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熱帖「長期一個人獨居是什麼體驗」,不禁讓人有了許多思考。
網友@田可樂講述起自己的獨居生活,規律且自律:
「吃飯,睡覺,走路,讀書,一個人;
裝修,居住,看病,冒險,一個人。
一周三次打掃屋子,擦、抹、掃、拖、洗、曬;
一周上班五天,不遲到不早退,寫3、5篇稿子,從不拖稿。」
除了生活的細碎,網友發現長期的獨居,讓她更相信自己。
以前出現任何意外情況,第一想法不是逃避就是否定自己;如今,她只想著怎樣以最快的方式解決問題,以及如何在下次避免同樣的錯誤。
更為重要的是,曾經她不敢倒下,是因為身後空無一人;如今,她倒覺得因為身後空無一人,她才不會倒下。
長時間的獨居,除了讓她過上了自己喜歡的生活,更讓她強大了自己。
記得周國平在《獨處是一種能力》中寫到寂寞的三種狀態:
一是惶惶不安,茫無頭緒,一心逃出寂寞;
二是漸漸習慣寂寞,安心建立生活的條理,用讀書、寫作等來驅逐寂寞;
三是寂寞本身成為一片詩意的土壤,誘發出關於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
經歷過深度獨處的人,往往會在平凡的日子中讓自己活出了詩意。
2
一位網友曾講述過關於他的故事,讓許多人看見了自己。
大學時期,原來喜歡獨來獨往的他,為了讓自己在宿舍里看起來顯得融洽,他選擇迎合他人,放棄自我。
無論舍友們做什麼,為了凸顯合群,他都努力參與。他人打遊戲,他加入;他人刷劇,他加入;他人聊八卦,他也加入。
哪怕這些遊戲、劇目、話題,他一絲都不感興趣。
原本習慣有規劃的他,慢慢的,也開始變得怠慢,變得無所謂,變得隨從他人。
跟隨著舍友的腳步,他每天要麼吃要麼睡,要麼玩遊戲要麼追劇,總之生活中的一切在不經意間都變得不那麼積極,不那麼向上。
就這樣過了好長一段時間,當他覺醒往回看時,他才深刻地感慨:
「都說集體帶給人溫暖,為什麼我在這個集體里感受到的不是溫暖,而是壓抑,頹喪和窒息?」
記得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里寫道:
「一般人不能領略這個塵世生活的樂趣,那是因為他們不深愛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無聊。」
心理學中有一個闡述類似原理的毛毛蟲實驗。
講的是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讓它們首尾連成一圈,你就會發現,它們一隻跟著一隻往前爬。
1小時過去了,1天過去了,又1天過去了,這些毛毛蟲還是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的邊緣在轉圈,一連走了七天七夜,直到最終因為飢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
令人唏噓的是,就在花盆的不遠處有著它們愛吃的松針。
那些在人群中迷失了自我的人,就猶如毛毛蟲,只會跟隨他人的腳步盲目前進,而忘了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
可惜的是,沒有人會因為盲從他人而收穫精彩的人生,相反的,只有在自己的世界沉澱,人生才有可能變得多姿多彩。
3
1845年,美國學者梭羅跑到瓦爾登湖邊上,搭建了一個小木屋,獨居了2年2個月,他用行動詮釋了什麼叫做「遺世獨立」。
後來有人問他:「你一個人住在那一定很孤獨,很想見人吧,特別是在風雪天裡。」
梭羅卻回答道: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不也只是宇宙中的一葉小舟嗎?
我為什麼會感到孤獨呢?我們的地球不是在銀河系中嗎?
我覺得經常獨處使人身心健康。與人為伴,即使是與最優秀的人相處也會使人厭倦。
我好獨處,至今我尚未找到一個夥伴能有獨處那樣令我感到親切。
當我們來到異國他鄉,雖置身於滾滾人群中,卻常常比獨處家中更覺孤獨。
孤獨,不能以人與人的空間距離來度量。」
孤獨是每一個成年人都必須理解的人生話題。
因為,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守得住繁華。
最後,借朱德庸的一段話作為結尾:
「我喜歡簡單的生活,更喜歡安靜地過日子。我不善應酬交際,如果非得參加,大部分時候都如坐針氈食不知味,只要一假笑就臉皮僵硬。
我不是一個貪嘴的人,也很少開發新館子,吃來吃去就那麼幾家熟店,常常一道菜吃十年不換,關一家少一家,所以都自己動手料理三餐。
我對大部分的人或事都簡單看待,吃了不少虧,但也習以為常了,過過小日子沒什麼不好的,偉大從來不美麗,微小才真正令人感動。」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