「爛」:我這辦事處不行,還有不如我們辦事處的呢。企業是由這些小單元組成的,一個辦事處問題不大,但所有辦事處的問題累積在一起則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舉個簡單的例子,影響企業發展的執行力,在基層辦事處手裡;影響產品生存的竄貨,通常有不少是我們的基層辦事處負責人與經銷商的勾結;是不是辦事處負責人對經銷商的各種許諾?有沒有辦事處負責人在旺季的時候自己弄點產品,讓經銷商賣?至於弄點陳列費、促銷費用這些貪腐問題,我們的基層單位又何曾錯過呢?

為何有的企業發展的時間越久,發現自己的鋪貨率越差,掌握的終端門店越少呢?因為,拜訪點數有限,跳點、漏點、不願意新增加點。基本上,經營越差的企業,不是說產品沒有創新、促銷政策不完善,更多是因為辦事處這個層級的執行力變差。這種差,是不太明顯的表現,但企業存在的越久,辦事處層級存在的問題越大。

而且作為最基層的中心點,你無法去除這個小點,而直接指揮到「小區里的住戶」。曾有企業想學習美團等企業,去除「中心化」,不設辦事處,直接讓省區或幾個城市組成的區域指揮下面的業務,結果發現:問題更多。

所以,很多企業現在在想辦法激勵終端一線業務的自我能動性,基層管理者更多是一個核檢的作用。這些困境也是一線快消業務常遇到的問題:與自己關係密切的工資,就掌握在基層管理者身上,管理者們通常把公司的政策在執行中自行「層層加碼」……

企業的「社區病」

當上海疫情成為反面例子的時候,深圳疫情則成為正面例子。憑藉這兩個地方疫情解決的差異,大家的評價是,相對來講,深圳的社區基層這幾年在大力招聘年輕人,甚至有清華北大的畢業生在深圳社區基層工作,而上海則「老態」很多。

換言之,各個企業都在尋求年輕化轉型。年輕化是一個未來的勢頭,但很多企業卻把年輕化擴大化,成了一個問題。年輕化怎麼會有問題呢?年輕化本身沒問題,可不是所有層級都適合年輕化。

現在,不少企業一提到年輕化,就恨不得把所有的管理層都換成年輕人,給年輕人更高的舞台、更大的空間、更自由的想法,願意為年輕人的一切買單。想法是好的,但成功率卻不高。

我們得承認,一些在企業呆久的管理層,沒有進取心、保守、怕人搶飯碗的問題都是存在的。但高級管理者是無法純粹年輕化的,因為年輕人在各方面都還不成熟的時候,你給他安排在一個重要的管理崗位去「放飛」,基本上他所帶領的部門還不如一些「老鳥」帶領部門產生的業績。

舉個簡單例子,我們看當下新消費企業,多如牛毛,他們的創業者、管理層都很年輕。可為何沒有一家能成為行業的顛覆者?因為太年輕,對快消行業的基本原則都不太理解,他們可能更了解年輕消費者的心思,做的產品可能會收穫一部分消費者,但問題也在於這部分消費者的判定有多少是靠他們自己的喜好,還是靠所謂的「大數據」分析出來的?有些時候,那些大數據分析出來的結果還不如傳統快消人的經驗可靠。

再者,年輕人組成的管理層,想法是多於實際執行的,更多是在講主義,講概念,講存在的問題,卻不願意實實在在的執行下去。我們都說新消費的年輕人更多,按理說出新品的成功率會更高。可實際情況呢?實際情況是產品出的很多,但成功的產品可能還是這個企業當初的那支「單品」,並且因為這些人的想法,你的「單品」還沒做大,他們的單品也還不成功,這就導致企業的發展陷入一個困境——有新品吧,其實很多,但沒有一個能成為爆品;有想法、願意嘗試,可年輕人的承壓又不行,沒有穩定性,你會覺得整個企業是「飄」的。

這樣的新消費企業,存在的普遍問題就是外行指揮內行,這也是為何新消費品牌都會陷入發展困境的原因,你基本上挖不到太好的經理人,而給了你經理人,你無法發揮其能量。其實,這些新消費品牌是用自己的血淚告訴傳統企業,年輕化不是一刀切,不是你瘋狂提拔一堆不滿30的年輕人。年輕化是讓你的單元機構年輕,是讓終端管理層年輕,而後這些年輕人慢慢成長,再往相應的位置上派送,而不是前天這個年輕人還做辦事處呢,後天你就讓他做省區、大區、分公司負責人了。

我們現在很多快消企業的「自己人」也是問題頻出。創業的時候把重要的崗位都放給「自己人」,什麼大姑做採購、同學做財務、二叔做人事。新消費品牌的「自己人」就是我有網際網路背景,那我就把我重要的崗位放上這些跟我一樣背景或者「跟過我」的人。因為這些人最大的好處在於「忠誠」,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專業。

很多企業認為「忠誠」是比「不專業」更好的品質。但實際上你所謂的自己人,其實比外來人更恐怖,基本上腐敗、拉幫結派,把領導的意思進行「曲解」、將執行「層層加碼」……都在推進這個企業的死亡。

企業想做大,就要解決「忠誠」大於「專業」,再忠誠的人,也需要「專業」的人指導,當你認為的「忠誠」的人也專業,再考慮替代「專業」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32cba941afb86f6559e6a36d202a7b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