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城故事 | 老石 ——寂寞深鎖九峰寺

2024-01-13   馮曉暉

原標題:潯城故事 | 老石 ——寂寞深鎖九峰寺

作者:老石

「潯城故事」收錄講述百姓生活的散文、紀實類文章。本系列在「潯陽敘話」「馮曉暉」兩個公眾號上首發,並在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上同步轉載。歡迎原創作者投稿,聯繫方式見自動回復。

一條滿是鮮苔的山道,表明它很少有人踏足,伸向哪兒?不知道。我們幾個愛串山谷的人,有路就行,不問前程,為的是討份山水的情趣。

山泉在山谷里流淌,時而切斷路徑,好在有幾塊突兀在泉里的大崖石,供你跳越,接上對面的山徑,你又可順順噹噹的爬上一程。這路行得艱難,也行得有趣;它陌生,但陌生就是新鮮,更助我們的談資和遊興;我們的笑談伴著鳥語和泉鳴,一同在這山谷里迴蕩。突然見有兩名村婦,在道旁崖邊採摘野茶葉,我們向她倆打探:這山道通向何處?答曰:通向馬尾水、九峰寺。問:還有多遠?答:兩、三里路。我們聞答精神一振,滿懷興致地繼續攀行。一去二三里,野徑無人家,惟有鳥語泉音,一直忠實的伴陪著我們。

編者攝於2021年8月

一路談笑風生,數里山路不知不覺已被甩在後頭。路隨峰轉,出了一個山巒口,只見一座石橋躺在前面,橋對面左側的一壁紅牆猛地衝出邊緣,直撲我的眼帘;這就是九峰寺。

九峰寺孤零零的座落在群峰中間,四周重疊的峰巒把它與外界隔絕,使它真正的跳出三界外,隱在深山中。據云,環繞寺廟四周的山峰有九座,此寺便因此而名九峰寺。但無論是誰,立於寺前,數這四周的山峰,總也數不清;只有心懷虔誠、佛照心靈的人,才會數出九峰的准數。我們一行人,都試著數了一下,真的數不清,越數越多,越數越糊塗。

面對重山群峰,我們只覺得這寺廟的清冷與孤寂。一溜山泉從寺後繞到寺前,又打石橋下鑽進崖縫裡,隱入叢綠之中。廟的四周修林茂竹,那風動竹鳴,流泉弄石,恰似古琴撫出的悲曲,悅耳而又淒清。跨進山門,正殿寮房也有幾重,偌大的寺院,只有一僧,使這本已孤單的古寺顯得更是孤寂。院內香台幾柱青香,殿前神案一盞青燈,映著一個合掌默經的和尚,整個寺院悄然無聲,那靜寂鎮得我們不敢大腳抬步。

九峰寺山門 筆者攝於2017年10月

寺後的山坡上有一墓塔,記有碑文,觀碑得知,果一和尚初到九江時,首到九峰寺,後轉雲居山真如寺,最後重回九江入主東林寺。果一西歸,九峰寺在此為其砌一墓塔,立碑誌念。看來早先這九峰寺也該是頗具名氣的了。

打九峰寺前下行,幾十級梯石階伸到一碧水潭邊,水潭三面臨崖,崖中間豁口有一落差兩丈余的瀑布,奔瀉而下,因其狀酷似一條馬尾巴,故稱馬尾水。那條馬尾在空中甩得正歡,撞到崖上便水珠四濺,馬尾尾端打得潭水浪花亂翻;潭的下方一條人造水泥板橋橫鋪潭沿,供人觀瀑;那橋正好擋住潭水,使潭水從橋下崖隙間過道濾,朝著深壑涓涓流去。四周蒼木,遍處深草,映著那掛滿枝藤的崖壁,展現出一派蒼老。望著那飛流而下和涓涓而去的凈水,盡可滌去貫在都市沉積的污濁,洗去心靈的塵垢,使人心胸一片曠達。

編者攝於2021年8月

盤桓多時,興猶難盡,但那早已爬過峰巔的日頭摧著我們:該下山了!我們又繞寺前寺後兜了一圈,此時寺內傳出木魚聲,那極有節奏的敲擊聲在空曠靜寂的大山里拉得那麼悠長,那麼淒清,似訴似泣;我們走了,那孤寺,那孤僧,獨自去守耐那無邊的寂寞;在下山的路上走了許久許久,我總聽到那木魚聲在身後悠悠地迴蕩……

老石(作者像)

【讀後記】本文是石老師二十多年前寫的一篇散文。九峰寺在廬山古代佛教史排不上名號,但在近代卻大大地有名。牯嶺別墅開發,就是從九峰寺開始的。重興東林寺的果一和尚,文革期間在九峰寺看林子。關於果一和九峰寺的故事,編者也寫過一篇文章,見《九江影像志:歷史上的今天 · 3月6日 · 果一和尚與九峰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