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平頭、微胖、褐臉、宏聲、步穩。"么哥"文金平正向我們正面走來,越來越近,以致左額一條疤痕清晰可見。
8月盛夏,金鳳山下涼爽宜人,奉節縣青龍鎮大窩社區景觀大道上,遊客三五成群,沿途石榴、脆李相伴左右,小橋流水,望月湖邊,魚肥雀躍,相映成趣,一路乾淨整潔像是不染塵埃。
(大窩社區新貌 圖:大窩社區提供)
這裡是一幅國畫山水畫,純樸、高峻、挺拔、瑰麗,集體創作。 "畫家們"坐一排,"么哥"居正中。
考驗一位同志總需要一些時間。文金平在兄弟中排行老么,因而不少人喊其"么哥",也有叫"文老么",或稱"文主任"。他是奉節縣第十六屆人大代表,擔任大窩社區主任已有22年。
(文金平走訪貧困戶 圖:大窩社區提供)
大窩社區海拔925米至1800米,在全縣具有獨特性,為原省屬企業奉節一磺廠所在地。
1998年,一磺廠開始改制,逐漸累積大量遺留問題,情況特別複雜,廠社矛盾十分突出。
下崗職工面臨就業無門、擇業無方、住房無著等實際困難,疊加多年採礦、砍伐林木、冶煉硫磺導致村民房屋損毀、水源截斷、環境污染等現實矛盾。
核心區域一片焦土,寸草不生,造成後期生態修復難度大,恢復時間長;當地群眾、職工心理上短時間內無法適應,存在巨大心理落差,幹事創業積極性下降,內生動力不足。
(舊貌 圖:大窩社區提供)
山體出現滑坡、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災害,37戶148名群眾存在住房安全問題;700名下崗工人自帶乾糧在縣府信訪,部分人群到市上訪累計20餘次。
即使文金平左勸右攔也無濟於事,最後還得耐住性子,帶著大巴接人,深感焦頭爛額、無所適從、費力難討好。
畢竟敢想敢幹,思想解放,不缺魄力,以黨支部書記文峰為首,思想同心、目標同向、行動同步,在融合、融入上很下功夫。
文金平具體牽頭負責。當時《破產法》尚未出台,採取"資產變賣、下崗分流、母體裂變"方式進行改制,將生產權拍賣給職工,由國企轉變為私企。
2015年政策性關閉煤礦。在此期間,由政府指導,成立煤礦關閉小組,由文金平擔任組長,多次召開業主及股東大會,反覆研究政策和法律,艱難統一思想,逐步達成共識,最終自願實施關閉。
(入戶做工作 圖:大窩社區提供)
文金平組織召開原一磺廠片區會,連問大家三個問題:你們是否還能重新掛牌?你們是否還需要社區提供服務?你們是否果斷遷出戶口?
威脅?總之這次會議成為轉折點,被原一磺廠職工稱之"收編會",充分領教其"雷霆手段"。
因此在建設入口廣場時,需要拆遷原一磺廠汽車庫,涉及10個門市、29戶房屋搬遷,社區準備原一磺廠檔案室、辦公室進行安置,實施起來相對順利。
(現場採訪文金平 圖:王海山攝)
任何一個地方總需要一些發展。緊迫感、危機感始終如影隨形。一磺廠在此曾創造商貿繁榮,隨後5個私營煤礦700多名業主又帶來"生機與活力",未曾想"無限風光"轉瞬即逝。
產業轉型,富裕群眾,時不我待。抓住脫貧攻堅大機遇,迎接鄉村振興大挑戰,融入鄉村旅遊大發展。
文金平挺身而出。整合資金做產業,精心布局謀長遠。通過轉產資金髮展鄉村旅遊,消化社會矛盾。採取"公司+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產業發展模式,公司運作、居委會監督、居民入股,推動產業深度融合。
(大窩社區一角 圖:大窩社區提供)
奉節縣仇震電子有限公司2014年在大窩社區建成投產,生產整流器、變壓器、電感器等小型電子元件,為當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30餘個,第二年實現年產值100萬餘元。
大抓基礎建設,著力在生態宜居上做文章。打捆使用各項政策和項目投入,建成生態游泳池、望月湖等5個核心景點休閒區,修建人行便道21公里,硬化景區公路5公里,三線整治公路7.5公里。
為解決水源含硫嚴重問題,在海拔1958米金鳳山安裝飲水管道10公里,修建自來水廠一座,群眾安全用水得到有效保障。
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在海豚灣景點修建茅草長廊和海豚灣壹號農莊,依託旅遊資源優勢,每年村集體經濟純收入可達20萬元。
(海豚灣壹號農莊 圖:大窩社區提供)
農旅與文旅有效銜接。2018年發展農家樂13家,其中貧困戶4家,帶動貧困戶就業增收20餘人,旅遊業從業人數達200餘人,年接待遊客4萬餘人次。
樹立綠水青山理念。開展補植補造10餘次,以柏樹、落葉松為主改造荒山4000餘畝,種植植被90萬株,現有林地面積7000餘畝,森林覆蓋率達到90%。
生態蝶變興產業。發展高山冷水魚50萬餘尾、突尼西亞軟籽石榴1100餘畝、芍藥900餘畝、脆李1700餘畝,經濟收益700餘萬元,居民分紅230餘萬元。
完成9200平方米街道油化和地下管網鋪設,建設街沿人行道、文化廣場等設施。
(入戶走訪 圖:大窩社區提供)
做成一件實事總需要一些辦法。用真心換民心,以行動換感動,助居民變股民,促礦區變景區。
力推"六個"群眾工作法,服務"大民生":開拓創新引領群眾、民主管理服務群眾、文化宣傳凝聚群眾、生態宜居吸引群眾、居務公開取信群眾、產業轉型富裕群眾。
近15公里人行便道提檔升級為片石碎拼,都是群眾直接參與規劃,真是"一個項目一筆帳,群眾樂在心坎上。"
(旅遊基礎設施建設 圖:大窩社區提供)
做實"五風"侵潤,引領"新風尚":"清風"行動樹立風清氣正社會氛圍;"新風"行動開設法治、就業創業、4點半課堂;"和風"行動落實"鄉賢榜"評選機制;"暖風"行動組建40餘人志願服務隊;"惠風"行動以"家風潤萬家"為主題,開展優秀家風、家訓評選活動,倡導良好鄉風民俗。
堅持"做好一件事,算好一筆帳,信訪不朝上,發展有方向"20字工作思路。以"三會"自治機制建設為突破口,組建居務自治委員會,全面負責社會治安巡邏、清潔家園、矛盾糾紛調解等工作,全程參與項目規劃、建設和監督;嚴格執行居務"五公開";糾紛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依託現有資源優勢,理清發展思路,找准發展路徑,引領群眾致富增收。
(文金平介紹大窩發展歷程 圖:大窩社區提供)
立足"辦民事、化民怨、解民難",以公心、熱心、耐心、細心、真心"五心"調解工作法處理好居民每一件事情。經過多方爭取,建設廉租房屋268套,解決部分原一磺廠下崗職工和困難群眾住房問題。分配前,多次召開抽籤配租動員會議,原計劃2個工作日,實際僅用3小時50分就完成抽籤分配工作。
因原硫礦開採,造成7社部分居民房屋開裂,涉及38戶142人,除政府補助每戶5000元搬遷款外,還協調縣經信委解決煙燻款10萬餘元,讓他們住進廉租房和移民安置房。
傳承礦區文化。文金平出資1萬元,群眾籌款3萬元,成立金獅鑼鼓、踩龍船等具有地方特色文藝團隊,吸納原一磺廠下崗職工、周邊群眾60人參加,現文化團隊資產總計達10萬元。
(大窩社區舞獅隊 圖:大窩社區提供)
有一個方法讓群眾記住一個人。2015年整修山坪塘時,2社居民朱吉國說:"淤泥直倒我家包穀田,不要青苗補償費。"僅此一項,就為社區節約8000多元二次轉運費。在文金平力主下,將這口山坪塘命名為"朱吉國山坪塘。"
"建設基礎設施、發展產業、新修公路,以及5處房屋拆遷,都沒有土地徵用、流轉、青苗和拆遷等補償費用,群眾都很支持!"文金平略帶自豪。
(下田指導 圖:大窩社區提供)
李書川可說是歷史見證人。他1991年進入一磺廠工作,1998年外出打工,這一走就是17年。
2015年,他又回到大窩社區,如今開起農家樂。笑稱"大窩已變安樂窩,抓緊創業不要拖。"
"老礦區"正發生著新變化。文金平在多種場合,諸如現場會介紹或彙報工作,書面語言"打造"相當到位,不信請聽——
(俯瞰望月湖 圖:大窩社區提供)
這裡山巒起伏、縱橫溝壑,聚天地之靈氣,取日月之精華;這裡水土肥沃、礦儲豐富,享農耕之樂趣,受祖輩之福澤;這裡干群同心、求新求變,守護生態環境,重塑綠水青山。
應是!不然"信訪村"摘帽、"和諧社區"上榜、國家2A級景區、"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市2018年綠色示範村莊"、"奉節縣生態人文融合發展幹部教育現場教學基地"等美譽怎會花落大窩呢!
(文:劉聖宇 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