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桑梓
一段監控錄像,突然火爆了朋友圈——
視頻中,男孩正在寫作業。
突然,他摘下眼鏡,狠狠地朝自己甩了兩巴掌。
耳光聲響徹屋內,隔著螢幕都感到又辣又疼。
這麼小的孩子,為何會對自己「痛下殺手」?
原來,男孩今年五年級。
成績一般,可特別努力。
那天,他看不懂一道作業題,覺得自己愚蠢至極,
便情不自禁地自扇耳光。
事後,男孩說了兩句話我印象深刻:
「我父母每天工作非常辛苦,將最好的條件都給了我,
我不能在學習上懈怠,否則就對不起他們。」
「如果學習不好,就不能夠考上名牌大學,
一旦考不上名牌大學,我的人生就完了。」
很難想像男孩是何等壓抑,才出此言。
反正我只覺著字字扎心!
現在的孩子,未曾扛起過生活重擔。
可在繁重的課業下,他們的脊樑早已被壓彎。
這,就是當下孩子的困境。
最近,各地疫情捲土重來。
各種不確定因素不斷,讓許多學生措手不及。
對此,心理學教授徐凱文一針見血地提出:
「自2020年疫情後復學,中小學的心理健康問題就突然爆發,
變得非常嚴重,極端事件也發生了很多。」
這並不是聳人聽聞。
前不久,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
9歲的小女孩掉發嚴重,導致禿頂。
媽媽以為她只是壓力大,便開始食補+藥補。
還把孩子頭髮剪成了齊耳短髮,
以為這樣就能減少掉發。
但長時間過去了,
女孩的頭髮不僅沒有任何改善,
反而越來越禿。
無奈,媽媽只好帶她去醫院。
一番檢查,驚呆眾人——
原來,女孩沒有任何頭皮問題。
頭髮也不是自然掉落,
而是她自己拔的!
因為平時寫作業很累,加上父母平時對她很嚴格,
從早到晚,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習學習……
壓力太大了,
拔頭髮,就成為她唯一的解壓方式。
「拔的時候很痛,也知道這樣不好,
但還是忍不住要去拔頭髮。」
不得不感慨,現在的孩子太不容易了。
成年人尚且厭煩996,
可有些孩子卻只能被迫接受。
就像心理專家陳默說的:
「社會變化日新月異。
這一代孩子所面對的世界已經不再是原來那個世界,
誠心希望家長和老師能夠讀懂這一代人。」
這一代的孩子,生在蜜床,養在溫室,物質優渥。
隨之而來的卻是家長的期望越來越高,
而自己的抗壓力和自愈力越來越低。
如此一來,當他們遭到外界重擊,
往往只能撞得頭破血流。
知乎上有個提問:
那些初中成績差的孩子,
最後都怎麼樣了?
有一個高贊評論說:
「有些孩子就是開竅得晚,
但其實挺聰明的。」
深以為然。
紀錄片《差生》中,
洪成浩的故事讓人印象深刻。
他從初中開始,就很痴迷遊戲,
理所當然地,他是個差生。
父母打過、罵過,都沒用。
高一那年,他告訴媽媽,
想成為職業玩家。
媽媽想,既然逼迫他學習沒用,
不如支持他做喜歡的事。
於是,媽媽說:
「加油,你可以的,
你會拿到冠軍的。」
高二那年,令人驚訝的事發生了!
洪成浩在職業比賽中輸慘了。
回想起父母的支持、鼓勵和溫暖陪伴,
忽然覺得自己很對不起父母的信任。
高二起,洪成浩好像突然開竅了一樣。
雖然依舊是班級倒數,但很認真。
印象最深的,是這個男孩底氣十足說過的一句話:
「反正,無論我學得怎麼樣,爸爸媽媽都不會放棄我。」
他每天一心一意學習功課,
不到一年就考到了全班第二。
緊接著,還考到了年級第一,
並拿到了名牌大學4年獎學金的入學名額。
你看。
有的孩子都很聰明,他們只是開竅得晚。
一項研究表明,有的孩子在15歲前,
大腦發育較慢,所以導致在學習上的「覺醒能力」較弱,
可一旦到了15歲後,隨著多巴胺和脊髓液增多,
他們的學習能力更容易後來居上。
所以,面對開竅晚的孩子,
父母需要包容理解,耐心引導。
慢慢靜待,孩子這顆花苞終會綻放。
教育的最高級形態,
一定是開放自由,兼容並包。
一定是把選擇權還給孩子,
聽聽他們的聲音。
我家往上數三代,
個個都是本科生。
雖不是什麼名牌大學,
可好歹都接受過高等教育。
而我弟弟,卻成了我們家族的例外。
他愛看大人眼裡的「閒書」,
愛在廚房裡學媽媽做菜。
唯獨對課本知識提不起興趣。
成績更是常年徘徊在班級後幾名。
初中畢業沒考上高中,
上了一所職業院校,
選擇了廚師專業。
一次聊天時,
他很認真地跟我說:
「姐,我其實真的沒什麼大的抱負,
我想當廚師,以後做飯給你們吃,
你們覺得好吃我就很幸福了。」
後來,弟弟果真去了職業學校學烹飪。
如果說我最初還有不甘、忍不住要勸他,
那現在我看到他分享的朋友圈,
便深感是自己狹隘了。
嗯,他是真的開心,
也是真的熱愛。
還記得鍾生明嗎?
17年前,央視紀錄片《高三》中,
鍾生明是典型的差生,次次考試不及格,
最愛的就是玩。
高三那年,他給別人代運營遊戲帳號賺了上萬元,
成了班級第一個用上手機的學生。
這事兒傳到校內,
校長一氣之下差點給他開除學籍。
「真是爛泥扶不上牆,
不讀書,以後的人生還有救嗎?」
鍾生明確實沒救了,至少在學習這塊兒,
他深知自己不適合。
若干年後,熱愛遊戲的他抓住了網際網路風口,
在一家物流公司直接做到了副總經理的位置。
緊接著,他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創業,
一天流水高達八千萬,名利雙收。
看到這,我終於明白,
教育從來沒有三六九等。
讀書也好,學技能也罷,
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條路,
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有的孩子,
5歲就能熟讀四書五經,
學習成績遙遙領先;
可有的孩子,
15歲了還在班級倒數,
懵懵懂懂。
不要急,
世上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時區。
從不存在誰比誰落後,
誰比誰領先。
每個孩子都在自己的時區里,
穩步發展。
所以,與其讓孩子超越別人,
笨鳥先飛,
不如因材施教,
找到最受用的方式,
讓他熱氣騰騰過一生。
—— End ——
作者:桑梓,用心寫字,用愛成文。專注婚姻、育兒類文章,讓您在婚姻、育兒路上少走彎路。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