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沒想到,今年暑假檔的國產片票房會這麼「瘋狂」。
從《消失的她》開始,到《孤注一擲》,幾部國產片輪番發力,拿下了暑假檔80%的票房。
反觀好萊塢電影,雖然不再受「保護月」的限制,但無論是《碟中諜7》《變形金剛6》等老牌IP還是全球票房破13億美元的《芭比》,票房都一言難盡。
一直在吃老本的好萊塢,好像在中國真的「吃」不動了。
但也有人說,《奧本海默》,是檢驗好萊塢是否還有吸引力的最後一道防線。
畢竟「改編自原子彈之父的真實故事」+諾蘭導演的金字招牌,這樣的噱頭還是充滿了很強的誘惑力。
特別是諾蘭在接受採訪時透露,《奧本海默》中的原子彈試爆場面沒有用特效,而是實景拍攝。
他想用最真實的手法,讓觀眾在電影院感受「被爆炸的熱浪灼燒的感覺」。
影片豆瓣評分8.8,預測總票房3.83億,但這個成績似乎並不亮眼。
其實以原子彈爆炸為題材的電影,《奧本海默》並非第一部,「六公主」可以安排《橫空出世》了。
1999年的《橫空出世》,講述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從研發到爆炸成功的艱難歷程。
面對美帝的原子彈威脅,剛從朝鮮戰場勝利凱旋的馮石將軍便接到了上級命令,前往大西北建造中國自己的原子彈製造基地。
影片由北京電影製片廠和央視的電影頻道聯合攝製,總投資1500萬元,其中電影頻道投入了700萬元。
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的獻禮片,於1999年上映,並在第二年的金雞獎拿下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等7項大獎。
《橫空出世》在豆瓣評分高達9.4,至今仍被很多人視為中國最好的主旋律電影。
這部中國版《奧本海默》,究竟靠什麼贏得如此高的評價?
01、真實感爆棚的主旋律電影
作為一部以真實歷史為藍本的作品,《橫空出世》從一開始就定下了本片的主要基調:「一定要讓所有看到電影的觀眾感覺真實」。
在那個電影工業還不算髮達的年代,營造讓所有人都信服的真實感並非易事。
為此,導演陳國星插入了大量的」黑白影像「,還原影片事件發生的歷史背景,將觀眾帶入到真實情境中。
比如電影開場便以黑白紀錄片的方式,介紹韓戰勝利後,美國揚言要用原子彈對我國的重大城市進行打擊。
這些取材於真實的紀錄片影像作為全片的「引子」,立馬奠定了整部影片厚重的真實感。
在電影籌備期間,陳國星導演還數次前往當時的原子彈發射基地深入考察,記錄基地的基礎設施建造和建築細節。
電影開拍之後,劇組的工作人員還搭建了一座高達60米的鐵塔,同時還借來了坦克和飛機分布在鐵塔周圍。
不僅如此,劇組還按照1:1的比例建造了核工業試驗所需要的戰壕、工事等配套設施,組織了幾百個群眾演員開展軍訓,訓練演員們的軍人氣質。
02、拍攝陣仗宏大引發國際關注
如此一來,劇組的拍攝基地完全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到最後甚至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拍攝期間,劇組上空接連多了好幾顆國外衛星的監測,部分國家以為中國又在重啟核試驗。
此等消息一出,立即驚動了領導前來劇組」一探究竟「。
總參的領導半開玩笑地跟陳國星說:你們能不能在國家的報紙上登個消息,證明是在這裡拍電影而不是搞核試驗?
果不其然,劇組在人民日報發表聲明後不久,前來檢測的衛星立馬消失了,劇組又恢復的正常的拍攝工作。
能夠把真實感營造到這種地步,可以說在中國電影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了。
但在陳國星導演眼中,他們為拍攝付出的努力,還不及當年原子彈研發部隊的萬分之一。
身處戈壁深處的他們,面臨著缺少淡水、物資匱乏、蘇聯專家中途撤退等種種困難,每前進一步都是如履薄冰。
還有那群視死如歸的解放軍戰士,經歷過韓戰的刀槍炮火,如今又進入荒漠,與嚴酷的大自然展開搏鬥。
當原子彈成功爆炸,蘑菇雲升入空中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激動吶喊,在戈壁灘上奔跑呼號。
這種樸實真摯的愛國情感表達,才是這部影片贏得無數好評的核心所在。
時至今日,很多人仍被馮石將軍在羅布泊寫下的那首詩感動著。
「死亡之海得玉漿,天山為屏崑崙障。縱橫南北十萬里,敢問驚雷何日響!」
03、大腕雲集,票房卻只有三萬
作為紀念新中國成立50周年的獻禮片,影片彙集了李雪健、李幼斌、陳瑾、高明等眾多大腕明星。
李雪健在片中飾演的是馮石將軍,在電影剛開始籌備的時候,導演陳國星便定下了李雪健。
當時電影劇本還沒有完全定稿,陳國星導演便找到李雪健,想讓他來飾演馮石將軍這個角色。
面對導演的邀約,李雪健沒有第一時間回復。
於是導演便親自上門邀請,在兩人談話的過程中,導演向李雪健講述了我國飛行員投擲氫彈試驗失敗,帶著氫彈一同著陸而犧牲的這一感人事跡。
李雪健在聽完這個真實事件之後,被飛行員的英勇事跡深深打動,站起來握住了導演的手說:「這個戲我演了。」
為了演好馮石將軍這個角色,李雪健搜集了很多資料,還經常和導演去編劇陳懷國的家裡談劇本,一起溝通人物創作問題。
在此過程中李雪健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議,進一步豐富了角色的人物形象。
儘管為角色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李雪健在之後的採訪中,仍然表示有些許遺憾。
在排演某部話劇時,李雪健為塑造角色減重20斤,但在飾演馮石將軍時,卻沒有專門為角色減肥。
這也成為李雪健演藝生涯的一大遺憾,後來每次提及此事都後悔不已。
除了李雪健飾演的馮石將軍,李幼斌飾演的科學家陸光達這一角色也給當時的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陸光達是一位留美的核物理學家,這一人物的原型正是我國「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
但是,李幼斌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心中糾結萬分。
一方面是因為角色涉及真實的歷史英雄人物,又與李雪健有相當多對手戲,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
另一方面則因為自己的生活里沒有接觸過科學家,不知道怎樣才能準確地塑造人物。
但再三思量下,李幼斌還是接下了這一角色,咱老李年輕的時候,的確是十里八鄉有名的俊後生。
之後李幼斌聯繫到科學家程開甲院士,並親自上門拜訪,了解科學家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日常。
在電影開拍之前,李幼斌還和陳瑾一起去到了某核工業基地呆了一段時間體驗生活,並把觀察到的生活細節反饋給編劇,以更真實地呈現核工業基地的生活場景。
可以說,每個角色的成功背後,都離不開演員為此付出的一番心血。
但非常可惜的是,這樣一部影片在當年卻沒有受到重視。
因為發行不善,很多觀眾還沒有來得及看這部影片就草草下映,並於第二年的8月份在電視台播出。
最終影片票房僅收穫3萬元便慘澹收場,成為當年國產片最大的遺憾。
多年過去,很多人仍在為《橫空出世》當年的冷遇嘆惋不已,直言放在今天,這樣一部影片票房不會低於十個億!
如果《橫空出世》重映的話,你會去電影院去支持嗎?(撰文:皮皮蝦)